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媒體披露「台灣雞泡漂白水」新聞,農委會於晚間七時緊急召開記者會。副主委黃金城澄清,使用含氯消毒水冷卻屠宰雞隻是國際通例,且台灣的含氯濃度低於許多國家,完全沒有食用疑慮。
然而農委會也坦承,不曾對冷卻水中的含氯濃度進行抽驗,目前也尚未訂定相關法規。屠體浸泡消毒劑雖沒有食安問題,卻仍突顯政府管理不力的事實。
農委會:消毒水建議濃度低於其他國,但目前未有明文規範,也不曾抽查
黃金城表示,媒體報導與實際狀況略有誤差,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解及產業的衝擊。他強調,台灣114家家禽屠宰場皆有駐場獸醫師檢查相關程序,雞肉在屠宰過程中因為熱水燙毛、屠體溫度升高,因而必須透過浸泡冰水冷卻。但擔心冰水中的生菌數量增加,因此加入含氯消毒水。
也就是說,要消毒的不是雞肉,而是冷卻水。雖然台灣並未在《屠宰作業準則》中訂立消毒劑濃度標準,但過去防檢局參照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查署(USDA/FSIS)使用規範,建議屠宰場於屠體冷卻作業中使用含20-50ppm之含氯消毒劑浸泡屠體,並注意添加濃度及屠體浸泡時間,且需於浸泡過後再次以清水充分沖洗後,始得運出屠宰場。
黃金城指出,以各國容許的含氯消毒劑濃度來比較,日本和澳洲的允許值是 200ppm,紐西蘭和加拿大未訂定標準,台灣建議的50ppm比多數國家都低,該媒體的說法過於危言聳聽。
.jpg)
然而,這50ppm只是政府給屠宰場的建議,並未明訂在規範中。上下游追問,在今日記者會之前,政府是否曾抽驗過這114家家禽屠宰場的冷卻水含氯量?黃金城坦承,過去不曾抽驗過。另外,台灣有多少家禽屠宰場在冷卻過程中使用含氯消毒水?他也承認政府沒能掌握。
實驗證明雞肉餘氯量低於1ppm,毋需擔憂食安
不過黃金城表示,未來將明訂雞肉的餘氯殘留容許量標準。2007年針對生魚片及截切蔬菜已經訂定1ppm的餘氯安全容許量,此即農委會完成科學實驗後,提請衛福部訂定的。後來產業要求雞肉屠體也要訂這樣的標準,因此自今年一月起,農委會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在全台114家家禽屠宰場做雞隻屠體的含氯消毒劑殘留分析。
實驗共有四個變項:50ppm 浸泡2分鐘及60分鐘、200ppm浸泡10分鐘及40分鐘,之後分別針對雞皮、雞胸、雞腿及雞翅分別檢驗餘氯量,發現採檢值皆低於1ppm。1ppm即是「自來水水質標準」及「飲用水水質標準」所訂容許範圍,因此民眾可放心食用。

年底實驗完成就會訂殘留容許量標準,啟動全面抽驗
黃金城表示,農科院的實驗於今年完成後,農委會就會仿照截切蔬菜與生魚片的程序,提請衛福部訂定安全殘留容許量。在此之前,農委會將要求114家屠宰場的駐場獸醫師每天確認含氯濃度是否符合規定,標準訂定後便將全面抽驗。
台中養雞協會理事長陳佑徹表示,政府說進口雞肉也使用含氯消毒劑,是一種「大家一起爛」的意見。他強調,即便安全無虞,仍應該儘早訂立標準。
陳佑徹說,過去屠宰前的主管機關是農委會,屠宰後則歸屬衛福部,他建議趁此檢討時機將農產品改為一條龍管理,讓所有的農產品皆歸農委會轄下,或許就可以減少許多空窗期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