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0715》蟲已落地生根,有機田將實驗「赤眼卵蜂」寄生剋蟲

農委會統計,台灣自6月8日發生首例秋行軍蟲起,截至7月14日為止,除嘉義市外,全台均有秋行軍蟲案例通報,確定案件共計206件,其中成蟲案例118件。目前已完成銷毀有81件,藥品防治122件,3件尚仍待處理。農委會表示,秋行軍蟲已在台灣落地生根,後續將以整合性管理秋行軍蟲,包含其他玉米常見害蟲如玉米螟蟲、蚜蟲等一起做管理。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秋行軍蟲目前仍在防治第二階段(用藥防治),6月18日之前為接獲通報的尖峰期,6月21日後每日通報數量降至零星幾起,顯示為防治策略奏效。預計七月底準備進入由農民自主管理的第三階段,同時已於有機田間試驗「赤眼卵蜂」的寄生蜂片,若確認有效,將加入整體防治策略。

圖片提供/農委會

國外秋行軍蟲最高危害比率可達20%,台灣目前為1.22%

陳駿季說明,到目前為止接獲的226個案例中,受災作物均為玉米(食用及硬質玉米),國內玉米種植分為2期,目前是1期作的時間,1期作的種植面積為5279公頃,其中包含食用玉米5034公頃及硬質玉米245公頃,以目前確診案例來看,累積受害面積為64.17公頃,受害比率約為1.22%。根據國外文獻,秋行軍蟲最高危害比率可達20%,在台灣這35天,危害面積為1.22%,顯示為防治成效有達到預期目標。

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解釋,國外文獻記載的受害程度20%,主要來自聯合國在非洲的研究(非洲採取W監測,即在一塊田地中以W型軌跡,採樣W中的五個點,每個點各採10株,觀察危害情形),台灣的危害程度是以面積來看,玉米目前尚在第一期作,目前依全台玉米受損面積1.22%比例,國內玉米供應不會受影響,國人不必擔心。

圖片提供/農委會

國外受害作物包含花生、甘藷等,台灣目前僅有玉米受害

除了危害玉米,為避免其他作物也遭殃,應變小組也針對國外文獻及案例中,曾被吃掉的作物進行田野調查,其中包含花生、甘藷、小麥、高粱、甘蔗等,這些作物並沒有遭受危害的情形,田野調查後近距離觀察確診通報鄰近的田地是否也遭受危害,鄰近作物包含水稻、甘藷、牧草、花生及瓜類,很慶幸的是都沒有被危害,甚至於大豆和玉米間作,也僅只在玉米上發現到秋行軍蟲。

陳駿季說明,秋行軍蟲自2016年由美洲進入非洲,2018年進到亞洲,目前國際最新疫情為中國,已經擴及21省,另外在馬來西亞、尼泊爾、南韓濟州島、日本都已受到秋行軍蟲的危害。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攝影/林怡均)

一隻蟲的完整生命週期約35日,雌蟲每次最多下200個卵塊

陳表示第二階段的重點工作包括生物習性觀測、高風險寄主作物監測、緊急防治藥劑藥效評估、害蟲整合管理(簡稱IPM)策略擬定,這四個部分都完成,才會進入到第三階段讓農民自主管理。

在台灣觀察秋行軍蟲完整的生命世代週期,發現卵孵化成初齡幼蟲需要2─4日,初齡幼蟲到末齡幼蟲需要14─21日,比較熱的地方,生命週期會更短,蛹期變為成蟲則需要至少7─10日,一隻蟲的完整生命週期約為35日,雌蟲下卵時,一次最多可達200個卵塊。

秋行軍蟲在田間的危害,從大部分確診案例中顯示,秋行軍蟲最喜歡食用嫩葉生長點的部分以及開花的雄穗,此外莖部及葉部都會蛀啃,會留下規則蛀孔及大量蟲糞,發現案例後都會拍照記錄特徵,以提供農改場專家及農民去做辨識,有此紀錄,幾乎都能快速找到秋行軍蟲。

圖片提供/農委會

全台除嘉義市均有發生案例,7月1日後案情通報零星

國內自6月8日接獲首例秋行軍蟲通報起,即成立應變小組,第一階段採取焚化掩埋的方式,6月18日時發現秋行軍蟲已繁衍至第二世代,因此策略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到目前都是採用通報方式,農民通報後,各縣市農改場專家會至現場確認,一旦確認是秋行軍蟲直接採取噴藥的方式,所有噴藥費用由政府支應。

進入第二階段後,除了通報和噴藥之外,應變小組也開始在港口74處、主要產區426處佈置費洛蒙偵查點,共計500點,費洛蒙偵查點主要目的為監測成蟲分布狀況,而發現確診區域259處也有加掛設置。這259處偵測點,另一個目的是監控案例通報銷毀後是否有繼續擴散,如果繼續擴散,代表已經形成熱點,則策略就必須做調整。

陳駿季說明,截至6月8日接獲通報,到6月21日前有設立激勵通報獎金,期間6月12日開始出現高峰期,從7月1日開始,案情通報呈現穩定的零星狀態,顯示第二階段防治作為奏效,也讓秋行軍蟲長至成蟲的比例大幅下降,持續噴藥過程使得熱點不會集中,甚至即便是同一縣市,區域也都是分散的。「這是好消息,代表不是一個點往外擴散,可對應到接獲通報確診的數字下降至零星,顯示平常農民防治都有到位。」

公告11種藥劑有一定防治效果,無人機噴藥成效不佳

陳說明,目前所公告的十一種藥劑,都是國外公布的防治資材,為確認這些資材在台灣使用的防治效果,委託學術單位病蟲害專家到田間實地測試,目前為止,這十一種都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進入第三階段前也會持續測試其他藥劑,確認有效便會陸續公告。陳駿季呼籲,為防止秋行軍蟲產生抗藥性,這十一種資材最好輪流使用,才不會使秋行軍蟲短時間內出現抗藥性。

此外有人提議用無人機噴藥,可大幅增加噴藥效率及面積,實際觀測後,發現無人機噴藥僅到達植物表面,但秋行軍蟲多半藏匿於植物內部或下半部,成效反而不佳,目前無人機噴藥仍須取得證照才能使用,證照是由毒試所開班訓練才能頒發,受訓階段尚未完成,因此不建議為了防治秋行軍蟲去動用無人機。

農委會:不需一看見蟲就噴藥,需視受害程度

陳駿季表示,未來防治重點工作將著重在害蟲整合管理(IPM),IPM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結合多種防治方法,並以經濟角度考量,使農民投入最少成本、達到最大防治成效,不需一發現秋行軍蟲就必須噴藥,應考量田區秋行軍蟲危害到什麼程度,噴藥才會有最大經濟價值,以此基礎對農民訂定噴藥標準。訂定的防治基準為,幼苗、穗、果實危害達10%,或是抽穗前受害達20%,才會進行噴灑化學藥劑的動作。

陳建議,目前尚無法保證下一期還會不會有秋行軍蟲,可使用輪作的方式,保持田間清潔、曝曬、翻犁後在田間做淹水動作,減少殘留在田間的蛹羽化成蟲的機率,近期天候高溫多雨,不僅減緩生命週期,反覆下雨也降低了許多羽化成蟲的機會。另外也可用物理防治,手動清除卵,或是生物性資材如蘇力菌,主要是持續長期的田間巡視才能提高作物的安全。

有機田區實驗天敵「赤眼卵蜂」寄生蜂片

陳駿季表示,既然秋行軍蟲已在台灣落地生根,後續也會以整合性管理,與其他玉米常見害蟲如玉米螟蟲、蚜蟲等一起做管理,與現有防治作為進行整併。針對有機農戶的防治方式,目前在有機田間試驗最有效的是赤眼卵蜂的寄生蜂片,確認防治確實有效後,便會加入到防治策略。

赤眼卵蜂為寄生蜂的一種,目前為防治玉米螟蟲的方式之一,台大農場試驗田會於農藝系必修課作物學實習中,對學生教學及使用,會將帶有蜂卵的蜂片,固定在玉米植株的葉背,平均一隻寄生蜂可有效防治直徑50公尺內的玉米螟蟲,目前尚未被列入防治秋行軍蟲的防治方法。
.
對此,桃園慈心農場場長劉俊和表示,從未使用過赤眼卵蜂寄生蜂片,面積小使用恐不敷成本,通常以避開玉米螟蟲好發期,以省去防治資材費用。雲林水賊林友善土地生產組合的農友蔡得黃表示,過去未聽聞使用過寄生蜂片方式及取得管道,對他而言並非熟悉資材,以栽培經驗判斷,寄生蜂片購買要根據土地面積去估算,因寄生蜂片成效難以量化,若小面積栽培,不如直接以有機資材(蘇力菌)或物理防治來的快。

延伸閱讀:撲殺秋行軍蟲教戰手冊!外貌糞便咬痕揪蟲,專家:秋行軍蟲易有抗藥性「看到蟲才用藥」

(閱讀更多秋行軍蟲新聞,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