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佩如用環境藝術,讓南門溪的環境議題被看見。(攝影/曾怡陵)

刷牆壁污垢,竟變美麗畫作!「垢圖」喚起南門溪生機,葉佩如以環境藝術改變地方

文/上下游特約記者曾怡陵

在黑灰色的水泥牆面上,出現了美麗的圖樣:綻開的花朵、低垂的稻穗、蕩漾的水波⋯⋯這是藝術家葉佩如的「垢圖」創作。她的作畫方式很特別,是用鋼刷刷去牆面污垢,成為優美線條。新竹市的南門溪是她投身「環境藝術」的舞台,至今已經八年。

南門溪流經新竹新光里等五里,乘橡皮艇、築堤、抓蝦撈蟹是河邊居民小時候的生活日常。然而,民生廢水、垃圾、淤積等問題,讓她漸漸變成一條無人聞問的臭水溝。2014年,葉佩如為南門溪策畫「合流-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行動之後,居民開始重新親近這一條溪流,幾年過去,不僅讓地方開始動起來,也在教育扎根,並帶動居民透過戲劇、走讀等方式關心南門溪。

葉佩如用藝術讓南門溪的環境議題被看見。(攝影/曾怡陵)

目睹垃圾順流而下,發願以藝術救援南門溪

出生於彰化的葉佩如,為什麼會關注一條新竹的溪流?

2013年,她在新竹青草湖國小擔任社會科代課老師。備課時看見先民搶水的歷史,不禁反思:「我怎麼從來沒有在乎水怎麼來?」一日,她騎車經過新興橋,看見橋下的南門溪在夕陽下波光閃動,正當看到忘神,卻瞥見垃圾順流而下。那次的震撼,讓她決定以自己的藝術創作,來喚起大眾對南門溪的重視。

「我曾經思考,為什麼我不想找漂亮的溪創作?」葉佩如想起小時候彰化老家前就是一條混和電鍍水的髒臭水溝,這個生命經歷隱隱牽動她成長後的各種探尋。她也想起就讀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時曾做過一份客雅溪的報告,而南門溪正是客雅溪的支流。

藝術家都有的叩問,她也有過,「做藝術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沒有市場,我也活不下去。」為了生存,她去學校當代理老師,無意間看到學童拿石頭在牆面畫畫玩圈圈叉叉,帶給她啟發。「以前覺得自己的作品很好,但沒被看見,有種憤怒不平,但不知道怎麼辦。如果能在公眾的牆面創作,大家一定都會看到。」

這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與能量。一開始是在牆面寫下話語,後來融合自己擅長的繪畫,拿著鋼刷和型版在牆面作畫,葉佩如把這種刮除牆面塵垢而顯現圖形的手法,稱為:「垢圖」。

YouTube video
葉佩如講解「垢圖」技法
誰說藝術品一定要登堂入室?垢圖會因為風吹雨打日曬而消失,正是它的特色。圖為2022富岡鐵道藝術節作品「流金穗月」。(葉佩如提供)

被忽略的溪流,因為藝術再次被看見

想被看見的濃烈欲望促使葉佩如到處找牆面創作。2012年,她在一個閣樓牆面用垢圖手法呈現盛開的牡丹花,之後將錄像拿到台中美術館對面的藝術空間展出。時值雙年展期間,有大量的策展人、藝術家經過,知名度也因此打開。

2012年的作品「穿越花朵」,用垢圖手法呈現牡丹花。(葉佩如提供)

2013年,葉佩如因為「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第一次接觸到「環境藝術」。「覺得感動,原來只是記錄河流的漲退潮,看似平常的東西也可以進展場。」她笑著說。2014年,她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在南門溪執行「合流」計畫,便秉持環境藝術理念,舉辦走溪、河道展演、辦桌會、講座等活動。在學姊的指引下,她找上陽光國小,再被引介認識里長,宣傳的力度就此展開。

河道展演當天,葉佩如用鋼刷和螺絲起子刮去牆面污垢,彼岸花的圖樣逐漸顯露;音樂創作者紀淑玲和潘憶蘅在一旁吹奏、擊鼓、吟唱,表演藝術家吳思僾身著黑色長袍舞動肢體,南門溪邊聚集滿滿好奇的民眾。

音樂創作者潘憶蘅(左)與紀淑玲(右)於「合流」演出。(葉佩如提供)

時間快轉到2022年,葉佩如再度申請到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經費,加上里長贊助,開辦「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藝術計畫。這次,她退居輔助角色,讓社區居民主導創作,還舉行辦桌會,里民邊吃邊述說在南門溪的回憶。

有居民分享,早年的南門溪平日看來溫柔,但遇到溪水暴漲時會發出轟隆聲響,總要忙著築堤防災;有居民在河床堆砌石塊,方便跳躍至對岸取井水;還有人乘橡皮艇一路划往現在的主要幹道-中華路。這些過往的生活片段,對照現在已經水泥化、外觀宛如水溝的南門溪,對葉佩如而言像是天方夜譚。

南門溪流經新竹仙宮里、建華里、高峰里、新光里、光鎮里五里,乘載居民小時候的記憶。(攝影/曾怡陵)
南門溪水遇大雨暴漲的情景。(新竹故事館提供)

看似柔軟的藝術,也能催生實際行動

葉佩如觀察,居民除了沉浸於過去的美好回憶,面對南門溪被水泥化,河床有垃圾、崩塌等狀況,多少有些感傷。這些內心感受,開始逐漸化為行動。

葉佩如的公眾性藝術活動引發了關注,不管是為了地方未來或博取居民認同,主事者開始願意投注資源。新光里前里長何智昌為了「佩如老師要在南門溪做藝術活動」,自掏腰包整理環境,還直指新竹市政府不夠關心南門溪,「以前市政府一年會來清理三次,現在只清理一次,把經費挪去放煙火、做公演。」

現任里長陳心嵐也提出她的想像:「當環境變得漂亮整潔,大家自然不會把垃圾往溪裡面丟。看到大自然裡的溪流可以讓心情平靜,希望可以種些樹木、整治為里民休憩場所。」

曾參與「合流」活動的陽光國小,也將南門溪納入課程思考,八年來已發展出多元活動型態,包括在戲劇課開里民大會討論溪流的未來、為南門溪進行水質檢測、成立河川巡守隊等,甚至定期舉辦「南門溪節」系列活動,以扮裝遊溪、音樂會等方式扎根環保教育。

社區居民在葉佩如的指導下學習垢圖技法。(葉佩如提供)

藝術教育推動不易,資金、宣傳都是困境

要持續提升大眾對南門溪的環境意識,除了熱情,還要有經費支持。「合流」和「緣溪行」皆有公部門經費挹注,但欠缺經費時,只能憑一己之力緩慢前行。2015 年葉佩如自掏腰包訪談當時參與的藝術家、學校老師,透過紀錄片的方式整理、回顧,並公開播映。2018 年,她到陽光國小擔任導師,「當導師太辛苦,我忍耐很久是為了要置入南門溪的課程。」帶領學生誓言守護南門溪,編舞、跳舞、創作垢圖。

在社區推動藝術,其實沒有想像的順遂。2022 年的「緣溪行」,葉佩如讓社區居民以南門溪走讀和社區故事為發想,自己製作型版、創作垢圖。「我有點太天真,後來才意識到環境藝術對居民來講已經是個問號,垢圖又是另一個問號,對他們來說,製作型版的構圖技巧性太高。」

不只個人的藝術創作跟地方的期待有拉扯,南門溪的處境也每況愈下。由於清淤頻率降低、河床受到沖蝕、民生廢水直接排放等問題,南門溪的環境,竟比 2014 年還糟。

「我做環境藝術,到底是為了什麼?」葉佩如不斷自問。以南門溪的環境議題為核心,藉由藝術的手法引起關注,進而讓南門溪的環境獲得改善,是她的初心。但結果不如預期,曾讓她深感失落。

垢圖所繪的魚蝦、眷村、牛頭等皆為南門溪意象。(葉佩如提供)

要清淨環境,先清靜

葉佩如說,日本大地藝術季思潮席捲台灣後,社區爭相邀請藝術家提出視覺性的大型作品,但做完之後呢?「藝術家提出這些作品,一定有價值在,但花那麼多時間把環境美化了、每一年都在做同樣事情的背後,我們想要得到什麼?」能否留下更深刻、更觸及人心的東西?

2017 年,葉佩如開始推出藝術靜心,引導學員靜心,並透過繪畫整理內在。她思考,環境的污染來自於人類內心的負面,若能透過靜心一點點轉化內在、清理負面,或許就能改善環境污染的問題。就如同「垢圖」手法,刷去髒污,美麗的圖案就會顯現。

葉佩如以垢圖作品證明「藝術不是只有進畫廊這條路」,在公開牆面創作,不收門票卻有更多人欣賞,更藉由環境藝術行動,在地方上播下改變的種子。即使改變是緩慢的,她內心與溪流的牽繫,已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生命之流,推動她繼續為南門溪發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