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受到疫情籠罩,WFH(在家工作)和「停課不停學」的現象恐將是可見未來的常態,餐廳外送比例大幅增加,靠外送平台祭奠五臟廟的消費個人及家庭也愈來愈多,產銷雙方都在不同的外送平台間求「溫飽」。
經過這幾年的汰洗與整併,目前台灣以Foodpanda和 Uber Eats為外送平台兩大龍頭,Lalamove 和Cutaway知名度較低,不過也在努力闖出自己的市場。《上下游》整理四家外送業者的經營模式,也採訪與他們有合作經驗的店家和消費者,協助讀者釐清市況,希望大家在飽腹之餘也能夠做出更友善餐飲業者的選擇,產銷偕手共度難關。
Foodpanda、Uber Eats抽成35%,另需支付上架費、系統使用費
餐飲業者透露,餐廳的成本結構多為:食材三成、人事兩成、店租水電硬體等雜支三成,利潤兩成,若是綠色餐廳的食材成本可能會高至五成。但兩大外送平台抽成費用高,儘管多數業者以「調漲價格或減少份量」等方式因應,但扣除抽成費用後,等於是在幫平台打工。業者無奈表示,「疫情來臨,加速消費習慣改變,也不得不跟上潮流。」
怎麼說是幫平台打工呢?原來Uber Eats及Foodpanda在消費者每下一筆訂單後,平台會依據訂單金額對餐廳抽成35%(但疫情後再簽約的店家抽成比例另有調整,截稿前兩大平台公關未回應細節),除了抽成及上架費4,000元 ,餐廳每月必須支付基本的系統使用費500元。
不過餐飲業者也承認,兩大平台使用者多,會為他們帶來客源,因此雖然抽成較高,但也是「必要之惡」。
Uber Eats 台灣公關總監潘瑞蓮表示,全台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後,為了協助台灣餐飲、生鮮雜貨通路渡過難關,Uber Eats提供商家支援方案,即日起在Uber Eats 營運城市申請加入的商家,將提供啟用費減免,以及首三個月月費減免的優惠,有需要的老闆們請多參考。
Cutaway抽成25%、Lalamove不對餐廳抽成,由叫車者付費
除了兩大外送平台,另有可代排隊、外送餐的Cutaway,代排隊部分,消費者負擔費用以每小時99元計算;外送餐部分,消費者負擔金額則是99元起跳,起點至終點以每公里25元計價,對餐廳的抽成比例則為25%。
叫車平台Lalamove類似計程車貨運,以底價加上里程計價,有機車及包車兩種,機車單次運輸底價為75元、包車底價是165元,運輸距離1公里以上則會另外加價。Lalamove的特色是不計消費者或餐廳店家,一律由叫車者付費,它不只不會跟餐廳抽成,且若由消費者叫車,餐廳的外送訂單就不會增加任何成本,也有餐廳與消費者協調,各自負擔一些運費,可以說是目前對餐飲業者最友善的外送平台。

大學生以「免運費」為優先考量
疫情期間,中興大學學生胡芳碩三餐都靠Uber Eats 外送,「因為現在免運費,選擇也比較多。」他說自己不清楚平台與餐廳間如何抽成,也不會特別支持抽成低的平台,「因為在我這端就是更貴而已。」身為學生,他有經濟上的考量。
早在疫情之前,嘉義大學學生黃立諺就不時會利用外送平台解決餐食問題,「就看當時哪一家有免運費,就選哪一家。」淡江大學的林康甫則表示,自己一星期平均會叫五次外送,除了正餐,偶爾也會叫手搖飲。因為家裡環境還算過得去,他不是太在乎運費,「我猜現在的平台抽成是10%(其實是35%)」,他表示如果有平台只跟消費端收運費,不跟餐飲業者抽成,他會願意支持。

消費者:外送提供便利服務 餐食加價或支付運費皆合理
家住新北市的楊淑娟平常很少開伙,如果不是外食,就是靠Foodpanda 外送,原本選擇Foodpanda只是因為習慣它的介面,後來成為會員後,更有「繳交49元月費便可免運費」的優惠,讓她更常利用這個平台來叫餐。不過她表示,在運費合理的前提下,如果有平台願意給餐飲業者更多生存的空間,她也願意支持。
育有兩女的林小姐表示,自己是Uber Eats及Foodpanda的愛用者,外送是便利服務,加價相當正常,若吃到喜歡的店家,之後有時間也會帶孩子去店裡消費,「比起價格,更讓人介意的是垃圾量很多。」過去她的朋友們因為一次性包材用量太多,不太喜歡外送服務,但要在疫情限制之下維持生活,最近偶爾也加入使用外送服務的行列。
飲食作家:Lalamove對餐飲業「比較公平」 也可幫長輩訂餐
飲食旅遊作家韓良憶自稱是個「天真的消費者」,她認為現在的平台抽成比率太高,「我不太能接受這種商業模式」,因此過去不曾叫過外送。只是疫情升溫、餐廳禁止內用後,她擔心自己喜歡的餐廳受到重創,希望透過外送來支持業者。相對來說,Lalamove的運作比較符合她的「公平」理念,未來會善加利用。她並且鼓勵讀者幫家中的長輩訂菜,讓喜歡的餐廳在較為友善的外送制度下,渡過疫情這一關。
位在民生社區的圍裙甜點在疫情升溫後,不只失去內用的生意,連過去常有的大品牌外匯或企業福委會的下午茶訂單也都烏有,現在只能靠外送維持營運。店主Grace 說,因為蛋糕經常跨區運送,無法與Foodpanda和 Uber Eats合作,再加上它們的抽成費用實在太高,還好很多客人都疼惜餐飲店家,願意支付外送的費用,她的蛋糕都靠台灣大車隊或Lalamove送到客人手上。
.jpg)
lalamove可跨區外送、代墊餐費
住在天母的林諭均偶爾會想吃東區美食,但Foodpanda和 Uber Eats有分區限制,讓她無法如願。而今有了Lalamove,只要願意支付按照里程數計算的運費,再遠的美食都可以送到家。
林諭均分析過,某些與Foodpanda和 Uber Eats合作的店家會調高餐飲售價,以彌補被平台抽成的損失,這樣還不如透過Lalamove點餐外送更為貨真價實。而且Lalamove可以代墊2,000元以內的餐點費用,每趟餐點都是專送,不像其他平台會讓一個司機接很多單,或快遞業者還要經過轉運,「我覺得Llalamove更為方便迅速。」
疫情期間,大安區的邵先生三餐幾乎都靠外送平台解決,他會用Foodpanda和 Uber Eats,也會用Lalamove,不過前兩者經常因為跨區無法服務,Lalamove就是最好的選擇。像他昨晚就請Lalamove買了詹記麻辣鍋,或是採訪前才訂了音響的插頭請他們代取,「我覺得支付運費很應該。」
店家:兩大平台抽成高 疫情當前只能配合
林口老張刀麵屋的老闆張育維表示,他跟Foodpanda和 Uber Eats兩個平台都有合作,新北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張育維靠外送只能維持七成的生意量,不過扣掉外送平台的抽成,他的收入僅剩下一半。因此若有平台只跟消費者收運費、不跟餐廳抽成,對他有很大的幫助。「我聽過Lalamove,也願意跟他們合作,但沒有客人點餐。」張育維語帶無奈。
台中市日前也全面取消餐廳內用,青食義大利麵.披薩的老闆翊嫻說,原本餐廳有六成靠內用,四成靠外帶及外送,現在外送雖然增加,但無法完全彌補內用的損失,加上自取的客人變少,外送平台的抽成又多,餐廳撐得很辛苦。

餐廳:Foodpanda「外送要用店內價」無法彌補抽成損失
翊嫻的餐廳與Foodpanda和 Uber Eats皆有合作,她認為Uber Eats的介面設計比較友善,Foodpanda強迫店家「外送要用店內價」,因此無法調高售價來彌補被抽成的損失。但若提到兩平台的服務,她說:「一樣糟糕,基本上客服都是罐頭訊息,從來沒辦法真正解決店家的問題。」至於Lalamove雖好,但因為在台中的外送員不夠多,即便是對餐廳較友善的平台,也難以合作。
豹紋喵喵工作室主打烘焙及甜點,經營人林志豪表示,疫情升溫後,Uber EATS及宅配訂單都有增加。Uber EATS對車程半小時左右的來客比較方便,但因為抽成35%,不得不會微調上架的品項價格。甜點的低溫宅配選擇與黑貓合作,過去都是隔天到,現在會拖延三天至五天,「我會提醒客人改訂保存時間長的產品,或是我們自己送。」
友善餐廳呷米蔬食:使用Cutaway與Lalamove較符合成本
呷米蔬食餐廳行銷經理葉秉憲表示,考量到外送員的待遇,因此選擇知名度較低的Cutaway,它的抽成僅15%~25%,且對送貨員較友善,提高每趟外送薪資、提供員工訓練,也會給消費者許多優惠。
問及為何不使用知名度較高的Uber Eats或Foodpanda?葉秉憲表示,這些平台抽成太高,對中價位的實體店面來說吃不消,「相較於外送平台,我們比較常用的是Lalamove。」
葉秉憲說明,Lalamove是貨運計程車的概念,「因為費用是固定的,對餐廳來說比較好控制成本。」若消費者下購金額滿3,000元,運費全數會由呷米吸收。不過Lalamove是司機自由接單,媒合時間較長,疫情升溫後常常叫不到車。目前選擇與計程車司機合作。
溫馨接送服務是要解決暫時供需的問題 其中我們的外送員多數是高科技產業的主管為了家人位人為了朋友也為了自己要糊口暫時由產業結構調整的階段為民服務 話說中間利潤部份是介定於平台的作業者需要的終止理念為環保愛地球所以成本上的考量由王小姐的業外延伸行服務費用性質相關品質品牌上的差異性或許會因人而異的風險管理 期間服務眾人事務屬原本告階層所無法承擔的部份 沒有所謂其他利潤的優先考慮
也或許往後會有更好的方式為民服務此
對於平台的業者與實際需要常常出現食物被浪費的問題
過度包裝的問題
現行超級商店無法滿足客戶問題
垃圾量產生的問題及供應市場
常常就是出現在運送及消費者間的需要与否 解決垃圾堆量跟照顧自己的家人在人為的立場上該考慮到主事會議及價值觀的迫切需要否 服務是將要檢討的項功課但是 想過嗎家人跟自己居住的環保問題誰該關心。
文中提到lalamove基本費就是75,一般民眾吃一餐的價位大概1、2百元,不可能接受運費就佔餐點價值4成這種事情
除非訂購高單價餐點、沒有跟外送平台合作的名店、訂購單量夠大足以稀釋外送費
但高價餐點或大量訂單,店家就願意親自外送了,也無須透過lalamove
那他的客群就剩下少數高端消費者、公司行號,注定也沒有足夠的量來支撐平台營運
目前主流的熊貓跟UE有外送員成本的痛點,把成本轉嫁給商家、消費者都不可能解決問題
轉嫁給商家,商家就不跟你合作或是私自調價,轉給消費者他們也不會買單
那如果讓外送員成本降低呢?
有時候客人訂的餐點其實都在方圓兩百公尺內,走路就能到達
如果外送平台的系統讓人人都可以接單,讓訂單都放在任務牆上誰要就自己拿
我剛好去某家滷味攤買我的晚餐,剛好看到有任務也是同一家店,而且路徑跟我回家也順路
對我來說這樣的訂單即使價錢微薄也願意接,因為不會浪費我太多時間
而沒有人願意接的訂單則調高價位吸引大家接單
也就是系統應該去計算每個店家的人流狀況來發出合適金額的訂單任務
對於踴躍接單的會員,日後他發出訂餐要求時,平台就把他的要求順位給提前
算是互助互利的概念
文字工作者使用文字請用心一點,我看到記者寫文章寫到會讓讀者誤會上架費4000元是每月收取的情事,就不由自主地覺得惱怒。
文字工作者使用文字請用心一點,我看到記者寫文章寫到會讓讀者誤會上架費4000元是每月收取的情事,就不由自主地覺得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