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醒之創立左下角工作室,為暖暖盡心力(攝影/林吉洋)

有故事的暖暖02》從社運健將到社區暖男,「左下角工作室」王醒之開啟暖暖社區運動2.0

(續前文)位於基隆與台北之間的暖暖小鎮,曾有過繁華歷史卻被遺忘,因為有社區報《暖暖代誌》持續18年,喚醒塵封的文史記憶,也燃起在地居民關注公共議題的關懷。《暖暖代誌》於2015年停刊後,暖暖人的熱血並未冷卻,而是由另一個組織「左下角工作室」接棒延續。從一場反森林砍伐的社區運動,可見暖暖公民力量的強韌。

水公司擅自砍樹毀綠地,居民逆襲「種回去」

暖暖街區西側水源路,是台灣第一座民生用水庫「西勢水庫」所在地,入口小徑兩旁種滿原生植物,成為暖暖人口中的「綠色隧道」,每年五月「螢火蟲多到走在路上都會撞上」。這樣一塊生態寶地在2016年卻因自來水公司計畫興建「倉庫」而遭到砍伐,引爆暖暖人怒火。在民意反彈壓力下,市府被迫撤銷水公司建照,自來水公司也出面道歉並同意恢復森林原貌。

然而待鋒頭過去,水公司竟然只是敷衍了事,還反質疑民眾「土地是誰的?」「對啊!土地是誰的?未來的環境又是誰的?誰家的下一代會在這片山林成長?」因此社區組織決定要親手把森林種回去。

一個月後,數百位居民當著幾十位蒐證警察面前,一起種下兩千棵原生種樹苗,名為「希望森林」。發動這場精彩逆襲的主辦方,就是這幾年在暖暖十分活躍的在地社團「左下角工作室」。

自來水公司無預警砍伐水源地森林,後由左下角工作室發動居民重新種下樹苗,命名為希望森林。(圖片提供/左下角工作室)

成立左下角工作室,《走讀暖暖》延續《暖暖代誌》

「左下角工作室」發起人是王醒之,他並沒有選擇繼承立委父親王拓的政治資產,而是一路在工運戰場衝鋒陷陣,2004年以後落葉歸根回到基隆定居暖暖。2008年首次代表社運團體參選立委,只想透過選舉宣傳理念,意料中吞敗,卻也種下社區扎根的種苗。

「台北不只是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社會運動的中心。」王醒之回顧,搬到暖暖前幾年也是天天往台北跑,回到家中只剩休息睡覺。直到小孩上幼兒園參加家長會,才意識到社區環境對孩童成長過程的重要性,無意間啟動他自我改造「社區化的過程」。

2015年底《暖暖代誌》停刊,王醒之成立「左下角工作室」(下稱工作室),並在隔年2016三月發行《走讀暖暖》,延續《暖暖代誌》關愛鄉土、針貶時事的傳統。第一波揭露暖暖山坡地遭違法開挖事件,導致隔年王醒之在辦公室遭到不明人士毆打。

然而暴力並沒有讓他退縮,他繼續站在街頭大聲公倡議「反對基福公路通行大卡車砂石車」,有人當面痛斥他「阻擋地方進步發展」。「為什麼寧願砂石車跑進市區,也要支持道路建設?」王醒之左思右想,大部分人期待交通改善推升房價,卻忘了社區互助照護才是最珍貴的資產。2016年起,左下角工作室推出「防跌工班」,以「交換工」制度開啟一連串的社區改造過程。

左下角工作室發行走讀暖暖地方報,延續社區公共議題平台。(圖片提供/左下角工作室)

「防跌工班」推社區互助,老人「換工」走出家門

暖暖除了年輕台北新移民外,還有大批早期的公教眷舍,防止獨居高齡長者在家中滑倒成為重要的生活細節,更重要的是協助社區發展能夠改善生活的互助照護模式,於是工作室透過《走讀暖暖》,同時穿梭社區組織間宣導防跌工班。

由於鄰里關係的疏離,獨居長者即使生活不便也不願主動向外求助。工作室提議出幫忙「免工錢裝置浴室防滑扶手」,由工班出工,長者家戶自行負擔材料費,完工之後再邀請長者提供自己擅長的能力「換工」。

老人能提供什麼服務呢?「老人家一開始通常會拒絕,偷偷惦記在心裡,有個阿姨會用一支吸管做成一隻吸管蝦子,工作室就邀請一群人來跟阿姨學。」王醒之說,大部分老人家會成為社會邊緣人,是因為被形塑成沒有價值的勞動力,變成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防跌工班創造出一個善意相互回報的循環。」王醒之興奮的說,「八十幾歲的眷村老人交換工去國小講眷村故事;接著學校老師討論由小朋友換工,全部跑去故事裡的眷村「海光一村」打掃一輪;眷村村長提出的交換工是教人家做眷村料理,剛好眷村旁有一個新社區大樓,住戶全都是台北通勤上班族,對於這個一百公尺外的眷村毫無所知,我們就請爺爺奶奶到社區裡教大家怎麼做眷村美食。」

「我們表面上是交換關係,實際上是讓社區相互調動資源。」王醒之說,這個社會實踐關注的不只是預防高齡者跌倒問題,更嘗試透過互助換工,建立社區彼此照顧的機制。

防跌工班日後成為暖暖地方的水電班教室。(圖片提供/左下角工作室)

從面目模糊的市民,成為一張張清晰的面孔

越來越多的台北上班族被高房價外推移居暖暖,疲憊通勤與生活壓力往往讓受薪階層小家庭處於孤立狀態。王醒之認為,這些年輕家長能夠被啟發公民熱情,最大的可能性是「事關小孩」。

「對上班族而言,工作八小時加上通勤四小時,生活已經疲憊不堪。現在突然有大片森林被砍伐,要他採取行動並不容易。」但是當這個社會行動關係到生命中關係緊密的孩童,或者老人家過馬路的交通安全,對新移民而言可就是切身相關。

過去有《暖暖代誌》以社區報帶動公共事務的討論風氣,現在左下角工作室除了繼續發行社區報,更進一步透過網路串連動員居民,讓居民透過種樹或踩街等軟性活動對地方議題發聲。

作為淡蘭古道協力團體,工作室多次舉辦手作步道活動,邀請市民認識暖暖歷史,增進許多新移民對地方的認同感。2018年更在暖暖舉辦破天荒第一場集會遊行,以軟性的踩街活動表達對深澳電廠的憂慮。

左下角工作室發起淡蘭古道手作步道活動(圖片提供/左下角工作室)

社區工作與政治人物的界線

2018年,王醒之再次參選市議員並順利當選。現在左下角工作室與他父親創辦的春風文教基金會及議員辦公室,三種身分同時存在於一個團隊裡面。

相對於其他社造團體對政治保持距離或閉口不談,王醒之卻是毫不諱言社區運動必須面對政治。他說,「台灣的社區營造,是個雙向的政治化過程,一方面社區參與的過程,是企圖由下而上朝向公共化,並影響政策決定;然而還有一種社造則是由上而下,透過資源挹注收編社區的力量。」

相對於傳統政治人物用跑紅白帖方式經營選區,王醒之的競選沒有「拜託」、也沒有贈品、更沒有提供摸彩禮品。除了「基於政治契約而有義務服務選民」的工作外,絕大多數時間仍花在社區工作。「市議員這個工作是一個短期角色,就是在社區工作,現在是市議員,下個階段是什麼還不一定。」王醒之坦率說。

王醒之的工作夥伴、關注都市原住民處境的拔耐,以「社區工作基地」定位工作室,「王醒之從工運出身,現在雖然離開第一線,但是並沒有離開運動,沒有社區工作就不會有政治工作這件事情。」

路上碰到社區居民,王醒之自然而然恢復民意代表傾聽的身分。(攝影/林吉洋)

熱血中年,讓居民真正融入關心社區

從旁觀察的社區大學全促會理事長謝國清說道,「傳統的政治人物,最主要業務是跑紅白帖,他不做這些事情,相較其他議員,他會把他的想法論述得非常清楚。」謝國清認為,王醒之不是傳統政治人物,也不空談理念,而是提出具體作法,相當深入經營暖暖在地社區團體。

謝國清分析,類似暖暖這樣的都會邊緣,公共事務大家習慣觀望、等待有人出面解決。而《暖暖代誌》18年在地耕耘後,累積一群關心地方事務的熱血公民。「當王醒之站出來(選)的時候,這群人成為支持他的力量,不是因為政治或黨派,而是因為相信他可以為社區做更多事情。」他補充,「如果是為了選舉,花那麼大的力氣去協助社區,這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

在地經營餐酒館的居民林聖皓說,許多台北人移居到暖暖,有的是投資置產,有的是度假休閒,生活重心未必在暖暖。他覺得王醒之這樣一個熱血中年,「更像是一個好鄰居、好爸爸。」因為有《暖暖代誌》和「左下角工作室」這樣的地方團體推動,讓新移民認識在地文史、生態,才能真正開始融入地方、扎根生活。

延伸閱讀:

有故事的暖暖01》牧師娘義務扛下社區報18年,《暖暖代誌》守護絕美山水,挖掘中法古戰場遺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