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媲美人蔘的蔬菜之王!陳建行揮強「蒡」,為家鄉找活路

國人追求養生風潮,牛蒡常被視為保健食品,更有蔬菜之王的美稱。現在台灣的牛蒡雖然多種在雲嘉南地區,但在日本時代,只有種在屏東歸來的牛蒡才會回銷日本,歸來因此有「台灣牛蒡原鄉」之稱。

不過雲嘉南地區靠著大面積、機械化優勢,慢慢搶走歸來的榮光。被牛蒡養大的歸來囝仔陳建行卻誓言要翻轉家鄉,他放下外商公司主管的高薪,回屏東務農,除建立品牌、引進加工思維外,他還從消費者的角度著手,勇於投入牛蒡截切市場,拉高牛蒡的價值。

一步步把牛蒡種回來的過程,陳建行也重修父子關係課。本來兩人碰面就吵架,現在有「牛蒡」這個共同話題。「賺不賺錢真的是其次,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能夠讓我爸爸重新找回他的自信跟尊榮。」

陳建行返鄉種植牛蒡,翻轉家鄉的命運。(照片提供/陳建行)

歸來為何是「台灣牛蒡原鄉」?

陳建行指出,牛蒡的種植技術與品種是日本時代引進台灣。這個作物很特殊,它對於土壤很挑剔,必須是排水跟保濕兼具的土壤,長出來的牛蒡品質才是最好的。如果水分含量太高,它的根系在土壤裡會爛掉,但如果太乾燥,牛蒡的表皮接觸到太多空氣就會風化、木質化,表皮會變得跟樹根一樣,不會好吃。早期沒有機械化的時代,土壤條件就等於牛蒡品質。

歸來鄉位處中央山脈屏東段,這邊是粘板岩層,它風化之後受溪水沖刷,匯聚到歸來這個沖積地,歸來的土壤屬於「老沖積土」,也就是風化很久的土壤,就算你已經挖到滲水層,它還是連一塊石頭都沒有。因此,農民只要把牛蒡的種子放進土裡,它的根系自動就往下長到一米多。歸來不但排水好,同時又有豐沛的地下水,正好是牛蒡最適合的生長之處,所以日本人才會在這裡特別發展牛蒡的栽培。

不過牛蒡這作物怎麼在寒帶國家日本跟熱帶屏東都可以種植呢?陳建行指出,日本的牛蒡可以年收兩穫,在屏東得要秋分、甚至白露後才能種植,而且一年只有一穫。

牛蒡根系極深,可以吸收到土壤不同的營養成分。(照片提供/陳建行)

為什麼牛蒡極具營養?

陳建行分析,以作物生化特性來看,營養成分多在根部,根部的氨基酸種類含量也是最多的。因為葉子是行光合作用吸取養分,但是根部處理的是複雜的生物反應,包括合成以及蓄積養分,所以像牛蒡這樣的根莖類才會特別營養。

不過與其他根莖類作物相較,馬鈴薯或地瓜是淺根系,塊根只是在表層土壤,作物澱粉、熱量含量相對比較高;但牛蒡的根可以長到一米二,吸收到的土壤營養成分就會不太一樣,會有比較多的礦物質和酵素。

陳建行進一步指出,牛蒡的養分也會因品種而有差異,例如原生種的牛蒡比較黑,是因為酵素比較多,也比較容易吸收礦物質,所以它接觸到空氣時,表皮會氧化,看起來顏色就比較深。

有很多氨基酸是人類無法自己生成的,或是需要從食物補充,或是需要酵素去分解,在衛福部公告的胺基酸種類裡面,牛蒡的胺基酸種類最多,所以才會說「牛蒡是蔬菜之王」。

從流行病學碩士轉為牛蒡農民

陳建行大學時念環境科學,研究所改念流行病學,研究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他說這些訓練對於從農非常有幫助,因為學的都是空氣、水、土壤,還有風力動力學,對於農夫都是重要的知識。

取得學位後,陳建行本來在台北工作,但是身為被牛蒡產業養大的「農二代」,他也是從小就在牛蒡田旁幫農。只是父親希望讓他受教育,種田太辛苦。不過他一直都沒有離開過農業,因為希望小孩在農村的環境長大,所以他把孩子留在歸來,在台北工作的夫妻每週回來看孩子與兩老。

早期歸來都是種牛蒡,全台也只有這裡最適合種。不過後來其他地方開始大規模機械化整地種植,歸來的牛蒡雖然品質好,在價格上卻成了劣勢,因為土地很破碎,只能手工栽培,成本不敵別人,所以產業就開始蕭條,牛蒡田就越來越少,滿山也種起了檳榔。

陳建行看著老人家面對沒有銷路的落寞,以及附近農人放棄栽種的辛酸,覺得不捨得也不甘心。牛蒡對歸來別具的歷史意義,它又是那麼營養,老人家努力了一輩子怎麼能就此放棄?所以他決定返鄉挑起擔子,不只是幫陳家,而且組織產銷班,要讓整個歸來復興牛蒡產業。

被牛蒡養大,陳建行現在也投入牛蒡種植。(照片提供/陳建行)

面對困難重重的牛蒡產業,如何逐步改變?

從前,歸來牛蒡唯一的銷售地點就是日本,陳建行也特別去日本考察,發現日本使用農業機械比例比台灣高很多,因此牛蒡生產的成本比台灣還低。「我在日本架上看到牛蒡價格比台灣還低,我大概就心裡有數了,我知道未來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只能發展精緻農業。」只有走上無毒有機的精緻農業,才可能走出一條活路。

陳建行指出,牛蒡表皮含有人蔘皂苷,它也富含精胺酸,食用後讓人元氣滿滿,長輩們不知道箇中原理,只覺得它跟人蔘一樣厲害,口頭上把牛蒡稱為大力蔘。他便將這個富有歷史意義的「口語」變成品牌名稱,「牛蒡大力蔘」於焉誕生。

既然生鮮牛蒡受制於價格,陳建行就另闢蹊徑,從其他末端的需求去做規劃。為了幫藥廠、食品廠作客製化原料,陳建行添購許多牛蒡的加工處理設備,還申請專利,無論是切絲、切塊、切丁、切片、萃取成液體,只要客人指定,他們都可以做到。例如有人要客製牛蒡茶,陳建行可以像做紅茶、綠茶一樣定性定量,做出指定的風味來交貨。

陳建行坦言,以前在台北存的一些錢全部投入機器設備,唯有如此才能穩定貨源和品質。添購設備之外,他還向農民保價收購,農民負責種就好,其他都由他負責。

「丟進去我畢生積蓄,我要讓農民賺錢,大家一塊一塊的把土地復甦回來。」

牛蒡種植需要投入人力(照片提供/陳建行)

與父親的關係也獲得改善

「賺不賺錢真的是其次,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能夠讓我爸爸重新找回他的自信跟尊榮。」陳建行提到,以前的農民會比較誰的牛蒡種的比較好,可是當那個產業沒落時,大家好像已經忘了當農民的那種榮譽。他不僅幫長輩找回他們從農的榮譽感,也提供婦女二度就業機會,幫忙活絡當地的經濟。

跟父親的關係如何,可以為了他做這麼大的投資?陳建行表示,以前每週返鄉時跟父親完全沒有話題可聊,兩人經常起爭執,他曾經問過父親是不是不喜歡兒子回家,為什麼每次回家都要找他吵架。沒想到父親回他:「我不找你吵架,就不知道要跟你說什麼。」

不過從陳建行返鄉務農後,他跟父親的關係變得愈來愈融洽,父子會一起去牛蒡田,聊牛蒡的種種,他突然發現,牛蒡產業蕭條對父親是莫大的打擊,但陳建行挽救了牛蒡,

「是牛蒡讓我們有了共通的話題,拉近了我們父子之間的感情。」

為何能突破高成本的劣勢,反敗為勝呢?

早期農民賣生鮮牛蒡時,真的是「負利銷售」,尤其牛蒡幾乎都從中國進口後,台灣牛蒡在批發市場全年均價就是一公斤 30 元,「真的是賣一公斤就賠一公斤」。陳建行全部都走原料加工路線,雖然量比較少,但是利潤比較好。

做了六年加工後,大概已經來到損益兩平,但是陳建行覺得只是整個供應鏈中的一個生產端,基本上是無利於發展品牌,也很難擴大產業發展。而且,一(生鮮)、二級(加工)產業其實要一起做,對產業最平衡,若要把面積擴大,還是要走生鮮市場。不過歸來牛蒡比誰都貴,怎麼賣生鮮?

陳建行跑遍所有的批發商、拍賣場、超市老闆,他們都認為他報的生鮮牛蒡價格是天價,根本不可能。再加上他發現從職業婦女角度來看的話,牛蒡的包裝可能會造成採購的困擾,「太長了很難裝」。

因此產銷班開始做截切,台灣那時候沒有人敢做截切牛蒡,除了會損耗外,它需要技術,包含刀口的清潔面、生菌數的控制、預冷等等,連包材都是牛蒡截切的重要關鍵。

截切牛蒡門檻高,但陳建行突破困境,為歸來牛蒡找到市場。(照片提供/陳建行)

一般牛蒡買回來無法保存太久,因為牛蒡的含水率有90%,如果直接放冰箱,一天水分就脫乾了,很多媒體都教導牛蒡要怎麼保鮮,包報紙套起來等等,但效果都不怎麼好,因為牛蒡它需要呼吸,在呼吸的過程中,它也有一些生物熱,所以如果包起來就會產生水氣,造成牛蒡質變,甚至產生微生物。

為了克服這問題,陳建行選用適合的包材,在上面打孔,孔洞的位置、大小皆經過設計,出貨前牛蒡已經達到預冷溫度,配送到超市後一直都在控制水分,直到進到消費者的冰箱裡面。消費者買回家根本就不需要再另外處理,隨時拆開包裝就可以做料理,保存兩週沒有問題。

從無到有的這段創業歷程,有什麼可以分享?

「我常常跟青農說,投入一個產業要想辦法損益兩平」,要控制支出,任何投資要考慮的金流,只要讓自己撐三年不倒,應該就沒有問題。

「我覺得農業從本益比來講,可能是比較慢的,不過我可以不使用筆電,但是肚子餓一定要吃飯,所以農業還是值得投入永續發展的產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