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養蜂03/政府不做我們做!年輕人教養蜂 拼自己的「蜜蜂生態保護區」

上午時刻,豔陽灑落在台中太平一山腰處,僅容單台車輛通行的木製大門前,一台台小轎車早已久候多時,列隊進入堆滿箱子的園區後,遠道而來的男男女女還得順著兩層樓高的鐵皮梯架向上攀爬,方得以一窺心目中「黃色的神秘世界」。但為何是黃色?又神秘在哪裡?一名來自彰化、年近半百的學員說,「因為我以為蜜蜂都是黃色的呀,不了解才會神秘、覺得神秘才想來學。」

(右一)交學者陳玄倫(攝影/孔德廉)
(右一)教學者陳玄倫(攝影/孔德廉)

從台北、台中、彰化,甚至遠從澎湖等地聚集在此的二十多位學員,一連兩天頂著綠色紗帽、手持相機蹲坐在蜂箱旁,聽著講師們的「諄諄教誨」,由工蜂到底是男是女?蜂群如何餵養幼蟲?一直講到養蜂工具的辨別、和蜜蜂族群的習性等課題,這群「老」學生們沈浸在蜜蜂的奇幻世界中,頻按快門外、更將老師的逐字逐句以錄影記錄下來,一連更換了三次電池才悻悻然的將相機放下,改以紙筆記錄。

第一次養蜂就上手,青年開課場場爆滿

為了讓環境與農藥問題得到重視、更傳達正確的養蜂觀念,而非一股腦的跟隨潮流投入養殖,本是工程師的陳玄倫與承接家中蜂場的林椿淞合作,從去年開始開設「一次養蜂就上手」的教學課程,分為入門、初階、和進階等三個級別,分別針對零經驗、新手和老手三個族群教授名詞認識、蜂群管理和精準管理等課程,至今每堂課幾乎場場爆滿。

「半小時的體驗課程,常常演變成兩、三個小時的發問大賽」,養蜂課程創辦者之一的陳玄倫說,以前不知道大眾對蜜蜂這麼感興趣,直到自己投入養殖,與蜂二代林椿淞和家裡開設工廠的洪浩傑一起成立「年輕人養蜂吧」這個臉書社團,鼓勵各行各業的人都能透過蜜蜂來重視連帶的環境問題後,才逐漸發現社團辦的養蜂人聚會,從起初的二、三十人參加,不久後竟暴增到上百人的規模,更有不少居住在城市裡的民眾對養蜂顯現出高昂的興致。

近年許多民眾熱衷養蜂(攝影/孔德廉)
中間蹲者為講師、蜂二代林椿淞(攝影/孔德廉)

為何熱衷於養蜂,選擇至山腰中上課,參與課程的學員指出,其實坊間有不少社大開設的課程,但實作上卻顯得比較缺乏,不如直接到蜂場裡跟蜂農學習最快;這次課程除了巢框拿取、王台辨認等實用技能外,由養蜂人親自介紹各種農藥和殺蟲劑對蜜蜂的危害,也讓大家大開眼界,收穫很豐富。

蜂農:蜜蜂養殖得給予牠們「友善的環境」

擔任課堂講師的職業蜂農林必魯表示,越來越多人對養蜂有興趣是好事,可以透過課程讓學員學著「重視環境從自身做起」,但對於近年掀起的城市養蜂風潮,他則強調,只要能克服「城市養蜂場地不足、缺乏遮蔭導致光害嚴重、蜜蜂排泄物無處宣洩」等細項問題,養蜂其實並非難事,但真正困難在於是否能給予蜜蜂們「友善的環境」,因此在環境多樣性低的前提下,他也建議有意投入養殖的民眾,或許可以先從種植多元的蜜源植物開始。

蜂農林必魯(攝影/孔德廉)
蜂農林必魯(攝影/孔德廉)

蜂二代林椿淞:要讓環境更好 從教育翻轉觀念

不過對於養蜂的開課規劃,林椿淞還有不同的想法。他強調賺錢或推廣都是其次,重點只是想讓這個環境更好,希望讓門外漢在接觸養蜂後找到興趣,開始關心地方環境,更盼望透過教育讓更多人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會帶著生態蜂箱進入校園,更是寄望「從教育開始改變觀念,進而鼓勵大眾用真正的行動實踐」。林椿淞強調,這才是社團、這門課程、甚至是他們這群人正努力的目標。

攝影/孔德廉
林椿淞(攝影/孔德廉)

陳玄倫:作物歉收蜜蜂死亡 生態圈瀕臨失衡

課程之外,陳玄倫也指出,其實他們更規劃了一個五至八年的中長程計畫,是比現有的養蜂教學更為重要的環境保護實踐。「那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態保護區」,話鋒一轉,兩人卻皺起眉頭來解釋,像他們所處的太平地區,是荔枝、龍眼的產地,受到荔枝椿象等蟲害及天候影響,可以發現近年來的收成不佳,連帶蜂群也吃得不好,整個生態圈似乎逐漸往失衡方向傾斜,人類與蜜蜂的共生關係也正一點一點消磨。

為何如此?陳玄倫說,農民知道荔枝椿象的繁殖時間,選擇用農藥來對付蟲害,這無可厚非,但整座山都種荔枝,加上廢園又多,農藥一噴椿象就躲到廢園去,時機過了又出來大肆破壞,無論噴不噴藥,根本就無法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三位推廣養蜂的熱血年輕人(攝影/孔德廉)
三位推廣養蜂的熱血年輕人(攝影/孔德廉)

政府不做我們做 年輕人們要拼自己的「生態保護區」

因此,身為「太平青農」副會長的林椿淞,將腦筋動到了農會組織上,利用與其他農民的合作機會,找尋願意配合的農友,先從不噴藥開始,配合平腹小蜂等生物防治機制,小塊小塊地進行試驗,希望將此經驗陸續推展至整個中部地區,讓生態環境可以永續耕作,蜜蜂也不再受藥害所苦。

「不過我們知道,這需要很長的時間」,陳玄倫指出,這個論述要有效,還是必須建立在大家都不用農藥的前提下,有辦法形成共識、一起努力,產量才有辦法增加,否則很容易陷入收入不足的惡性循環中,但「靠政府太緩慢、靠學術單位又太遙遠,所以我們從自己開始做,要拼出自己的『生態保護區』!」

閱讀「全民養蜂」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