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甫熱鬧舉辦的「園圃生活節」,是由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所主辦的年度活動。產發局長年推動園圃生活,從基礎的建置、營造,到農業技術的諮詢、資材產業的推廣連結,鼓勵社區民眾拉近與植栽的距離。
當工作繁忙、生活節奏緊湊,希望在都市裡實現夢想中的田園生活,該如何著手開始?而當一座座社區,從冰冷的水泥建物逐漸融入綠色景觀、可食地景、香草植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又會有哪些變化呢?
此屆「園圃生活節」邀請了身經百戰的園圃經營者、相關議題團隊及專業的資材夥伴共襄盛舉,更有台北市四座各具特色的園圃社區於現場設攤,透過他們的分享,展現充滿生態綠意的社區生活是如何在產發局的輔導下,從無到有,突破空間不足、環境不利和居民遲疑等限制,一點一滴建構而成。
首先登場的是松山區「健康社宅」,這裡是台北市第一座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除了讓一般市民透過抽籤的方式入住,都發局開辦「青年創新回饋計劃」,讓青年透過各種回饋在地居民的提案,取得租屋資格。目前「健康社宅」共有31個透過此計劃申請租屋的青創團隊,其中包括「親子共學」、「聖食廚房」,還有將植物知識科普化的「生活綠意」。這些創意充沛的活力青年,貢獻了自身的專業所長,具體實踐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價值。

000
而位於信義區的「恆愛發展中心」,2015年在產發局的協助之下,將公有屋頂建置為親子農場,帶領身心障礙者透過翻土、移盆、種植、採收等過程感受萬物自然,同時將收成的香草作物融入手工餅乾,或製成酒精清潔液。根據中心同仁細膩的觀察:「大部分身心障礙者比較難藉由知識性的口述來理解外在事物,然而透過五感的體驗──接觸泥土、香草的氣味、作物的滋味,甚至在翻土過程挖到蚯蚓,或因作物開花引來蜜蜂、因果實引來鳥類覓食等生態變化,都能讓他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000
此外,也有將社區閒置空間轉化利用的案例。位於景美女中附近的「樟文友愛農場」,由一群活力滿滿的在地婦女所組成,最初因為社區週邊的閒置空地十分髒亂,也容易成為治安死角,於是熱心的婆媽們自組志工隊,每月進行清潔打掃,後來為了避免空間浪費,乾脆將空地打造為園圃,將種菜的收成提供給社區獨居長輩與弱勢家庭,或種植藥膳作物供給有需要者,其它如辣椒、羅勒等作料植物,則透過地方媽媽靈巧的雙手蛻變為美味醬料,廣泛運用於社區大小活動。

000
同樣是社區園圃,位於陽明山腳下的「岩山社區」則有不同的設立動機,最早因為里辦公處有感於現代生活忙碌,讓不少居民「雖住隔壁,卻互不相識」,為了改善這份疏離,著手向政府認養一塊公園綠地,廣邀在地里民與社區發展協會的成員,一同來共耕、共享各種豐富作物,讓居民透過種菜的過程互相交流,進而走入社區、參與各式里民活動,也一同關心公共事務。

000
最後,有別於上述社區單位,位於圓山花博園區2.5~3F還有座常設的「智慧農場」,從事園藝景觀已38年的陳先生,有感於許多長者退休後雖想種菜,卻因種種門檻不得其門而入,於是運用自身專業推廣智慧農場的概念。智慧農場結合了許多無毒資材,比如都市常見的屋頂菜園,常因雨後青苔造成路面濕滑,對於長者十分不友善,因此他建議在硬舖面上設置假草皮與排水隔板,就能充分達到止滑效果;此外,透過錏管搭棚,並栽植成片綠蔭的百香果,亦能替年長者於夏季耕作時遮擋艷陽;其它還有遠端自動灌溉,讓退休人士出遊度假也能透過手機照料遠端作物。陳先生認為:「年長者體力有限,唯有讓他們悠閒種菜、輕鬆管理,這份樂趣才能持之以恆。」

000
隨著一座座城市園圃的建立,居民從關心認養的作物,到關心彼此的日常起居,植栽不僅改變市容景觀,也讓人與人之間更加熟絡,同時讓青年取得了安身立命之地,讓長者與弱勢族群各有所歸。透過綠色植物的串連,園圃療癒了不同族群,替現代生活提出紓緩身心的解方,進而增加台北市的綠地空間,產發局推廣的園圃生活,可說是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