為達到四年內增加三萬公頃雜糧種植面積的目標,農委會台南改良場近日開發了新品種的青仁黑豆與硬質玉米,其中新種的台南11號黑豆產量高出既有的三成,且更適合有機栽種;新種硬質玉米台南29號則主打耐旱,免灌溉就可生長,產量也比一般硬質玉米高一成,兩項作物的開發可望增加農民種植意願,也期待能符合大糧倉計畫的目標。
青仁黑豆台南11號每公頃產量3080公斤 比台南3號高出近3成
據農糧署資料統計,大糧倉計畫中,作為主力之一的大豆預計在109年增加一萬三千公頃,其中以中南部各五千公頃為目標,為增加農民種植意願,台南農改場研發以現有的台南3號為母本,研發出新種的台南11號,負責育種的台南農改場研究員吳昭慧指出,新的台南11號每公頃產量可達3080公斤,較現有的品種高出28.7%,成熟期的落葉性也十分良好,很適合機械化採收,且它的抗氧化能力好、抗病性與產量提升之下,更適合做有機種植,除了有機補貼,種植農民更能從每公頃的種植中獲益120000元以上,十分具有吸引力。

硬質玉米新推台南29號 靠露水就會活
針對硬質玉米部分,負責品種開發的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長游添榮則指出,台南29號的最大特點就是耐低溫、省工且不用灌溉,僅靠露水澆灌即可,另外播種後也不必施藥防治病蟲害,對於缺工嚴重的農村地區是一大福音。
游添榮也表示,目前台灣一年進口硬質玉米約四百萬噸,主要用作飼料用途,少部份以食品加工為主,像是米粉裡添加的玉米粉,台灣自產的硬質玉米不多,種植面積僅一萬五千公頃,但市面上的玉米棒和玉米餅其實都是透過硬質玉米加工而來,因此台南29號的研發不僅比以往的產量高出10%,更不需灌溉和用藥,一公頃的收益可高達六萬三千元,還可大幅提升種植面積到數百公頃以上,對農民來說相當方便,因此預計在今年秋作開始推廣。

台南農改場:減輕環境負擔、提升產能
針對兩者對大糧倉計畫的提升,台南農改場副場長鄭榮瑞則指出,兩項新品種的育成都在產能上有所提升,對農民收益也有正向幫助,應該可以提升農民的種植意願,一來能減輕對環境的負擔,二來也能提升糧食自給率,是邁向大糧倉計畫的重要基礎。
請問大糧倉是要用有機裁種嗎? 看到雲林虎尾的大糧倉的地使用除草劑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