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一直以來都是為台灣重要的花卉外銷作物之一,光去年外銷產值就超過1億7千萬美元(近52億台幣),但鑑於其品種開發多樣性高,若僅以肉眼辨識,將費時又費工,因此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從八年前開始開發「品種鑑定系統」,至今該系統已漸趨成熟,每年可處理近百件鑑定案件,且在上千種蝴蝶蘭中,只要一分鐘就可以透過花朵的特殊紋理完成比對;農委會強調,未來該項系統還會持續成長,納入手機APP等功能,讓品種辨識更加方便。

蘭花外銷十五年從9.3 億元上升至 52.57 億元 蝴蝶蘭佔七成
對於蝴蝶蘭產業的重要性,種苗改良繁殖場長張定霖指出,目前台灣的蝴蝶蘭一共有2085 個品種,每年都有70 到 80 件的新種申請案,且蘭花產業從2001 年至去年為止,統計出口值一路從9.3 億元攀升到 52.57 億元,而蝴蝶蘭就佔了其中70 %,顯示蝴蝶蘭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是外銷的重要支柱之一。
傳統品種鑑定費時又費力 拿到品種權須半年以上
雖外銷產值高,但在品種的鑑定上也遇到不少難題,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安志豪就解釋,一般以傳統方式進行品種辨識,從申請到得到品種權須花半年以上,且通過品種便是的蝴蝶蘭品種日漸增加,花色、花型、甚至花瓣都各有不同的特點,當初以對照既有蝴蝶蘭品種的搜尋作業對工作人員來說逐漸造成負荷,連帶也使得便是成效降低。
蝴蝶蘭品種影像辨識系統建立 一分鐘就可完成辨識
安志豪表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種苗改良繁殖場從2009年就陸續測試建構「蝴蝶蘭品種影像辨識系統」,透過掃描新種蝴蝶蘭花朵各部位的顏色、形狀及紋理等,來進行物理分析比對,並利用品種分類篩選資料庫找出最接近的品種,如此就可代替紙本比對等費時又費力的方式。
他也強調,在現有的上千種蝴蝶蘭中,該系統可以在一分鐘內就做出辨識,相當方便使用,因此未來還會陸續開發手機APP,除了加速新品種的鑑識,也可讓海關在邊境管制時使用。

辨識系統可保護新品種 讓台灣多樣化優勢不被取代
對於該系統的開發,農委會也表示,該項科技可保護國內品種不受侵權疑慮等影響,目前系統已納入500個受品種權保護的品種,未來將會持續擴大,納入更多保護品種,讓台灣蝴蝶蘭品種多樣化的優勢不被取代,進一步促進台灣蘭花業繼續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