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秋行軍蟲羽化出世,雲嘉玉米產區需嚴防!根據秋行軍蟲專區資料,截至9月16日共有526件通報,其中103件已解除列管,2件待處理,421件尚在管制。防檢局表示,設置在產區及列管田區的性費洛蒙誘捕器,監測發現雲嘉地區誘捕到的雄成蟲明顯增加,推測已有新世代成蟲羽化。

防治重點:雲嘉地區硬質玉米、青割玉米
秋季是國內雜糧作物主要栽培期,同時也是夜蛾類害蟲出現高峰期,雲嘉南、高屏及花蓮等地區是國內雜糧的主要產區,雲嘉地區是硬質玉米及青割玉米的大宗產區,這兩種玉米因過往栽培較粗放,若遭秋行軍蟲入侵,受害嚴重程度將高於食用玉米田區。
硬質玉米及青割玉米通常作為動物飼料,其中硬質玉米主要用於動物飼料、玉米棒加工等,青割玉米則為芻料之王,主要提供給酪農做動物飼料。由於這兩者並非鮮食玉米,管理上較為粗放,近期秋行軍蟲為害通報案例似有增加趨勢。
防檢局植物防疫組組長陳宏伯表示,硬質玉米及青割玉米的田區必須加強巡田,而巡田方式可比照鮮食玉米田,挑田中3-5行、每行檢查至少100株,若檢查發現危害率超過10%,建議採用藥物防治。

未積極防治秋行軍蟲,「綠色環境給付」不予獎勵
105年起,為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依「108年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的內容重點中,轉(契)作作物有許多雜糧作物,其中也包含了硬質玉米及青割玉米,規定除田間管理經勘查符合標準,並需達繳售數量規定,始得核發獎勵金。
換言之,經現地勘查未符合經濟生產、田間管理不善或未予病蟲害防治,均視為不合格,當期作不予獎勵。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解釋,經濟生產的標準有二,第一是除特定作物田間植株存活率另有規定外,其餘作物在田間的植株存活率須達80%,第二是針對個別作物有無符合規定生產方式,例如:行株距、開溝及作畦方式,這些標準是和農改場商討後根據個別作物訂定的。
組長進一步說明,針對本次秋行軍蟲可能到非鮮食玉米部分,青割玉米屬於芻料作物,在田間收割植株,硬質玉米則僅收子籽實,且有規範一定標準繳交量,兩者的存活率則需參照規範細節。
農民發現蟲體需通報、防治
田間管理則和病蟲害防治相關,林傳琦說明,第一線勘查人員為各地公所人員,為方便勘查,給予公所人員的判定田間管理標準之一是雜草,不能高於主要作物,而病蟲害防治情形,則依作物遭受病蟲害危害程度認定。
林傳琦表示,以本次秋行軍蟲來說,農民發現後必須趕快通報並做防治,否則一旦被認定為未符合經濟生產、田間管理及病蟲害管理,便為不合格,也不具備獎勵資格。
陳宏伯進一步解釋,防治效果因地而異,但若完全沒有用藥防治或是做通報,蟲源可能會擴大,做好防治,才能控制疫情。
天敵赤眼卵蜂試驗中,規劃新式蜂片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謝佳宏,負責赤眼卵蜂的田間試驗,合作單位包括台南農改場陳昇寬、花蓮農改場林立與花蓮糖廠莊玉祥試驗田作物為鮮食玉米,預計兩個月後會有成果。
對於各式雜糧、芻料作物也可能遭受危害,謝佳宏表示,目前也正在規劃新式蜂片,希望改善現有蜂片的問題,並將蜂片適用作物範圍擴大,例如:水稻,如此一來,不只玉米,其他糧食作物亦可用來防治。
謝佳宏預計,新式蜂片今年會開始研發,因形狀和過去蜂片不同,也因此會與花蓮農改場張光華合作開發新式製作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