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部署兩年,樟湖偏鄉小校打造雲端教室,從數學到體育都上好上滿

「校長來了喔!」老師在課堂上笑著跟同學們提醒,接著繼續從容講課。不過這巡堂的場景,不是發生在學校裡,而是在網路線上教學的「教室」中。校長陳清圳手滑平板、一一瀏覽各班上課實況,他關心著每個孩子鏡頭裡的表情是否專注,一有哪個學生看起來不對勁,校長隨時就殺到同學家裡實地訪查。

這裡是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位在雲林古坑海拔800公尺的山上,山路蜿蜒要開半個多小時,沿路還可見獼猴活潑縱跳。最近疫情升溫,全國停課,這座地處偏遠的小學校,卻在停課的第一天就全部上線學習、全員照表操課,每堂都上好上滿,就連體育課也繼續上,他們到底如何做到的?

以翻轉偏鄉教育為己任的陳清圳,在這次疫情中帶領偏鄉小校表現得比都市學校還優異(攝影/蔡佳珊)

偏鄉小校超前部署,去年已就戰鬥位置

樟湖生態國中小學被美麗的山巒和茶園包圍,曾被譽為全台最美小學,以實驗教育聞名,帶學生爬百岳、單車壯遊;但它也是典型的偏鄉學校,弱勢學生佔了60%以上,「我們有經濟弱勢、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的特殊生,還有單親的、隔代教養的孩子,」校長陳清圳投入偏鄉教育十餘年,希望翻轉弱勢孩子的困境。

這次兇猛疫情突如其來,政府驟然下令停課,讓全國許多學校都措手不及。樟湖國中小的師生們卻是老神在在,因為他們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超前部署,為線上學習做準備。而去年疫情爆發時,學校就盤點筆記型電腦的數量、培養師生們使用線上平台的能力,也把雲端教室的規範通通建立起來。

陳清圳解說,線上學習第一個要解決的是設備問題,「我們很早以前就在想,要從單一的電腦教室改成可以隨著孩子學習的工具,」因此在兩年前就把電腦教室的桌機都換成了筆電,讓孩子可以借回家。因有教育部補助,購買足夠的筆電不成問題。

筆電帶回家,還需要網路。「我們去年就已經調查,哪些學生家裡沒有網路、網路不穩,」陳清圳說,去年疫情爆發時,就跟華碩募集了25支手機,再去購買網路卡,就解決了上網問題。

少數家庭狀況不允許的學生,還是來學校上課(攝影/蔡佳珊)

結合線上學習平台,雲端教室更豐富

硬體解決了,那軟體呢?樟湖師生們使用Google Meet和Google classroom進行線上授課、分享課程內容、線上繳交作業⋯⋯師生還可以在線上共同編寫課文。因為已經提早演練,這次停課的隔天起,除了社團課以外的所有課程都照常上課,就連體育課、藝術課等實作課程也不例外。

舉例來說,體育課的內容就改為肌力訓練和律動類,師生都把鏡頭開著,老師先講解示範動作,學生們跟著做,「做完大家都汗流浹背。」陳清圳笑說。

除了把師生對話式的教學從實體教室盡量複製到雲端,陳清圳也強調善用線上教學平台的重要性,「線上平台在歐美國家是行之有年的學習模式,但是台灣一直習慣實體教學,有個東西在手上才心安。」

雲端也可以上體育課,老師示範,同學們在家認真練習(圖片提供/陳清圳)

陳清圳觀察,個人化學習、差異化的教學,是大勢所趨。例如數學,同一班的學生的學習成果常常呈現M型,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特別慢,此時就應該分軌教學,例如分成ABC三組,利用既有線上教學平台已經區分出難易度的教材,提供不同程度的孩子適用不同的課程內容。

陳清圳列舉,線上學習平台如因才網、均一教育平台、PaGamO、酷課雲⋯⋯等,每個領域的教材、影片應有盡有,而且都是免費。樟湖的老師們平常就已經活用這些豐富的資源來提升教學品質,並非疫情期間才開始。

善用線上教學,雲端課程和討論會一覽無遺,下載教材與繳交作業都可在雲端完成(圖片提供/陳清圳)

以正向思維面對疫情教學,不能以拖待變

「只要把心態調整好,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陳清圳強調,老師們要以正向思維來面對疫情教學時代,「我們想的是,如何讓教學更好,讓線上教學跟現場教學一樣溫暖,一樣有品質。」

疫情停課讓許多學校老師應變不及,陳清圳觀察,有些學校當成是提早放暑假、直接派作業給孩子寫,或者是叫學生去看指定的電視節目,「這些都不是線上教學,沒有互動,也不知道孩子看完以後的狀況如何。」即使有線上教學的學校,課程份量也是大減。

有些老師的數位能力其實不強,並認為實體教學才是王道,對線上教學有排拒感。不過陳清圳提醒,「因為去年疫情,歐美老師的心態都已經轉化,積極提升運用資訊軟體的能力,台灣老師若以拖待變,事情會越來越嚴重。」

樟湖生態國中小的老師們每天早上八點都會一起線上檢討,彼此分享交流線上教學的心得,討論該如何做得更好。陳清圳呼籲全國老師們要做好心理建設,「這次疫情的線上教學,不是增加負擔,而是強化智能!」

樟湖生態國中小老師正在進行線上教學(圖片提供/陳清圳)

疫情下,弱勢家庭的親子關係和學習成效更需關心

偏鄉學校除了教育的功能外,更需要幫弱勢家庭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陳清圳校長室的玻璃上寫著「教育生態學」的理念,其中一條就是:「學校家庭和社區是一個共生的教育體制,任何組成的一份子,都須體認與認知的去達成彼此共好。」

但是疫情當前,弱勢家庭的孩子回到家中,能夠好好學習嗎?

現實是殘酷的,有的孩子家裡沒有書桌、只能盤坐或趴在床上對著電腦上課,有的孩子說無法上課、因為家長要他去幫忙做事,甚至有些家長在家喝酒吵鬧,孩子難以專注聽課。親子關係若不佳,疫情下的長期共處反而會爆出更多問題。

「家長的配合度很重要,家長不能再把孩子的學習都丟給學校。」停課以來,陳清圳已經親自拜訪過好幾個家庭,耐心與家長和學生溝通。學校的老師們在雲端教室只要發現孩子看起來不對勁,也會登門拜訪。學校的輔導室還發了問卷給每一個學生,要大家填寫居家上課的心情和家裡狀況。

這一切努力都是希望維繫孩子的學習品質,也持續傳遞溫暖的力量。如果真的家裡狀況不佳,孩子依然可以來學校,由老師從旁陪伴。

陳清圳十分關注弱勢孩子的學習狀況,一有狀況就到家中親自訪視(攝影/蔡佳珊)

打破慣性,疫情期間是師生大好學習機會

「疫情期間就是要把慣性全部打破!」陳清圳認為,這段期間,正是老師和學生都重新學習的大好機會,師生都不能當作是放假。

網路沒有圍牆,要打破的是人心的藩籬,「重點是你要願意。」陳清圳語重心長道,「這個世界正在重組,人和人透過網路重新連結,網路上肆無忌憚,所以必須要培養社交情緒智慧,用主動關心取代權利和義務,以合作、對話取代衝突對峙。」

陳清圳把這場大疫看做是老天爺賜予教育者的一門功課,在這個無法近距離接觸的時刻,人們最需要學習的重點,就是如何關愛別人。這座偏鄉小校的劍及履及,不僅回歸教育的初衷,更傳達了善知善解、尋求共好的正能量。

學生們在雲端祝福校長生日快樂(圖片提供/陳清圳)

延伸閱讀:

疫情停課》硬體不足、軟體不熟、父母不在不能上網,別讓弱勢學童成為疫情下的教育難民

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農漁業系列報導(持續更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