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曾是推進台灣農業發展的關鍵,對傳統一輩農民來說,水牛是恩人,也是重要的家人,而當農夫年邁、無力再耕種,也沒有力氣照顧水牛時,該怎麼辦?
全台目前僅剩下199頭水牛,有些還在服役,也有些已經老邁。有些退役的水牛,終點是屠宰場,而不忍殺牛的農人,就將水牛留在家裡,但割草餵食、打掃牛舍的工作都很吃重。最後當老農難以照顧,就希望能送到老牛之家,然而國內的老牛之家並不多,目前台南市及彰化縣有地方政府成立的收容所,還有屏東的護生園。
雲林青農林家良返鄉九年,自產自銷經營「回鄉米」,四年前,他在因緣際會下陸續收養水牛。他發現雲林縣身為農業大縣,卻無老牛之家,因此決定將自家四分地的農田撥出一分地,在雲林縣土庫鎮成立「水牛安養中心」,讓雲林在地的水牛能就近頤養天年,也讓惦念著水牛的老農能就近訪視。林家良自願把賣米的收入撥出20%來養牛,他的安養中心目前已經住著兩頭水牛,未來會邀請志同道合的農民一同加入照顧水牛的行列。
-1.jpeg)
水牛推動台灣農業發展,返鄉青年因緣照顧退休水牛
在農機出現之前,水牛是農村重要的勞動力。據農委會資料,台灣水牛是隨中國移民而來,1956年時台灣有32萬9928頭水牛,數量達到巔峰,1961年後政府力推農業機械化,農耕機械漸漸取代耕牛,也讓水牛飼養頭數慢慢下降,2021年台灣僅剩199頭水牛。
年邁退役或是淘汰的水牛,肉質堅韌、多纖維、老澀且口味差,有的會被屠宰加工製成牛肉乾。有些農人不忍殺牛,將水牛留在家裡終老,但是水牛一天要吃60公斤飼料,對老農來說,要割草、打掃牛舍都是很大的體力消耗。最後連老農也照顧不了,就希望能送往老牛安養中心,不過國內目前僅台南市及彰化縣有公立的收容所,以及屏東的護生園可收容老牛。
九年前,眼見食安問題頻傳的林家良決定返鄉,以無農藥無化肥的自然農法種水稻。2018年時,接到朋友一通電話:「救了幾頭水牛,你願不願意幫忙照顧?」林家良毫不猶豫地答應,而所謂的「幫忙」,指的是將這些水牛安養終老。
.jpg)
水牛與老農分離場面令人動容,分開仍彼此惦記
林家良細數,這些水牛的主人都是老農,多因年事已高、無力照顧水牛,「牽牛的時候發生很多讓人印象深刻又感動的事。」2018年11月,他前往土庫鎮後埔牽牛,水牛「歪仔」的主人王柏澍高齡85歲,耕作60多年來,膝蓋及髖骨退化,無力再整理牛舍、配置飼料餵牛,才決定將「歪仔」送走。
這趟牽牛的過程有點艱辛,「歪仔」一開始不想跟陌生人走,最後是王柏澍親自牽才肯走,而看著「歪仔」上了車,王柏澍提著新鮮的牧草送上車,不斷叮嚀:「不能把牠殺掉」,隨著牛車發動遠離,王柏澍回到屋內老淚縱橫。
「我在此時才見證了農人和牛的情感」,林家良表示,他接回水牛「歪仔」後,王柏澍仍惦記著「歪仔」,還常常自行騎車載著玉米來探望牛。
.jpg)
除了雲林當地,也有水牛遠道而來。年輕的水牛「安心」來自花蓮,原本的主人溫登興患有眼疾,因此想託付給別人飼養,林家良便親自前往花蓮牽牛;老牛「阿樂」則從新北市新店區來,老農許文圳因中風無力照顧,「阿樂」一度瘦到皮包骨,甚至因吃草被網子纏上導致鼻頭斷裂受傷。許文圳在送走「阿樂」前20天,每天告訴牠要去新家,「阿樂」原本不高興,直到許文圳承諾會去探視才接受。
水牛群居會產生社會排序,每天都要泡澡消暑
雖目睹了農人與水牛的深厚情感,但林家良沒養過水牛,他特地去畜產試驗所及台灣耕牛文化協會上課,了解水牛的特性及生活需求,才著手照顧。「人跟牛的關係是需要建立的」,林家良表示,水牛與陌生人的磨合期約為一週,一週之內,每天都要餵牛,接著牛就會慢慢適應新飼主。有的牛比較親人,還會來討摸,相處久了,水牛心情如何,看尾巴就能知道,「尾巴翹起來代表心情很好。」
農委會資料顯示,水牛的環境適應力極強,且不挑食。林家良說明,水牛食量大,一頭水牛一天要吃約60公斤的飼料,飼料成分有牧草、甘蔗尾和少量穀物。除了食物需求,水牛每天都要「戶外泡澡」,因為水牛體溫高,泡澡可以消暑,而泥水沾在身上能夠防止蚊蟲叮咬及曬傷。為了滿足水牛的泡澡需求,林家良在自家農地上特地挖了一個水池。

在照顧牛的過程中,林家良觀察到水牛彼此間會互動,還有團體排序。他表示,水牛頭上的角會隨著年齡生長,老牛的牛角會比年輕水牛來得寬大,而幾隻牛住在一起,彼此會先打架或是比較牛角大小決定階級,「但其實打贏,也只是吃飯順序要優先而已。」
與水牛建立親密關係後,林家良遇到過有些難以解釋的事。他曾有一次原訂下午一點半要去照顧牛,一大早便先跟水牛說了時間,而後因故延遲,水牛竟自行撬開鐵門,飛奔在農村的馬路上找主人,「全村都來幫我找牛,好險找到了,差一點村長就要來廣播」,而後看攝影機發現:水牛撬開鐵門恰恰接近下午一點半。
林家良認為,水牛性格溫馴,且不排斥陌生人,鄰居朋友或是外地客人來看牛,水牛都依然自在。也有朋友加入照顧水牛行列,透過幫忙餵食、清潔等過程,水牛同樣會和這些照顧者產生連結,一看到熟悉的人,水牛就會上前用鼻子磨蹭來示好。
.jpg)
自費養水牛,成立安養中心讓老農能就近探視
林家良前後共收養了四頭老牛,但有兩頭已經過世,現在還剩下兩隻水牛「安心」及「阿樂」。照料水牛一個月約需花費3000元飼料費用,所有費用都是林家良自行販售「回鄉米」的收入籌措,鄰居及親友也會協助照顧,不少民眾則因好奇而前來看牛。
對於到訪想看牛的民眾,林家良來者不拒,水牛也自在與人互動。他在接待過程中發現,不少農村居民的記憶力會隨著年歲漸長而衰退,「但這些老農會記得最快樂的事情,都是和牛相處的回憶」,老農來此和水牛互動過程中,回想起年輕時的事,心情也變得放鬆。
目睹了農人與水牛之間的深情,林家良表示,台灣政府感念水牛對台灣農業的貢獻,曾頒布「耕牛保護令」,明令耕牛及雌牛需滿一定年齡才能屠宰。雖然現在國內農耕有了機械代勞,但許多國人心中仍有「水牛情懷」,許多農家子弟都會被長輩反覆叮囑:「不能吃牛肉。」水牛對於農村來說,過去是一起工作的同事,現在則和老農一樣是需要退休、安養天年的家人。
今年5月14日,林家良成立的水牛安養中心正式揭牌,他表示,雲林是農業大縣,卻沒有退休水牛的收容所,因此才會決定成立。沒有老牛之家的鄰近縣市,也可將退休水牛送來安養天年,方便讓惦記水牛的農民來探視。他說:「水牛是農村公有的,我只是代養。」
養牛的費用對林家良來說其實是不小的負擔,同村的Lisa表示,林家良為了水牛盡心盡力,收入幾乎都花在牛身上。林家良下一步會為水牛建設牛棚,後續更打算邀請志同道合農民一同加入種田照顧牛的行列,讓水牛的退休生活環境能夠更好。
.jpg)
喜歡接觸大自然,然後不免受益於血清馬等實驗動物的,應該要另外捐助下相關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