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推動營農型光電綠能設施,結合農業與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板遮蔽率不得超過四成,農作物產量則須達七成以上。但日照減少不免影響農作物生長,該如何平衡兩者成為難題,農委會桃園區農改場(以下簡稱「桃園場」)則試驗在太陽光電板下種植仙草,媒合太陽光電業者及青農投入,生產高經濟價值仙草烘培茶,不僅產量達七成,且因為田間管理簡單,業者更易投入。

桃園青農代耕、烘焙仙草茶
桃園場去年在農委會新農業旗艦計畫下,負責研究太陽光電下的農作物,但北部光電場域少,因此與雲林開陽光電業者合作。桃園場副場長傅仰人表示,去年在雲林土庫鎮光電場域兩分半地上,試種17種作物,包括仙草、莧菜、小白菜、萵苣、觀賞花卉等,針對各作物做適應性評估,而今年更擴大仙草種植範圍,媒合光電業者跟桃園青農投入仙草種植。
目前合作模式由桃園青農負責人力、機具、種苗,從整地、鋪設銀黑色塑膠布、機械種植、機械採收仙草菁、運送至製茶廠、加工製茶;光電業者則支付代耕費,生產風險由光電業者承擔,所生產仙草茶產品歸開陽光電業者。不過,傅也表示,以後如果模式穩定,也可將技術轉移,在地農民就可以直接跟光電業者合作。
政府推對營農型光電綠能設施政策,但太陽能板下作物日照受限,不免影響作物生長,桃農場副研究員賴信忠指出,太陽光電有經濟價值,但農地仍要回歸農地農用,如果找到適合的農作物,維持產量七成以上,其實對兩個產業都有利。
現況來看,光電業者租農地後會自己管理,但原本不是農業耕作的人,今天去管理農地,就會碰到人力跟技術問題,無法把一塊地種好,喪失農業生產力,「太陽光電能板下,不是不能種農作物,而是他們種不好、不會種,應該回歸到專業經營,讓代耕農負責種植,發揮土地耕作價值。」

光電板下種仙草,產量約七成
去年桃園場試種的仙草桃園2號,雲林縣仙草乾產量共計9,329公斤/公頃,較北部地區產量7,318公斤/公頃多出27.5%。傅進一步表示,仙草主要產區在北部,一般都是露天栽培,但在雲林光電場試驗過後,發現效果不錯,即使有遮蔭對產量影響也不大;甚至在南部夏天來說,有點遮蔭對仙草生長還比較好。
「架設太陽能光電板多少都會影響農作物生長,只是影響到哪?是否在可接受範圍?」賴信忠進一步解釋,雲林追日型太陽能板光電場域,是架設一整排的太陽能板,但排跟排之間會有三米多空隙。在遮光板下的產量比起一般露天種植,差異大致在三成範圍內;而不在遮光板下的,產量還比北部露天種植多27%,「主要是因為南部日照時間長、溫度高。」
除了產量穩定,仙草也具有高經濟價值潛力,近年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開發成仙草烘培茶,新竹縣關西鎮農會及桃園市楊梅區農會更開發出多樣仙草產品。傅指出,過去都是等到六至八個月,將仙草整株採收,現在新生產方式,是採嫩梢作為仙草茶包,一年就能夠採收四次。
仙草投入成本低、田間管理簡單
吸引光電業者另外一個重點則是仙草不用另外搭設施,且管理工作簡單。傅指出,初期業者投入成本不用太高,加上又有不錯的經濟價值,業者比較能夠接受。賴也表示,試驗的十幾種作物其實都能種,「但光電場管理人力、技術不足,我們只能挑好種、管理簡單,經濟價值好的。」仙草生長力強、病蟲害少,管理過程只要做好水份跟雜草管理就好。
「業者對專業作物栽培不熟悉,所以媒合桃園青農跟雲林太陽光電業者合作,青農過去幫他們種。」傅解釋,仙草作物栽培技術主要還是在北部,因此一開始是由這些有仙草栽培專業的農民下南部幫忙。
賴指出,仙草主要產區在北部,南部沒有這個耕作習慣,仙草再好種他們也不敢種,因為沒那市場,不知道賣去哪,所以這次也跟茶改場合作,研發出仙草茶包,「讓當地農民看到仙草怎麼種、怎麼賣。」
除了南部較少耕種仙草,光電業者與農民間的不信任也讓兩者合作困難。賴解釋,光電業者跟在地農民很少合作,光電業者租農地架設太陽能板後,農地不敢釋出給農民耕種,怕產量不到七成被撤照,「而農民則是因為農地被租走,找不到地可租或是租金變高,不高興,兩方就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因此這次也希望做出成功樣板,找出兩者成功合作模式,目前看起來是還不錯,至少不至於虧錢,賴表示,「今年如果業者有能力,也可以直接去跟在地農民合作,最主要還是回歸專業分工比較正面,讓業者發電、農民種田,達到雙方平衡。」
0.25公頃仙草,利潤粗估11萬1360元
桃園場也初步估算,青農代耕費、資材成本等,0.25公頃種植成本為80,500元,每次採收成本22,000元,預計採收4次,總生產成本為168,500元。仙草茶產品以每公斤批發價150元,預估產值279,860元,扣除生產成本168,500元,預估利潤為111,360元。
不過,傅也說,目前還是試驗階段,還未完全成熟,產量也是以小面積去估算,未來大面積種植後數字才會更精準,還要進一步把農作物適應情況、生產模式、經濟效益評估等資訊做更完整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