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漂亮的新品種甜瓜!時序入夏,也是香瓜上市時節。不過傳統美濃瓜容易遇雨而臍裂,影響農民收入,經過 11 年研發,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今日發表甜瓜新品種「台南 15 號」,既利用雜交技術克服美濃瓜易臍裂的缺點,而且黃皮銀紋、色澤亮麗,外型類似韓國香瓜,是年輕人喜歡的韓風,它的肉質細、甜度佳,籽瓤皮皆可食用。預計技轉成功後,明年即可問世。
.jpeg)
「台南 15 號」甜度高、營養高 可連皮帶肉一起吃
農改場場長楊宏瑛指出,去韓國旅遊時吃到的「韓國香瓜」,2010 年曾有業者引進台灣,但因為糖度(11 °Brix)低於國人喜愛的標準,因此難在台灣推廣。
觀察到這樣的挑戰後,副研究員黃圓滿在不同品系間進行選育,歷時 11 年終於育出新品種「台南 15 號」。這種早熟型的甜香瓜授粉後 25 至 29 天即可採收,而且果臍小又不會臍裂,再加上鮮黃外皮間有銀色條斑,外型搶眼又討喜,果肉細緻,糖度 13-15 °Brix,最高可達 16.5 °Brix,絕對能滿足國人對香瓜糖度之期待。
另外,「台南 15 號」果型較小,適合單身貴族及小家庭食用。相較美濃瓜,黃皮類型的甜瓜有較高之視網醇當量、維生素 A 和 β-胡蘿蔔素,楊宏瑛補充,「視網醇當量」是維生素 A 的前驅物,既可養顏美容,又可強化免疫力。更重要它的籽瓤皆可食用,籽瓤的汁液甜度高,種籽小,可一併食用,再加上皮薄且帶有脆感,若為有機栽培,建議連皮一起食用,將營養價值發揮到極致。
.jpeg)
栽培容易 預計明年量產
黃圓滿補充,「台南 15 號」的照顧管理方式與美濃瓜相似,每分地的純收益可達 7 萬元。需要注意田間管理,尤其是前一期的殘株易生病蟲害,導致剛種下果苗就產生許多問題。她提醒農民需將殘株帶離園區,以減少病蟲害發生機率。
若農民不願施用農藥,可以用輪作綠肥水稻台南 17 號降低線蟲密度;亦可在種植前將園區浸水與翻犁曬土;植株種植初期接種內生菌根菌或澆灌木黴菌以保護根部;同時要保持良好通風並懸掛黃色黏紙誘殺小型昆蟲,減少病毒病的發生。另外,蚜繭蜂、小黑花椿象及菸盲椿象都是很好的天敵防治選項,可減少棉蚜、南黃薊馬及銀葉粉蝨的危害。
黃圓滿也提到,喜歡園藝的朋友不妨自己「種瓜得瓜」,只要注意光照,「台南15號」種植難度不高。原則上一苗一果,但可以密植。
「台南 15 號」正在申請品種權,欲技轉的農民或種苗場皆可洽詢農改場。楊宏瑛透露,已有農民躍躍欲試栽培「台南 15 號」,預計明年夏季即可亮麗問世。
.jpeg)
本來想說,為什麼韓國綜藝介紹的黃金瓜感覺好像都有調味甚或加熱,不是直接吃? 所以原本是類似蔬菜的感覺? 類似夏南瓜?
PS. 自從之前看到肺炎克雷伯菌(跟人體的應該是不同株?)對小麥的固氮作用之後,就突然覺得,不是只有病毒這類需要轉譯系統跟成分接近才能組裝出來的才有威脅,其實能用相同成分的,也是應該會跟結核桿菌跟傳統畜牧群體可能有彼此演化相關類似? 其實有比較多澱粉、蛋白質、脂肪等,人類、動物、植物都能利用的成分與形式的,某些可能更適合加熱過? 類似加熱過的水果? 蔬菜可能真的反而比較適合生食?(表面積大的葉菜等當然應該也是要加熱過?)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49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