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光治用酸澀的檸檬闖出甜蜜人生。(攝影/林怡均)

加工要用黃檸檬?粉紅檸檬滋味如何?果農葉光治開發新品種,打開檸檬新市場

葉光治的人生如同他種的檸檬一樣,酸又帶點苦澀。不過 41 歲,但他的外貌已顯滄桑,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畢業後,他當過工地工人、開過大卡車,至今仍有吃檳榔的習慣,甚至常被人開玩笑說看起來像「更生人」。八年前偶然被量販店販售的「黃檸檬」勾起興趣,便轉行務農種檸檬。

國內最常見檸檬是四季檸檬,葉光治的果園裡還有梅爾檸檬、里斯本檸檬及粉紅檸檬,他化身總「兼」、自產自銷,但第六年卻被地主收回農地,逼得他只能另覓出處,他的大本營也從屏東移至嘉義,在偏僻的山區裡繼續經營。除了產銷,他也不斷尋覓、開發新品種,目前已經試驗了九個品種,他發現新品種檸檬一旦上市,就會有別的農民跟進,必須不間斷地推出新品種,才能維持競爭優勢。

檸檬農葉光治種植多款不同品種的檸檬(攝影/林怡均)

綠檸檬長年「死豬價」,零售黃檸檬商業潛力大

國內常見的檸檬為綠皮的四季檸檬,檸檬的種植大本營則在屏東。葉光治表示,絕大多數檸檬都會做加工,例如榨出原汁給飲料業者使用,因此檸檬產銷模式很固定。農民採下的檸檬後,全送往特定合作社或是加工廠,這些為數不多的單位也掌握了收購價格,無論檸檬品質好壞、價格不變,「反正最後都是要榨汁」,農民如果送去一大車的檸檬,最後每台斤可能賣不到 10 元。

八年前,葉光治逛量販店時看到架上兩顆黃檸檬售價 25 元,讓他非常震驚:「黃色的檸檬竟然可以按『顆』賣?」以顆計價的利潤更高,他便有了嘗試的念頭。回想起大學時的採後處理課程,葉光治先買了少量綠皮檸檬自行催色,並詢問水果攤是否願意購買,第一批賣了五箱,沒多久客戶又回頭訂購 30 箱,「這讓我看見了機會」,於是他便毅然決然轉行當檸檬農。

國內檸檬多做榨汁加工使用,價格長年「死豬價」(攝影/林怡均)

黃檸檬果肉一樣酸,果皮加熱不苦澀

綠香蕉成熟會變成黃香蕉,那黃檸檬就是成熟的檸檬嗎?「並不是」,葉光治表示,香蕉屬於更年性水果,成熟時外觀會有明顯變化,檸檬則不然,成熟要看果形是否飽滿,與顏色無關。顏色轉黃純粹是果實自然變化,即便是市場上常見的綠檸檬,在合適環境條件下放久了也會轉黃。

雖然表皮顏色跟成熟度無關,但黃檸檬和綠檸檬仍有差異。葉光治說明,兩者的果肉風味和酸度很接近,不過果皮的味道明顯不同,綠檸檬果皮經過加熱或是久浸會出現微微的苦味,黃檸檬則不會有苦味,因此,餐飲業、烘焙業、製作鹹檸七及檸檬漬的手工業者都會優先選用黃檸檬,「和綠檸檬一比,黃檸檬有市場區隔性,也打開了新的檸檬市場」。

葉光治一開始在屏東租了 1.5 公頃土地,為了做出市場區隔,他選擇種植有機檸檬。原先是讓檸檬留在樹上轉黃後再採收,但掛在樹上的檸檬常因強風豪雨或是颱風而落果,風險實在太高。他後來改將綠檸檬採下再進行催色,催色過程就如同香蕉催熟,透過乙烯氣體讓檸檬慢慢轉色,轉色後的檸檬食用上安全無虞。

檸檬經過催色會從綠皮轉為黃皮(攝影/林怡均)

地主停租,改往嘉義發展

務農如同創業,葉光治除了下田,還要販售、行銷,他以「Asiru 檸境」為名成立公司。Asiru 是阿美族語中的柑橘作物名稱,也是女友高舒奈的父親之名。六年下來雖然累積了不少客戶,然而兩年前,屏東地主因周邊房地產開發、農地價格高漲,打算賣地,便停止了租約。葉光治頓時失去了檸檬園,必須另尋農地,由於近郊的農地都有土地掮客虎視眈眈,他便決定往偏遠地區找地,最後來到嘉義山區另起爐灶。

山區的農地租賃價格比平地便宜許多,同樣金額可以租到更大面積,葉光治的檸檬園一下子增加到五公傾,他便找來當地青農一起經營果園。檸檬嫁接兩年後便可結果,採訪當天,走入園內,每棵檸檬樹都被套上了支架,如同扶著學步車的嬰兒,而這些支架其實是讓檸檬結實纍纍的關鍵。

葉光治說明,植物有所謂頂芽優勢,倘若放著檸檬樹的枝條自然向上生長,那每個枝條只有長得最高、最末端的芽點會開花結果。因此要在果樹外圍裝設支架,將原本垂直方向生長的枝條套上繩子、綁在支架上,把枝條拉平後,枝條上的每個芽點都能開花結果,整體結果量就會增加。

將檸檬枝條拉平便可增加收成量(攝影/林怡均)

目前嘉義的檸檬園並未延續有機農法,葉光治坦言,屏東的田區面積小,有機栽培的負擔不會太沉重;現在面積大、管理難度更高,務實考量下只能先採取慣行栽培,但栽種過程遵循安全用藥原則,採收前二至三個月就會停藥,每批檸檬採收後也會檢驗藥殘,符合藥殘規範才會販售,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四季、里斯本、梅爾、粉紅檸檬一次看

果園內的檸檬有四種:四季檸檬、里斯本檸檬、梅爾檸檬及粉紅檸檬。葉光治一一說明,台灣的四季檸檬最初是從國外引進,正式名稱為「優利卡檸檬」,雖然目前市佔率最高,但卻是最難照顧的品種,因為它一整年都會開花,所以時時刻刻都得照顧果樹和果實。

梅爾檸檬是近年台灣流行的品種,花期非常集中,比四季檸檬好照顧,有些農民會取「黃金檸檬」作為商品名。「梅爾檸檬非常特別」,葉光治表示,梅爾檸檬是檸檬和橘子雜交而來,由農業學家法蘭克.梅爾 (Frank Meyer) 命名,綠皮時的果肉及果皮風味都是檸檬風味,但轉為黃皮時,會出現橘子的甜香,因此以黃檸檬型態販售別具有特色。里斯本檸檬來自澳洲,風味與四季檸檬非常相似,多汁、酸度高且籽少,同樣可催色成黃檸檬販售。

葉光治種植優利卡、梅爾、粉紅及里斯本檸檬(照片提供/葉光治)

而模樣最特別的粉紅檸檬,葉子和果皮都帶有淺黃色的條紋,切開來果肉呈現粉紅色,葉光治透露,粉紅檸檬在國外是做觀賞用,但其實非常有商業潛力,因為果肉帶有蔓越莓和葡萄柚味道,相當有特色。

粉紅檸檬外觀帶有黃色條紋(攝影/林怡均)
粉紅檸檬「果如其名」,果肉呈現粉紅色。(攝影/林怡均)

挨戶寄檸檬遇伯樂,吳寶春、臺虎都成主顧

葉光治增加種植面積,也是因為銷售量增加,鼎鼎大名的吳寶春、臺虎精釀都是他的客戶,不過,一開始的銷售並不順利。「我原本快要放棄了」,葉光治苦澀回憶道,創業一年多,那時收成了數千斤梅爾檸檬,催色呈黃皮後,原有客戶無法消化這麼大的量,大量的庫存壓得他喘不過氣,一度想就此打住。

看著滿倉的檸檬,葉光治決定放手一博,「這些都是我認真種出來,怎麼可以堆在倉庫裡!」於是他化身直銷,一通通電話打給數百家飲料店、甜點店,把黃檸檬寄給店家試用。然而,這些帶著希望寄出的黃檸檬絕大多數都沒有帶來回音,「店家都覺得這個檸檬很奇怪,明明是檸檬卻有橘子的味道」,唯獨台南的法式點心主廚 Oliver 對這些檸檬有興趣。

Oliver 以梅爾黃檸檬做冰淇淋,被資深媒體人高靜玉吃到,接著便轉告國內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吳寶春便向葉光治下單。此舉引發名人效應,許多餐廳開始來買檸檬,甚至連拒絕他的店家都回頭採購,葉光治的梅爾黃檸檬銷售便有了起色。而後,知果堂帶了臺虎精釀的釀酒師來到產地,也對黃檸檬感到驚艷,於是也開始下訂,這些知名品牌的訂購帶動了國內黃檸檬的買氣。

梅爾檸檬的買氣被帶動後,連鎖超市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攝影/楊語芸)

為保競爭優勢,品種開發不間斷

之所以種植這麼多檸檬,是為了生存。葉光治坦言,原本國內只有綠皮的四季檸檬,後來出現黃皮的梅爾檸檬後,市場的發展漸漸變得多元,但也讓競爭變得激烈。越來越多農民加入種植梅爾檸檬的行列,讓黃檸檬的價格下滑,一開始種植梅爾檸檬的果農也失去了競爭優勢。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必須不斷種植、研發新的品種。

葉光治目前生產主力在嘉義,但他在屏東仍留有一小塊地,種植各式各樣的檸檬品種,他透露現在共有九種檸檬正在試驗,主要是找出合適的栽培方式、採收時間及保存方法等,「一定要這麼做,才能在市場有領先優勢」。

由於產量高,他的檸檬客群也鎖定烘焙、餐飲業等大型採購者,僅少量直接販售給末端消費者,但創業當年最初下單的客人,儘管採買量少,他仍會服務,「這些是一路陪著我成長的人,我不會忘記的」,葉光治篤定的說。

至於檸檬的販售型態,有的會整箱果實打包出售,有的則會榨汁販售,榨汁後的果皮也會萃取精油販售給生技公司,殘留的果皮果渣則打碎重新回到田間。葉光治坦言,兩年前租地被收回、重新起步後,現在身上負債 800 萬,這股壓力迫使他向前,將檸檬裡裡外外都「壓榨」到極致,「國人不認識我沒關係,認識我的檸檬就好」。

多款檸檬贏得了不同主廚、知名品牌的喜愛(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