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暖暖01》牧師娘義務扛下社區報18年,《暖暖代誌》守護絕美山水,挖掘中法古戰場遺址

暖暖小鎮位於基隆與台北中間,這個可愛名字的由來,是因過去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Nana」社所在地,漢人移墾後轉音爲「暖暖」。很多人都不知道,看似邊陲的暖暖,在兩百年前可是熱鬧非凡的繁華城鎮。

因為有基隆河流經,載滿貨物的船隻從淡水、汐止一路駛到暖暖,舟楫不絕,商行林立。暖暖也是淡蘭古道中、北路的起點,這條石頭砌成的美麗小徑,是先民運送茶葉、大菁、樟腦到平溪、宜蘭的必經之路。暖暖還是1884中法戰爭時清兵與法軍血戰的戰場,至今仍可見戰壕遺址。

繁華落盡,如今暖暖只是火車前往宜蘭中途的一個小站,往福隆、瑞芳的的車流經過卻不曾為它駐足。但是暖暖仍保有豐厚的文史故事和自然寶藏,還有著一群溫暖的居民,躍動著積極活潑的公民社會力量。讓暖暖一直維持熱血溫度,背後的推手是經營18年的社區報《暖暖代誌》。

暖暖代誌內容以暖暖在地生活公共議題為主。(圖片提供/李曉菁)

社區創報緣起:動員大掃除,不如改變冷漠的人心

許多人只聞暖暖其名卻不知道在哪裡,在地人自嘲「甚至連轄區內八堵都比暖暖知名」,委屈地介紹暖暖是「往瑞芳、九份的必經之路。」隨著62號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改善,暖暖成為台北人遠離高房價的新家園,卻也因為許多移居人口生活重心仍在台北,而被戲稱為回家只剩睡覺的「臥房城市」。

然而暖暖雖屬於基隆市的邊陲,卻擁有基隆最美麗的河流山谷,綠意盎然的森林,好山好水好空氣,更保留基隆重要的水資源與自然溪谷壺穴地景。除了優美的大自然,暖暖還蘊含歷史人文肌理,不僅有淡蘭古道和清法戰爭古戰場,還有日本人構築台灣第一座民生水庫,保留歷史古蹟淨水廠百年幫浦間,水路交會人文薈萃。

暖暖淨水廠百年幫浦間(圖片提供/左下角工作室)

暖暖的美麗能維持至今,是因為有社區運動者的努力,創辦了社區報名叫《暖暖代誌》,發行期間從1998年直到2015年,發掘精彩的文史,也讓新的台北移民逐漸認同在地。主編這份社區報的靈魂人物是浸信會過港聖光堂教會牧師娘、人稱「譚師母」的曾傳明。曾傳明回憶,當初老牧師黃懋昇建言,「與其發起社區居民大掃除,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社區的冷漠,不如出版社區報吧!」

「但是編輯的人才從那裡來呢?」商學背景的曾傳明,把所有教會裡面有文字興趣、編輯專長、文學科系畢業的教友召集起來從零開始,半開四版的文字編輯,全部由義工擔任。

刊物要叫什麼名字?義工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最後成員之一提議「暖暖代誌」,既有紀錄的意思又簡短有力,獲得多數人的同意。曾傳明感念當年老牧師的創見,讓社區報影響力超越信仰的隔閡,最終成為完全以社區作為主角的刊物。

《暖暖代誌》如同的刊頭所標榜,長達18年的時間耕耘暖暖的地方文史、環境生態與人情關懷。然而揭露一連串公共議題,提出諍言才是讓《暖暖代誌》真正成為暖暖公共領域平台的開始。

曾傳明以教會牧師娘身分編輯社區報18年,不畏強權屢屢揭露社區重大議題。(攝影/林吉洋)

暖暖社區運動的起點:孩子的教育議題

《暖暖代誌》創刊後,撬動暖暖地方改變的起點,是1998年三月報導「暖暖中學」改為中輟生學校。在暖暖社區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由教育局及校方片面決定設定為集合基隆地區「中輟生」安置學校,引發社區高度恐慌,進一步加重學校的越區就讀現象。

在地方人士簇擁下,當時仍為社區管委會主委、日後成為全國家長聯盟協會理事長、社區大學全促會理事長謝國清被推舉為家長代表與教育局協商,最後成功促使市府修改、取消這一政策。

也由於家長積極地參與校園事務,暖中辦學風氣改善,並成為基隆第一所完全中學。經此一役,讓《暖暖代誌》聲名大噪,更促成熱心居民組成暖暖教育關懷協會(日後正式立案成為「社團法人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

《暖暖代誌》發行量從一開始6000份逐步上升,透過地方居民的熱心派報,也發行到各機關學校及社區,鼎盛時期逼近一萬份。透過報導針貶地方時事外,更進一步發掘地方文史,讓暖暖人看見家鄉的歷史人文軌跡。

因為河谷森林環境優美,吸引許多台北人移居暖暖。(攝影/林吉洋)

以鐮刀開路,挖掘中法戰爭古戰場

1990年代是文史尋根運動高峰,當時暖暖也有一位台電員工余重慶以業餘時間成立「暖暖文史工作室」,挖掘地方文史,並以攝影紀錄基隆、平溪一帶舊礦山生活。在《暖暖代誌》發刊後,曾傳明力邀余重慶加入陣容,建立暖暖地方史的基礎。

在《暖暖代誌》策劃下,余重慶多次帶領編輯及文字報導志工,踏遍暖暖並寫下暖暖歷史。曾傳明回憶,當時山區必須以鐮刀開路,一步一腳印描繪出暖暖在歷史舞台上的重要性,調查1885年,暖暖如何身處中法戰爭的最激烈的歷史戰場。

在1884年清廷與法國為了越南引發戰火,法國遠征軍為封鎖中國東南沿岸而欲攻克台灣,先是八月砲擊基隆之後猛攻淡水,遭到淡水軍民反擊損失慘重,最後又登陸基隆,企圖由陸路攻取台北城,越過獅球嶺的法軍,在暖暖與清軍沿河對峙,多次進攻皆被死守南岸的清軍(實際上是霧峰林朝棟率團練鄉勇在前、官軍在後)擋下。

這場清朝帝國晚年少數戰勝的對外戰爭,在余重慶及伙伴的挖掘下,在暖暖山區發現多處當年中法戰爭的戰壕史蹟,證明暖暖並不是平凡無奇的沒落舊礦城,不僅是交通要道,更一度躍上世界歷史舞台。

暖暖文史專家余重慶,是曾傳明倚重的社區報夥伴。(圖片提供、版權所有/曾傳明)

監督重大建設,搶救自然地景,小社區報力量大

《暖暖代誌》在發行18年期間,多次監督重大公共建設與開發案,成為在地人關注地方公共事務的言論廣場,也守護下暖暖現在的美好自然景觀。

自1999年起,為了紓解大台北都會圈聯繫基隆的交通壅塞,開始興建「62號快速道路」(聯繫萬里到瑞芳,又稱萬瑞公路),然而這條公路採高架方式,預計在河道上豎立大型橋墩。同時台鐵也推出「暖暖車站鐵道外移計畫」,兩者都利用河道空間興建,將危及河流的疏洪功能,毀去基隆河重要的「壺穴」自然地景。

為此,《暖暖代誌》特別製作一期介紹「河流保育」,並說明壺穴乃因河床下切堅硬的砂岩層而誕生的獨特景觀,屬於鄉土珍貴的文化資產。由於《暖暖代誌》的倡議引發民眾關注家鄉河流,最後改變了快速道路侵占河道的工程計畫,並成功迫使台鐵收回鐵道外拓計畫。

從2009年開始,政府重新復工基福公路(台二丙線)工程,原計畫是要將高架橋墩架於東勢坑溪,此舉將導致暖東峽谷與東勢坑溪的自然溪流被高架道路覆蓋,藉由《暖暖代誌》報導後引發地方關注,迫使政府更改計畫減少橋墩,保留大部分的自然溪流。

不過改變計畫之後,大部分的車流將從平面道路進入市區,特別是運輸砂石貨物的大卡車、聯結車,成為社區老幼的交通隱患。《暖暖代誌》再度報導,最後成功達成基福公路禁行大卡車、連結車的交通部承諾。

暖暖保留基隆河流域重要的河流壺穴地景。(攝影/林吉洋)

從都會邊緣創造社區力量

本身即是暖暖居民,亦為曾傳明社區運動的夥伴、現任北投社大校長的謝國清回顧,「基隆原本就是台北都會的邊緣,而暖暖更是基隆市發展的邊陲,處於邊緣中的邊緣。」由於缺乏產業、失去交通樞紐功能,而成為提供住宅的衛星市鎮,很多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不明,甚至是將「都會區不想要的東西,硬是丟來放暖暖。」

暖暖邊緣的位置卻因為《暖暖代誌》的發行,而開始扭轉改變。「很多事情是經由《暖暖代誌》報導,引發居民關注,許多才習慣走出家門,關注社區環境的變化。」

後來基隆社區大學開辦,謝國清後來被邀請擔任社大主任秘書,《暖暖代誌》吸引的地方人才,如文史專家余重慶、生態專家李正仁等人,後來也都成為基隆重要的地方學研究人才,暖暖社區辦報的活力,讓基隆其他行政區也跟著滾動。

暖暖不僅有暖暖代誌社區報深耕文史,社區發展協會還邀請在地畫家王傑與社區居民共同為社區繪製歷史牆面,讓居民認識在地歷史。(翻攝/林吉洋)

牧師娘:培植在地公民力量才是關鍵

《暖暖代誌》雖是社區報規模,卻多次發揮撼動政策的影響力,曾傳明認為,喚起地方居民對家鄉的關懷與行動力,才是撬動改變的關鍵。

她認為《暖暖代誌》扮演的成功角色是「把社區居民從家裡面找出來,不只有關心自己家的裝潢,也要關心整個社區生活環境的改變。」

由於多年的義務編輯,加上地方夥伴余重慶的辭世的打擊,也不願尋求公部門繁瑣的補助方案,曾傳明選擇在2015年12月讓戰功彪炳的《暖暖代誌》劃上句點。

不過暖暖地方的社區活力,卻並未因《暖暖代誌》停刊而告終,曾傳明的另外一位社區夥伴,來自勞工運動後來卻成為暖暖在地力量的王醒之,在《暖暖代誌》停刊之後,另外發起《走讀暖暖》並成立「左下角工作室」,接力成為新的社區力量。(文未完,請接續閱讀)

延伸閱讀:

有故事的暖暖02》從社運健將到社區暖男,「左下角工作室」王醒之開啟暖暖社區運動2.0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