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小鎮位於基隆與台北中間,這個可愛名字的由來,是因過去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Nana」社所在地,漢人移墾後轉音爲「暖暖」。很多人都不知道,看似邊陲的暖暖,在兩百年前可是熱鬧非凡的繁華城鎮。
因為有基隆河流經,載滿貨物的船隻從淡水、汐止一路駛到暖暖,舟楫不絕,商行林立。暖暖也是淡蘭古道中、北路的起點,這條石頭砌成的美麗小徑,是先民運送茶葉、大菁、樟腦到平溪、宜蘭的必經之路。暖暖還是1884中法戰爭時清兵與法軍血戰的戰場,至今仍可見戰壕遺址。
繁華落盡,如今暖暖只是火車前往宜蘭中途的一個小站,往福隆、瑞芳的的車流經過卻不曾為它駐足。但是暖暖仍保有豐厚的文史故事和自然寶藏,還有著一群溫暖的居民,躍動著積極活潑的公民社會力量。讓暖暖一直維持熱血溫度,背後的推手是經營18年的社區報《暖暖代誌》。
-2.jpeg)
社區創報緣起:動員大掃除,不如改變冷漠的人心
許多人只聞暖暖其名卻不知道在哪裡,在地人自嘲「甚至連轄區內八堵都比暖暖知名」,委屈地介紹暖暖是「往瑞芳、九份的必經之路。」隨著62號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改善,暖暖成為台北人遠離高房價的新家園,卻也因為許多移居人口生活重心仍在台北,而被戲稱為回家只剩睡覺的「臥房城市」。
然而暖暖雖屬於基隆市的邊陲,卻擁有基隆最美麗的河流山谷,綠意盎然的森林,好山好水好空氣,更保留基隆重要的水資源與自然溪谷壺穴地景。除了優美的大自然,暖暖還蘊含歷史人文肌理,不僅有淡蘭古道和清法戰爭古戰場,還有日本人構築台灣第一座民生水庫,保留歷史古蹟淨水廠百年幫浦間,水路交會人文薈萃。

暖暖的美麗能維持至今,是因為有社區運動者的努力,創辦了社區報名叫《暖暖代誌》,發行期間從1998年直到2015年,發掘精彩的文史,也讓新的台北移民逐漸認同在地。主編這份社區報的靈魂人物是浸信會過港聖光堂教會牧師娘、人稱「譚師母」的曾傳明。曾傳明回憶,當初老牧師黃懋昇建言,「與其發起社區居民大掃除,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社區的冷漠,不如出版社區報吧!」
「但是編輯的人才從那裡來呢?」商學背景的曾傳明,把所有教會裡面有文字興趣、編輯專長、文學科系畢業的教友召集起來從零開始,半開四版的文字編輯,全部由義工擔任。
刊物要叫什麼名字?義工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最後成員之一提議「暖暖代誌」,既有紀錄的意思又簡短有力,獲得多數人的同意。曾傳明感念當年老牧師的創見,讓社區報影響力超越信仰的隔閡,最終成為完全以社區作為主角的刊物。
《暖暖代誌》如同的刊頭所標榜,長達18年的時間耕耘暖暖的地方文史、環境生態與人情關懷。然而揭露一連串公共議題,提出諍言才是讓《暖暖代誌》真正成為暖暖公共領域平台的開始。
.jpg)
暖暖社區運動的起點:孩子的教育議題
《暖暖代誌》創刊後,撬動暖暖地方改變的起點,是1998年三月報導「暖暖中學」改為中輟生學校。在暖暖社區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由教育局及校方片面決定設定為集合基隆地區「中輟生」安置學校,引發社區高度恐慌,進一步加重學校的越區就讀現象。
在地方人士簇擁下,當時仍為社區管委會主委、日後成為全國家長聯盟協會理事長、社區大學全促會理事長謝國清被推舉為家長代表與教育局協商,最後成功促使市府修改、取消這一政策。
也由於家長積極地參與校園事務,暖中辦學風氣改善,並成為基隆第一所完全中學。經此一役,讓《暖暖代誌》聲名大噪,更促成熱心居民組成暖暖教育關懷協會(日後正式立案成為「社團法人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
《暖暖代誌》發行量從一開始6000份逐步上升,透過地方居民的熱心派報,也發行到各機關學校及社區,鼎盛時期逼近一萬份。透過報導針貶地方時事外,更進一步發掘地方文史,讓暖暖人看見家鄉的歷史人文軌跡。

以鐮刀開路,挖掘中法戰爭古戰場
1990年代是文史尋根運動高峰,當時暖暖也有一位台電員工余重慶以業餘時間成立「暖暖文史工作室」,挖掘地方文史,並以攝影紀錄基隆、平溪一帶舊礦山生活。在《暖暖代誌》發刊後,曾傳明力邀余重慶加入陣容,建立暖暖地方史的基礎。
在《暖暖代誌》策劃下,余重慶多次帶領編輯及文字報導志工,踏遍暖暖並寫下暖暖歷史。曾傳明回憶,當時山區必須以鐮刀開路,一步一腳印描繪出暖暖在歷史舞台上的重要性,調查1885年,暖暖如何身處中法戰爭的最激烈的歷史戰場。
在1884年清廷與法國為了越南引發戰火,法國遠征軍為封鎖中國東南沿岸而欲攻克台灣,先是八月砲擊基隆之後猛攻淡水,遭到淡水軍民反擊損失慘重,最後又登陸基隆,企圖由陸路攻取台北城,越過獅球嶺的法軍,在暖暖與清軍沿河對峙,多次進攻皆被死守南岸的清軍(實際上是霧峰林朝棟率團練鄉勇在前、官軍在後)擋下。
這場清朝帝國晚年少數戰勝的對外戰爭,在余重慶及伙伴的挖掘下,在暖暖山區發現多處當年中法戰爭的戰壕史蹟,證明暖暖並不是平凡無奇的沒落舊礦城,不僅是交通要道,更一度躍上世界歷史舞台。

監督重大建設,搶救自然地景,小社區報力量大
《暖暖代誌》在發行18年期間,多次監督重大公共建設與開發案,成為在地人關注地方公共事務的言論廣場,也守護下暖暖現在的美好自然景觀。
自1999年起,為了紓解大台北都會圈聯繫基隆的交通壅塞,開始興建「62號快速道路」(聯繫萬里到瑞芳,又稱萬瑞公路),然而這條公路採高架方式,預計在河道上豎立大型橋墩。同時台鐵也推出「暖暖車站鐵道外移計畫」,兩者都利用河道空間興建,將危及河流的疏洪功能,毀去基隆河重要的「壺穴」自然地景。
為此,《暖暖代誌》特別製作一期介紹「河流保育」,並說明壺穴乃因河床下切堅硬的砂岩層而誕生的獨特景觀,屬於鄉土珍貴的文化資產。由於《暖暖代誌》的倡議引發民眾關注家鄉河流,最後改變了快速道路侵占河道的工程計畫,並成功迫使台鐵收回鐵道外拓計畫。
從2009年開始,政府重新復工基福公路(台二丙線)工程,原計畫是要將高架橋墩架於東勢坑溪,此舉將導致暖東峽谷與東勢坑溪的自然溪流被高架道路覆蓋,藉由《暖暖代誌》報導後引發地方關注,迫使政府更改計畫減少橋墩,保留大部分的自然溪流。
不過改變計畫之後,大部分的車流將從平面道路進入市區,特別是運輸砂石貨物的大卡車、聯結車,成為社區老幼的交通隱患。《暖暖代誌》再度報導,最後成功達成基福公路禁行大卡車、連結車的交通部承諾。

從都會邊緣創造社區力量
本身即是暖暖居民,亦為曾傳明社區運動的夥伴、現任北投社大校長的謝國清回顧,「基隆原本就是台北都會的邊緣,而暖暖更是基隆市發展的邊陲,處於邊緣中的邊緣。」由於缺乏產業、失去交通樞紐功能,而成為提供住宅的衛星市鎮,很多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不明,甚至是將「都會區不想要的東西,硬是丟來放暖暖。」
暖暖邊緣的位置卻因為《暖暖代誌》的發行,而開始扭轉改變。「很多事情是經由《暖暖代誌》報導,引發居民關注,許多才習慣走出家門,關注社區環境的變化。」
後來基隆社區大學開辦,謝國清後來被邀請擔任社大主任秘書,《暖暖代誌》吸引的地方人才,如文史專家余重慶、生態專家李正仁等人,後來也都成為基隆重要的地方學研究人才,暖暖社區辦報的活力,讓基隆其他行政區也跟著滾動。
.jpg)
牧師娘:培植在地公民力量才是關鍵
《暖暖代誌》雖是社區報規模,卻多次發揮撼動政策的影響力,曾傳明認為,喚起地方居民對家鄉的關懷與行動力,才是撬動改變的關鍵。
她認為《暖暖代誌》扮演的成功角色是「把社區居民從家裡面找出來,不只有關心自己家的裝潢,也要關心整個社區生活環境的改變。」
由於多年的義務編輯,加上地方夥伴余重慶的辭世的打擊,也不願尋求公部門繁瑣的補助方案,曾傳明選擇在2015年12月讓戰功彪炳的《暖暖代誌》劃上句點。
不過暖暖地方的社區活力,卻並未因《暖暖代誌》停刊而告終,曾傳明的另外一位社區夥伴,來自勞工運動後來卻成為暖暖在地力量的王醒之,在《暖暖代誌》停刊之後,另外發起《走讀暖暖》並成立「左下角工作室」,接力成為新的社區力量。(文未完,請接續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