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在tbahu(田埔)遇到孟山都?!

回來部落第一天,因為部落植物調查遭到behuy(颱風)天秤攪局先行暫停,所以只好開始找家戶來幫忙工作,剛好很多家都在採收warang(蕃茄),所以就開始了包裝蕃茄的工作。

蕃茄採回來會先經過洗選機,依大小分裝,然後再來依照「紅」、「漂亮」、「大小」的程度來分特大、特中、或是優、紅等。其實耕莘田埔的朋友應該算是清楚才對,每年在山上暑假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這樣的工作。

出現在部落裡的「孟山都」:農藥、種子

不過這次我又想問幾個問題,因為我看到了「孟山都」三個字居然出現在qalang(部落)裡,我沒有想到!沒想到,台灣也有賣孟山都的農藥嗎?還是叫「年年春」,是一種部落裡很常用的農藥,可見我們對於田埔整個”集約式農業”的種植與產銷流程的了解,還有很大一塊的缺失。

今年有看到幾個現象,我不會稱他為問題,因為部落其實也維持這樣子一段時間,其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對環境友善程度不一。

一、是買來的蕃茄育苗品種不一樣:

結果就有發生亞述10號的蕃茄在採收以一兩輪之後,葉子就黑掉了,當然也就不能繼續收成啦;所以有種的部落人都會討論說是自己照顧問題?還是育苗行給的苗有問題?還是這品種不適應山上?依賴外界給的育苗,是這種傳統集約式農業的一個致命傷。而且會不會跟孟山都也有關係呢?提供的基因改造育苗非用他們的肥料或者農藥不可?這就是在印度發生的事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見「糧食戰爭」此書)

二、是農會開著大車上來載貨了!

不管是橫山還是芎林區農會。我想問其他後山的部落有這樣的狀況嗎?部落族人說從去年開始就這樣子了。有沒有這麼誇張?農會的供應量已經大多由田埔供應了,所以為了搶生意,居然開始提供這種載運抽成的服務,雖說是服務,節省了送下山的成本,但也增加另一層剝削。而且大家去採收工作的頻率也就更加上升了,因為也是農會希望一次上來一台3.5的大卡車,可以多載一點貨下去,每家動輒20箱都是平常,20箱算是少的,有的家戶居然一次可以送100箱下去…令人傻眼。

集約式農業對於農藥、肥料的依賴非常大,如果農會對於田埔的農作物供應依賴程度增加,勢必會讓部落種植的家戶繼續提高栽種數量,對於地力的消耗也更嚴重,對於土地開發壓力也更為沈重。附近原本的生態也會遭受到壓力。

三是對於農藥使用毒性與殘留的不理解。

「下雨了就要噴藥,下越多雨藥噴越多藥,所以成本會提高。」這是部落族人看見的。但對於都市的消費者,颱風前搶收來的蔬果,農藥殘留…能不是個問題嗎?其實連我自己都有點心驚,我知道大家分裝蕃茄時都會帶手套,因為要擦一下髒水或泥土,但是有沒有殘留的農藥會經由這種動作被皮膚吸收?我自己沒有帶手套在分,結束後要吃飯,都要跑去好好的洗手,就是怕。不過部落族人顯然沒有把這當作一回事,這也許算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部落在農業技術,尤其是農藥使用安全上,可能還是有很多可以一起來努力的?!

部落很多人肝不好,肝癌也可能有相關?慢性腎衰竭(CKD)會不會也有關係?急性中毒的症狀其實是履見不鮮了,常常都有人在噴藥的時候頭暈、差點昏倒,眼冒金星,但都是自己休息一下再繼續噴,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唉,越想就越覺得不值得。

四、膝蓋不好了

因為很多mama(叔叔) yata(阿姨)都身體不好了,沒辦法搬或背很重的裝有作物的籃子走山路,爬坡(很多果園都在山上啊),所以就增購了,例如:七十萬的日製鐵軌搬運機,或者履帶搬運機。來應付依然龐大的採收作物量,大家的tali(膝蓋)都不行了,每個人都在sciatica(坐骨神經痛),每個人都在找不開刀不吃藥就會好的偏方。部落yata mama問我說,貼藥膏就會長韌帶長軟骨,是真的會長嗎?你要我回答什麼呢?我也只能笑笑的說,理論上是不會,但我們就等待神來運作行神蹟吧!

想到相對應的解決之道是:宅配的蔬果。如果可以有辦法宅配到都市人消費者的家中,去掉中間層層剝削,想辦法提高單價,就有辦法減少種植量,同時減少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但習慣於慣習農法的部落族人是否能接受,不是一批批的出貨,不是一次大筆的收入進來。

能接受看不到原本的一大筆收入嗎?但其實這樣也能減少勞動量,也能減少付出的時間與身體生病的成本,或者是昂貴搬運機的成本。尤其田埔被集約農業制約得愈來愈深時,我們還能跟部落一起來想什麼辦法嗎?

沾鹽巴吃很新鮮,但心裡不安的卻是:農藥的殘留問題。
尖石鄉後山,山嵐中的蕃茄園。
這是戰車嗎?高達萬元的履帶搬運車。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