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豆類蔬菜怎能錯過?翼豆口感鮮脆,新品種「台東1號─青翠」更厲害

文/上下游記者林育璞

吃過口感鮮脆、外表嫩綠的「翼豆」嗎?這來自原住民部落的獨特蔬菜,不但營養豐富,更是所有的豆類蔬菜中口感最為鮮脆的一種。可惜過去的地方品系只能在秋冬栽種,無法大力推廣。

現在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台東場」)培育新品種「台東1號─青翠」,從九月至隔年五月下旬都能連續生產,不但豐產且莢型及長度一致方便採收,目前僅有一位青農技轉,台東場呼籲,若有農友有興趣,請聯繫台東場作物改良課園藝研究室。

小知識:翼豆怎麼吃?先將翼豆嫩莢切成約指頭寬的小段或適當大小,汆燙30到60秒後撈起,之後依個人口味喜好加入肉類或小魚乾熱炒,也可加入和風或胡麻類醬料涼拌,風味亦佳。

「台東1號」清炒、涼拌或佐料清炒都很好吃(攝影/林育璞)
台灣1號—青翠(攝影/林育璞)

帶著翅膀的蔬菜─「台東1號─青翠」翼豆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陳信言表示,外觀吸睛、長有翅膀的原民豆類「翼豆」為東部地區原住民族重要的豆類蔬菜作物,原產於非洲及東南亞地區,在1910年引進台灣,又稱四角豆、楊桃豆,在平地海拔低的地方可栽培,且生育強健、少病蟲害。

翼豆雖然清脆好吃,但現行部落的地方品系混雜,也有莢形長短不一,缺乏一致的採收標準及產量品質不穩定等缺點。

為了推動台東的原住民蔬菜產業,近年來台東場陸續建立翼豆經濟量產栽培技術外,也積極投入翼豆新品種選育工作,今年於5月2日,經多位專家學者審查,通過命名「翼豆台東1號—青翠」。

「台東1號——翼豆」於今年五月命名(攝影/林育璞)

「青翠」可長年生產,秋作產量高出44%

新品種的「青翠」有長日照鈍感的特性,突破現行地方品系僅能秋作生產的限制,可於春作正常生產供市,能夠在九月至隔年五月下旬連續生產,秋作每公頃年產量約11.5公噸,較對照地方品系平均產量8公噸高出44%,且莢型及長度一致,有助於農友建立規格化的採收標準,採收方式與一般豆類一樣。

目前新品種的翼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雖然它抗蟲害,且有豐富的鈣、鋅、菸鹼酸等營養素,比一般豌豆高。但薛銘童表示,在較為寒冷(約十度以下)的地方時,會掉花掉莢,但是只要回暖,開花後兩週就可以採收,生命力極為旺盛,北部也因為會有較多的寒害,所以採收的狀況會相較其他地區較為不穩定,所以這是未來會調整的方向。

陳信言提醒,等到翼豆開花後長出莖絲口感較會比較老,農友要記得在這之前採收。

目前僅有一名農友申請種植,歡迎各界參與

現在翼豆才剛開始技轉,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薛銘童表示,申請種植的農民僅廖家助一人,雖然面積小,但是產量穩定,一盒150g售價27元,比之前廖家助種植的小番茄等作物,收益來的高。

目前通路主要在「農家直採平台專區」全聯門市購買,未來也希望有更多通路廠商洽詢,讓更多農民可以對栽種青翠更有興趣,想要栽種青翠的農民可洽台東場網站公告的授權辦法,或聯繫作物改良課園藝研究室。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