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淨零碳排的目標,中央宣示增加造林,台南市卻要砍掉60公頃森林作綠能園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今年2月9日「邁向農業淨零排放」論壇上宣布將從森林、土壤及海洋三方推動,其中制定「2040年增匯目標」,規劃造林6萬6千公頃,更要推動有機農業增加土壤有機質固碳。然而台南市政府卻要徵收台糖仁德港墘農場60公頃造林地,開發成「綠能產業園區」。
位於台南仁德港墘農場有三萬棵林相良好樹木,更有台灣唯二有機畜牧場甜心牧場,牧場負責人徐紫珊指出,這片森林具有淨化空污、復育二仁溪等功能,生態團體更認為具有生態價值與防洪功能,是「台南都市之肺」,卻將被台南市府以造林地不具生態價值為由徵收開發,令她質疑:這豈不與農業增加碳匯的政策自相矛盾?
.jpg)
有機牧場雖被劃出開發範圍,卻將被工業區包夾
森林與農業具有儲存固碳功用,因此各國在淨零減碳政策上,除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要持續造林。在2021年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上,《巴黎協定》也規範未來大量排碳國家必須支付碳稅,或者透過買賣碳權來抵銷碳排放。
徐紫珊指出,港墘農場擁有林相良好的三萬棵樹,台南市政府卻要徵收港墘農場近百公頃,移植一萬三千棵原生樹種,砍伐一萬六千棵非原生樹種,開發「綠能產業園區」。她批評,台南市府的做法,與農業淨零政策是背道而馳。
港墘農場徵收案以來,農場內承租土地、種植有機苜蓿燕麥的甜心牧場一路負隅頑抗。在最新修改版本的開發計畫中,市府保留甜心牧場承租範圍九公頃,連同隔離綠帶一同劃出徵收範圍,開發範圍也從近百公頃減少至87公頃。
然而甜心牧場負責人徐紫珊認為,雖然規劃單位把她承租的土地劃出徵收範圍,然而產業區開發後,面對工業區包夾,她十分擔心未來有機驗證的環境檢核,恐讓她失去有機資格。同時開發案還要砍伐、移植60公頃,這些屬於台南市民的稀有都市林地與生態,都將付之一炬。
.jpg)
荒野保護協會:這60公頃森林是台南都市之肺
開發單位在計劃書中表明,港墘農場多為人工林,不具生態價值也沒有重要保育物種,卻令生態團體看不下去,跳出來捍衛綠林。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多次在港墘農場舉辦生態體驗活動,試圖讓民眾感受這塊60公頃林地到底有沒有存在生態價值。
會長黃嘉隆表示,只要是森林,對都會發展都十分重要,特別是提供生態棲息與淨化空氣,「造林地並非沒有價值,這60公頃森林距離台南市區很近,是都市之肺。」平時也有市民會來到這裡散步運動,甚至提供猛禽類大冠鷲繁殖,也曾紀錄貓頭鷹、草鴞覓食,是非常難得的綠地。
「這裡是有機農友的農場,有機需要很長的時間轉型,在一個離市區這麼近的地方,有生態有農業提供市民親近,要開發工業區實在可惜。」黃嘉隆認為,「任何一塊森林都是有價值的,只需要適當的帶領就能夠感受到,只要親近自然,依照人類的天性就能夠感受到,還有很多生態在這裡蓬勃發展。」
.jpg)
港墘農場保護台南不淹水,也是二仁溪生態廊道
港墘農場內有一大排水溝,如果不經保育人士提醒,或許會誤以為那只是一條還沒蓋上蓋子的大水溝,實際上它卻是二仁溪的重要支流「港尾溝溪」。每年汛期碰到大潮時,二仁溪無法順暢排水,此時港尾溝溪水門會緊急關閉,農場就成為蓄積洪水的天然滯洪池。
對於河川保育人士而言,港尾溝溪跟港墘農場不只保護台南市免受洪水威脅,甚至也是二仁溪重要的生態廊道。「港墘農場擁有大面積綠地,加上港尾溝溪沿線農田綠地,跟二仁溪主流沿岸綠地連結成重要的生態廊道,提供生態復育的空間。」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鄭仲傑說。
「二仁溪以前廢五金污染嚴重,被稱為是一條死亡的河川,現在透過居民參與及自然復育,逐漸重現生機,對台灣跟世界而言都是一個重要指標。」對保育人士而言,河川不只在河道內,流域的生態與周邊綠地與生態形成緊密關係,一旦農場消失,也代表二仁溪生態廊道的消失。
.jpg)
.jpg)
觀測到多種野生動物,人工林也有豐富生態價值
濕盟在港墘農場架設五支生態照相機記錄,發現許多鳥類包括大冠鷲、紅隼、鳳頭蒼鷹、領角鴞等大型猛禽類,野生動物如哺乳類及爬蟲類也會在這裡棲息。
穿梭在港墘農場的林地中,樹木已經高達三、四層樓高,底下依序有灌木叢也有蕨類蔓延,儼然是一片都市裡面的森林秘境,甚至還有生態志工跑到這片叢林中,為蜜蜂搭建人工巢箱,試圖幫助這片都市森林的生態更加蓬勃發展。
負責監測港墘農場生態的濕盟執行秘書葉川逢感慨道,「人工林跟天然林是一個迷思,只要這片森林有生態功能,它就具有生態價值。」在這片叢林中漫行,一個轉身,只見受驚嚇的環頸雉急忙飛躍數十米遠,躲避擅自闖入林地的記者,讓人對這片綠地的生態印象格外深刻。
.jpg)
徐紫珊:有機農業能幫助固碳,盼政府友善對待
甜心牧場在港墘農場的高處,往底下望去是近百公頃的良田森林,她憤憤不平地表示:「有機農業必須與這片森林共存亡。」對她而言,建立甜心牧場這十年來,每天看著大冠鷲從森林裡面飛起翱翔,這片森林的生態幾乎是伴隨著牧場的有機事業,共同發展茁壯。
她說,工業區預定地與她的有機畜牧場只有不到四米的道路,一旦開發計畫通過,未來牧場能否通過有機驗證的環境檢核,存續資格也將面對考驗。
徐紫珊強調,有機農業跟慣行農業不同,慣行農業仰賴農藥化肥會增加碳排放,而有機友善農業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等於是增加土地固碳量。更何況,農委會也宣示要將現行1萬5千公頃的有機友善面積擴大到4萬5千公頃。徐紫珊強調,有機畜牧會帶動有機雜糧的種植面積,在這個蛋價猛漲的年代,希望政府能夠支持有機畜牧事業發展。
.jpg)
環境與綠能產業的衝突,應攤開檢視、納入民眾參與
長期關注二仁溪流域環境爭議的長榮大學環境教育國際實驗學院院長洪慶宜表示,港墘農場的爭議應該有一個生態檢核程序,並將民眾參與納入。他建議,為了將衝突降到最少,環評應該將開發案對環境負荷、廢污水排放、空氣品質監管議題攤開來一一檢視,幫助市民了解開發的必要性與利弊得失。
不過他也表示,有機農業十分辛苦,綠能發展應該跟有機農業尋求雙贏,目前的衝突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綠能發展應該更具有先進的思考,否則會讓民眾的信心打折扣。
洪慶宜表示,為了確保安全的食物來源以及建立公眾參與機制,他們試圖藉由二仁溪流域的公共事務討論平台,邀請台南市府經發局來幫助民眾了解更多資訊,無奈經發局的代表到場後,稱並沒有充分的授權及準備,似乎不願另闢管道讓公眾有機會參與討論。
一昧擴大工業區,到底要消耗多少環境資源?
長期關注台南市生態議題的台南鳥會理事長潘致遠則認為,港墘農場的徵收與開發爭議,不只是一處都會周邊造林地的生態保留問題,更長遠來看,似乎是政府拚經濟與環境衝突的整體發展模式問題。
「台灣到底需要多少工業區?政府說台商回流,缺地缺水也缺電,另一處台糖沙崙農場也有開發計畫,到底這些要消耗多少環境自然作為成本?直接獲利的人是誰?」潘致遠更質疑,一昧開發產業園或工業區,就市民的生活與環境永續而言,未必是好事。
本案雖已送交工業局,申請進入環評程序,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國政府為邁向「淨零碳排」,除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外,也規劃造林增加有機農業面積以增加碳匯,然而台南市府卻主張開發造林地新增產業園區,兩者是否相互矛盾?經多次聯繫台南市政府,經發局工業區科表示,按程序需請示長官,截至刊出前仍未獲得回覆。
延伸閱讀:
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永遠是對立的!只有想辦法減輕工業的污染
titan gel凝膠效果 https://tw.titangel.cc/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