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農林家良將自家農地撥出一分面積成立水牛安養中心,讓鄰近老農自家的水牛能退休安養、農民能就近訪視(照片提供/回鄉米)

農的報恩!感念水牛對農業貢獻,青農志願照顧退役水牛,視為家人安養天年

水牛曾是推進台灣農業發展的關鍵,對傳統一輩農民來說,水牛是恩人,也是重要的家人,而當農夫年邁、無力再耕種,也沒有力氣照顧水牛時,該怎麼辦?

全台目前僅剩下199頭水牛,有些還在服役,也有些已經老邁。有些退役的水牛,終點是屠宰場,而不忍殺牛的農人,就將水牛留在家裡,但割草餵食、打掃牛舍的工作都很吃重。最後當老農難以照顧,就希望能送到老牛之家,然而國內的老牛之家並不多,目前台南市及彰化縣有地方政府成立的收容所,還有屏東的護生園。

雲林青農林家良返鄉九年,自產自銷經營「回鄉米」,四年前,他在因緣際會下陸續收養水牛。他發現雲林縣身為農業大縣,卻無老牛之家,因此決定將自家四分地的農田撥出一分地,在雲林縣土庫鎮成立「水牛安養中心」,讓雲林在地的水牛能就近頤養天年,也讓惦念著水牛的老農能就近訪視。林家良自願把賣米的收入撥出20%來養牛,他的安養中心目前已經住著兩頭水牛,未來會邀請志同道合的農民一同加入照顧水牛的行列。

稻農林家良將自家農地撥出一分面積成立水牛安養中心,讓鄰近老農自家的水牛能退休安養、農民能就近訪視(照片提供/回鄉米)

水牛推動台灣農業發展,返鄉青年因緣照顧退休水牛

在農機出現之前,水牛是農村重要的勞動力。據農委會資料,台灣水牛是隨中國移民而來,1956年時台灣有32萬9928頭水牛,數量達到巔峰,1961年後政府力推農業機械化,農耕機械漸漸取代耕牛,也讓水牛飼養頭數慢慢下降,2021年台灣僅剩199頭水牛。

年邁退役或是淘汰的水牛,肉質堅韌、多纖維、老澀且口味差,有的會被屠宰加工製成牛肉乾。有些農人不忍殺牛,將水牛留在家裡終老,但是水牛一天要吃60公斤飼料,對老農來說,要割草、打掃牛舍都是很大的體力消耗。最後連老農也照顧不了,就希望能送往老牛安養中心,不過國內目前僅台南市及彰化縣有公立的收容所,以及屏東的護生園可收容老牛。

九年前,眼見食安問題頻傳的林家良決定返鄉,以無農藥無化肥的自然農法種水稻。2018年時,接到朋友一通電話:「救了幾頭水牛,你願不願意幫忙照顧?」林家良毫不猶豫地答應,而所謂的「幫忙」,指的是將這些水牛安養終老。

水牛常常需要泡澡來消暑(圖片提供/林家良)

水牛與老農分離場面令人動容,分開仍彼此惦記

林家良細數,這些水牛的主人都是老農,多因年事已高、無力照顧水牛,「牽牛的時候發生很多讓人印象深刻又感動的事。」2018年11月,他前往土庫鎮後埔牽牛,水牛「歪仔」的主人王柏澍高齡85歲,耕作60多年來,膝蓋及髖骨退化,無力再整理牛舍、配置飼料餵牛,才決定將「歪仔」送走。

這趟牽牛的過程有點艱辛,「歪仔」一開始不想跟陌生人走,最後是王柏澍親自牽才肯走,而看著「歪仔」上了車,王柏澍提著新鮮的牧草送上車,不斷叮嚀:「不能把牠殺掉」,隨著牛車發動遠離,王柏澍回到屋內老淚縱橫。

「我在此時才見證了農人和牛的情感」,林家良表示,他接回水牛「歪仔」後,王柏澍仍惦記著「歪仔」,還常常自行騎車載著玉米來探望牛。

老農王柏澍送走水牛歪仔相當依依不捨(圖片提供/回鄉米)

除了雲林當地,也有水牛遠道而來。年輕的水牛「安心」來自花蓮,原本的主人溫登興患有眼疾,因此想託付給別人飼養,林家良便親自前往花蓮牽牛;老牛「阿樂」則從新北市新店區來,老農許文圳因中風無力照顧,「阿樂」一度瘦到皮包骨,甚至因吃草被網子纏上導致鼻頭斷裂受傷。許文圳在送走「阿樂」前20天,每天告訴牠要去新家,「阿樂」原本不高興,直到許文圳承諾會去探視才接受。

水牛群居會產生社會排序,每天都要泡澡消暑

雖目睹了農人與水牛的深厚情感,但林家良沒養過水牛,他特地去畜產試驗所及台灣耕牛文化協會上課,了解水牛的特性及生活需求,才著手照顧。「人跟牛的關係是需要建立的」,林家良表示,水牛與陌生人的磨合期約為一週,一週之內,每天都要餵牛,接著牛就會慢慢適應新飼主。有的牛比較親人,還會來討摸,相處久了,水牛心情如何,看尾巴就能知道,「尾巴翹起來代表心情很好。」

農委會資料顯示,水牛的環境適應力極強,且不挑食。林家良說明,水牛食量大,一頭水牛一天要吃約60公斤的飼料,飼料成分有牧草、甘蔗尾和少量穀物。除了食物需求,水牛每天都要「戶外泡澡」,因為水牛體溫高,泡澡可以消暑,而泥水沾在身上能夠防止蚊蟲叮咬及曬傷。為了滿足水牛的泡澡需求,林家良在自家農地上特地挖了一個水池。

水牛安養中心中挖有水池,讓水牛可以泡澡(攝影/林怡均)

在照顧牛的過程中,林家良觀察到水牛彼此間會互動,還有團體排序。他表示,水牛頭上的角會隨著年齡生長,老牛的牛角會比年輕水牛來得寬大,而幾隻牛住在一起,彼此會先打架或是比較牛角大小決定階級,「但其實打贏,也只是吃飯順序要優先而已。」

與水牛建立親密關係後,林家良遇到過有些難以解釋的事。他曾有一次原訂下午一點半要去照顧牛,一大早便先跟水牛說了時間,而後因故延遲,水牛竟自行撬開鐵門,飛奔在農村的馬路上找主人,「全村都來幫我找牛,好險找到了,差一點村長就要來廣播」,而後看攝影機發現:水牛撬開鐵門恰恰接近下午一點半。

林家良認為,水牛性格溫馴,且不排斥陌生人,鄰居朋友或是外地客人來看牛,水牛都依然自在。也有朋友加入照顧水牛行列,透過幫忙餵食、清潔等過程,水牛同樣會和這些照顧者產生連結,一看到熟悉的人,水牛就會上前用鼻子磨蹭來示好。

水牛吸引了很多來客(圖片提供/林家良)

自費養水牛,成立安養中心讓老農能就近探視

林家良前後共收養了四頭老牛,但有兩頭已經過世,現在還剩下兩隻水牛「安心」及「阿樂」。照料水牛一個月約需花費3000元飼料費用,所有費用都是林家良自行販售「回鄉米」的收入籌措,鄰居及親友也會協助照顧,不少民眾則因好奇而前來看牛。

對於到訪想看牛的民眾,林家良來者不拒,水牛也自在與人互動。他在接待過程中發現,不少農村居民的記憶力會隨著年歲漸長而衰退,「但這些老農會記得最快樂的事情,都是和牛相處的回憶」,老農來此和水牛互動過程中,回想起年輕時的事,心情也變得放鬆。

目睹了農人與水牛之間的深情,林家良表示,台灣政府感念水牛對台灣農業的貢獻,曾頒布「耕牛保護令」,明令耕牛及雌牛需滿一定年齡才能屠宰。雖然現在國內農耕有了機械代勞,但許多國人心中仍有「水牛情懷」,許多農家子弟都會被長輩反覆叮囑:「不能吃牛肉。」水牛對於農村來說,過去是一起工作的同事,現在則和老農一樣是需要退休、安養天年的家人。

今年5月14日,林家良成立的水牛安養中心正式揭牌,他表示,雲林是農業大縣,卻沒有退休水牛的收容所,因此才會決定成立。沒有老牛之家的鄰近縣市,也可將退休水牛送來安養天年,方便讓惦記水牛的農民來探視。他說:「水牛是農村公有的,我只是代養。」

養牛的費用對林家良來說其實是不小的負擔,同村的Lisa表示,林家良為了水牛盡心盡力,收入幾乎都花在牛身上。林家良下一步會為水牛建設牛棚,後續更打算邀請志同道合農民一同加入種田照顧牛的行列,讓水牛的退休生活環境能夠更好。

水牛安養中心招牌(圖片提供/林家良)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