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部落第一天,因為部落植物調查遭到behuy(颱風)天秤攪局先行暫停,所以只好開始找家戶來幫忙工作,剛好很多家都在採收warang(蕃茄),所以就開始了包裝蕃茄的工作。
蕃茄採回來會先經過洗選機,依大小分裝,然後再來依照「紅」、「漂亮」、「大小」的程度來分特大、特中、或是優、紅等。其實耕莘田埔的朋友應該算是清楚才對,每年在山上暑假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這樣的工作。
出現在部落裡的「孟山都」:農藥、種子
不過這次我又想問幾個問題,因為我看到了「孟山都」三個字居然出現在qalang(部落)裡,我沒有想到!沒想到,台灣也有賣孟山都的農藥嗎?還是叫「年年春」,是一種部落裡很常用的農藥,可見我們對於田埔整個”集約式農業”的種植與產銷流程的了解,還有很大一塊的缺失。
今年有看到幾個現象,我不會稱他為問題,因為部落其實也維持這樣子一段時間,其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對環境友善程度不一。
一、是買來的蕃茄育苗品種不一樣:
結果就有發生亞述10號的蕃茄在採收以一兩輪之後,葉子就黑掉了,當然也就不能繼續收成啦;所以有種的部落人都會討論說是自己照顧問題?還是育苗行給的苗有問題?還是這品種不適應山上?依賴外界給的育苗,是這種傳統集約式農業的一個致命傷。而且會不會跟孟山都也有關係呢?提供的基因改造育苗非用他們的肥料或者農藥不可?這就是在印度發生的事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見「糧食戰爭」此書)
二、是農會開著大車上來載貨了!
不管是橫山還是芎林區農會。我想問其他後山的部落有這樣的狀況嗎?部落族人說從去年開始就這樣子了。有沒有這麼誇張?農會的供應量已經大多由田埔供應了,所以為了搶生意,居然開始提供這種載運抽成的服務,雖說是服務,節省了送下山的成本,但也增加另一層剝削。而且大家去採收工作的頻率也就更加上升了,因為也是農會希望一次上來一台3.5的大卡車,可以多載一點貨下去,每家動輒20箱都是平常,20箱算是少的,有的家戶居然一次可以送100箱下去…令人傻眼。
集約式農業對於農藥、肥料的依賴非常大,如果農會對於田埔的農作物供應依賴程度增加,勢必會讓部落種植的家戶繼續提高栽種數量,對於地力的消耗也更嚴重,對於土地開發壓力也更為沈重。附近原本的生態也會遭受到壓力。
三是對於農藥使用毒性與殘留的不理解。
「下雨了就要噴藥,下越多雨藥噴越多藥,所以成本會提高。」這是部落族人看見的。但對於都市的消費者,颱風前搶收來的蔬果,農藥殘留…能不是個問題嗎?其實連我自己都有點心驚,我知道大家分裝蕃茄時都會帶手套,因為要擦一下髒水或泥土,但是有沒有殘留的農藥會經由這種動作被皮膚吸收?我自己沒有帶手套在分,結束後要吃飯,都要跑去好好的洗手,就是怕。不過部落族人顯然沒有把這當作一回事,這也許算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部落在農業技術,尤其是農藥使用安全上,可能還是有很多可以一起來努力的?!
部落很多人肝不好,肝癌也可能有相關?慢性腎衰竭(CKD)會不會也有關係?急性中毒的症狀其實是履見不鮮了,常常都有人在噴藥的時候頭暈、差點昏倒,眼冒金星,但都是自己休息一下再繼續噴,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唉,越想就越覺得不值得。
四、膝蓋不好了
因為很多mama(叔叔) yata(阿姨)都身體不好了,沒辦法搬或背很重的裝有作物的籃子走山路,爬坡(很多果園都在山上啊),所以就增購了,例如:七十萬的日製鐵軌搬運機,或者履帶搬運機。來應付依然龐大的採收作物量,大家的tali(膝蓋)都不行了,每個人都在sciatica(坐骨神經痛),每個人都在找不開刀不吃藥就會好的偏方。部落yata mama問我說,貼藥膏就會長韌帶長軟骨,是真的會長嗎?你要我回答什麼呢?我也只能笑笑的說,理論上是不會,但我們就等待神來運作行神蹟吧!
想到相對應的解決之道是:宅配的蔬果。如果可以有辦法宅配到都市人消費者的家中,去掉中間層層剝削,想辦法提高單價,就有辦法減少種植量,同時減少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但習慣於慣習農法的部落族人是否能接受,不是一批批的出貨,不是一次大筆的收入進來。
能接受看不到原本的一大筆收入嗎?但其實這樣也能減少勞動量,也能減少付出的時間與身體生病的成本,或者是昂貴搬運機的成本。尤其田埔被集約農業制約得愈來愈深時,我們還能跟部落一起來想什麼辦法嗎?



感謝您提供寶貴的知識,這部份我們並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另外是說,台灣目前應該是還沒有與孟山都公司有關的蕃茄種類囉?黃豆與玉米我們由資料上大致上還了解。
還有關於年年春的人體毒性,也還並不是清楚嗎?在一些非正式的報導有提到與Parkinson症有關。http://www.occupymonsanto360.org/2012/04/20/roundup-herbicide-linked-to-parkinsons-related-brain-damage/
另外隨意的文獻回顧一下,有找到這篇但類似是自殺的病理表現
Am J Forensic Med Pathol. 2012 Sep;33(3):234-7.
Path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findings in glyphosate-surfactant herbicide fatality: a case report.
所以他對於農業活動的暴露,也許還需要大家一起來搜尋?謝謝您喔。
我想對兩個點提出比較細的說明和回應
1. 關於農會開大貨車一事可能需要更多的瞭解才能下定論。
因為以大梨山地區果農與農會間的關係很簡單,只有代賣並抽成的關係,也就是說售出的價格東扣西扣、扣一扣約有5%是交給農會的。但是在果農與農會間還會有一個叫托運的工作,即將水果一箱一箱的搬上大貨車,然後由大貨車送到農會去,所以果農的水果在農會拍賣後,除了扣掉5%的交易價格後,還要扣掉「運金」,至於運金便是交給貨車所屬的私人戶頭或是托運行了。
因此關於您所說的因為田埔在農會的市占率很高,所以農會派車來一事可能有待商榷,可能是哪些託運行看準商機,開始派車到部落收貨也不一定喔!
2.關於噴藥、中毒與下雨。
以下雨來說,最怕的就是黴菌等的增生,因此在下完雨後,果子上的水分乾了以後再打殺菌藥,也是非常常見。不過說實在的,真的比較少是下完雨,打藥接著馬上搶收。因為既然已經要把它採下來賣掉,基本上打藥是較無明顯效果,所以與其浪費一天打藥,不如盡快採收下來。您說的農藥殘留的問題較常發生於:在近採收日時,未遵照農藥的安全衰退期而噴灑。也就是明明某藥至少採收前20天已經不能噴了,他卻在10天前還噴灑,這肯定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
另外一個是關於噴藥與肝病等問題,其實有些藥的使用說明有特別提到防護辦法,但是偏偏常看到有勇哥不理會,比方說梨花一定要打的春雷是接觸性的,所以打時皮膚要包裹緊緊的,且一天內不能喝酒,但偏偏就是有人會往反方向而行。此外還有一些具刺激性的藥物像是含硫磺類等等的,某些農藥都有詳細說明的。不過現實的問題就是部落對於如何防護的配套確實是較為不足,需要再加強以保護自己的。
大致上是這樣,這是我在大梨山至少蹲點四年的實際經驗
我覺得最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從教育入手,改變族人的觀念,證明只靠農藥化肥也是沒辦法提升品質的,而是要對植物的生理,土壤的環境,當地的氣候來去著手,如此一來才有辦法打破靠農藥化肥才能種好作物的迷思
另外能有好品質自然就能提高售價,這跟直銷或是交由盤商沒有一定的關係,像我的的梨子十幾年來都是跟幾家行口配合,其抽我們梨子售價的一成為利潤,大家合作的十分愉快,反倒是做直銷,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跟人力去處理訂貨,郵寄,匯款等等的問題,比起包裝好就很無腦的寄給行口等錢入帳,真的沒方便輕鬆多賺到多少
感謝Nina,農藥的部份,我個人可能沒有辦法再敘述的更清楚了,不好意思。只能藉由觀察,部落族人在下雨過後會去蕃茄田噴藥,應該是您說的為了預防黴菌,不過因為蕃茄在採收的時候,同一株蕃茄植株上,會有快成熟可以採收的,跟還不能採收的,所以農藥”可能”都同時會影響到嗎?只是就這樣提出問題,希望大家還可以不吝解惑。謝謝您。
另外,托運的部份也是第一次觀察到,據部落族人說法,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所以之後我們也許還可以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來托運的大哥大姐大多為新竹山下的課家族群為多。那行口跟做直銷,其實可能還要考慮品項的問題,水梨、蕃茄、青椒、水蜜桃、甜柿可能不能概括而論。不過尖石後山許多部落,同時都存在有多種銷貨管道,或許更深入的比較分析會是有意義的。我們從旁觀察,也可能會比較偏頗去注意到身體的勞累程度,而忽略了其他行銷方式耗費的精神與時間。
梨子,水蜜桃,甜柿都是可拿來送禮的高價水果,除了冷藏的問題外,基本上差不會差太多,不過高品質才能有高價格,這是無庸置疑的
不過話說下完雨,孢子都被雨水打散,沾染在葉子上,之後再打要預防真的是打心酸的,黴菌應該是要在雨前先打預防才能發揮最大作用,之後即便再打消毒效果也不會很好,所以感覺不論是農民或是想參與農業的人應該都從基本的農業知識學起,不能總是在外行看熱鬧的階段吧
以我看過的情況,的確會有一邊採收,一邊打藥的情形,因為雨水打到土壤上,土壤裡面的病菌會往上彈到水果,尤其雨過後又出太陽,那些熱氣更容易讓水果生病。因此,這時候打殺菌劑,尤其是接觸型的殺菌劑,是為了防止病菌的擴大發生,免得全軍覆沒。
因此Batu提到的那樣狀況是會發生的,就是把壞的趕緊採下來,還沒壞但已經成熟的就趕快出貨,其餘還青的因為已經打過藥了,就不會被影響。
下過雨後影響水果的可能性很多,不只是黴菌,葉子被風吹過後造成的傷口,還有樹木枝條產生的乙烯,都會讓水果產生落果等問題,對很多農民來說,也許是噴殺菌劑,也許是噴保花護果的,總是會想要能就多少算多少,例如說銅劑,對於雨後的黑斑病那些都還是有作用,
但就像京國說的,不管噴藥不噴藥,總是要知道自己在作什麼,翁愫慎老師是專家,真的要請老師多寫這些資材的作用與副作用,讓大家有機會更瞭解!
小非老師
也許我昨天說太快了,沒有把我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
應該是說,農民不會在”馬上要採收/搶收下來的水果上打藥”,因為打不打無濟於事,馬上包裝完就到市場了(以自己家的梨子來說)。但是並不代表他不會同時採收和同時打藥,因此也就會出現小非老師說的「把壞的趕緊採下來,還沒壞但已經成熟的就趕快出貨,其餘還青的因為已經打過藥了」。
以自己家來說,雨後採收的狀況便會是:因為之前是一排一排果樹採收下來,所以雨後可能變是繼續按照順序採收下去,藥也是從已採過的一排一排打下來。對於藥劑的飄散會不會有影響我也就不清楚了。不過因為採收有急迫性,所以風雨後,家裡全部的人力都會先用來採收,趁價錢好或是還沒爛前採下來,等到趕工差不多了,才開始打藥。不過用藥與採收確實大家都不盡相同。
會這樣回應,其實也是疼惜農夫真得是很辛苦的在管理,很擔心這樣的文章會讓人覺得農夫都是不理性,或是不會思考到與環境關係的在種植。
所以一開始看到雨下越多,藥用越多,其實有膽戰心驚一下。雖然知道是頻率變高,不是每次藥量變重(因為會有藥害/藥傷的問題),但還是會擔心會讓人誤會。
nina:
千萬不要叫我老師啊!這些知識,也都是碧霞老師還有很多老師教我的,你這麼說我臉都紅了!
你說的我完全同意,其實農民沒有那麼不理性,我說的經驗是在柳丁,也就是下雨後離採收還有一段時間的,至於蕃茄就像你說的,都是一行一行的,立刻要出貨的其實就不噴了,還沒出貨的會噴一下,但的確,那些黴菌類的事前防制比事後噴藥有用的多,理性的農民,會在事前處理(不管是噴農藥或是作有機的防制),而不會事後處理,因為效果差很多。
自家栽培的小農,其實也很不願意把剛噴藥的水果賣出去,我想真的要有更多朋友去協助農友作「有效防治」的工作,因為大家有時後真的會有點噴心安的,尤其是那種隔個兩週才要採收的果物,就會有「阿那是不是噴一下好了」的心情,我們需要更多的在地植物醫生,協助農友作正確的事情,
就像以前很多爸媽,小孩一咳嗽感冒就要抱去給醫生要求打針吃藥,那種心情是一樣的,就是要慢慢的跟大家說,其實這樣無助於事,才能慢慢改過來。
你的心情我真的可以理解,農民已經夠辛苦了,如果又造成誤會,可能會有滯銷的問題,會讓人更傷心!
謝謝各位老師的分享。我寫這篇文章,就只是想要把比較真實的狀況描述出來,讓外界可以了解。並不是要來宣傳這裡做有機做得多好,或者是這裡的小農能”理性”的思考。田埔這裡不是司馬庫斯或是鎮西堡等知名的部落,的確就是一個平常就很少外界的”干擾”、”刺激”或者技術上的指導的部落(但這樣的講法其實也令人焦慮,誰需要誰來指導呢?)。
所以我覺得各位先進對於可能看似不理性的描述時,可能會有些質疑或者焦慮,不過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吧?就如同我所說,並不是各地的農友族人都能有所謂”正確”或”理性”使用農藥的觀念,因而他們對於土地的友善程度也不同。我並沒有要打翻一船人的意思…。而且我在這裡其實也已經四年了,我很愛這個地方,我也不希望,因為這樣的文章,造成部落受到傷害,如果看起來這文章有可能會這樣的話,那我可能也要把文章撤下來。不過這樣並不代表說,這樣的農業發展在尖石後山就不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的現象。感謝大家的討論。
你的這篇文章其實就反映了大多數農民與農村的情況,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只是是否能再以更專業更仔細的去觀察與理解農民在做什麼?像是農民在噴什麼藥?下什麼肥?為什麼?誰跟他說的?有道理否? 農產品銷售只能交給農會否?有其它的管道否?其優缺點是什麼?
我想藉由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去深入探究問題所在,才能夠真正有效的對症下藥解決農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