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廢成金!台灣每年產出農林剩餘資材約 300 萬公噸,果農修剪或天災折損的殘枝一向被視為廢棄物,但這些枝條仍具有利用價值。
由民間發起的「有限責任大地生質能燃料回收運銷合作社」(以下簡稱「大地合作社」)於今(3)日正式成立,目標是回收農林廢料,經破碎、粉碎、乾燥、固化後製成木質顆粒。木質顆粒屬於生質再生能源,林試所表示,木質顆粒的體積小、密度高,燃燒產生的熱源品質更好,產出的二氧化碳量則遠低於燃油。
將廢棄物轉換為木質顆粒,可供應給需要加熱鍋爐的工廠,實現循環經濟。大地合作社理事主席湯競恒表示,現階段集貨地點設在台南玉井,農民田間產出的廢枝條都可以交給合作社,無需負擔任何處理費用,合作社整理後會再賣給造粒廠商,製成木質顆粒販售給國內企業,共同活化在地經濟。

協助農民處理枝條,看見農廢處理的曙光
每年水果收成後,果樹都必須修剪。台南市麻豆區柚農李小姐說明,柚子結實纍纍時,枝條可能會因為重量而被折斷,颱風過後也容易出現斷枝。此外,果農每年冬季都要修剪枝條,以利下一年果樹開花結果,這些斷枝、剪下的枝條會放在田邊,收集到一定數量再請清潔隊來處理,「但冬天修剪的枝條若數量太多、來不及處理,就會有人選擇燒掉」。
燒枝條有空汙疑慮,也有被環保局開罰單的風險,此外,不見得所有作物的枝條都可以燒,芒果臉書社團版主林毓健表示,芒果修枝是必要的管理程序,但芒果樹的枝條不容易燒,果農通常會噴銅劑或是波爾多液(一種殺菌劑),之後放在田邊或是樹頭附近,任其自然分解。
這些枝條對農民來說是必須處理的廢棄物。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科科長張錦興表示,學術單位一直以來都著重於研究、精進生產技術,滿足糧食供應,能吃的、能用的都從田間取走,剩餘枝條的處理卻讓人困擾,例如:芒果枝條在山區堆置非常多,農民根本處理不完,「很高興看到大地合作社成立,這讓農業廢棄物的處理看到一點曙光」。
.jpg)
國外已有木質顆粒產業鏈,台灣可由農業廢棄枝條起步
大地合作社是由民間發起,理事主席湯競恒的本業是機電工程師,同時也是綠能顧問公司的總經理。他表示,木質顆粒屬於生質能的一種,但國內的生質能一直都不是在地生產,他因而開始思考在地製造的可能性,由於製造木質顆粒需要木質料源,農業廢棄枝條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木質顆粒是什麼?林業試驗所森林利用組研究員林裕仁說明,原始木材經過破碎、粉碎、乾燥、固化後重組成木質顆粒,只要有木質素的木本植物通通都可以製作,原始木材體積大,卻因為含有水分不耐燒;製作成木質顆粒可以減少一半的體積,方便儲存、運輸,且木質密度更高、更耐燒。歐美國家早在 40 年前就開始在家庭取暖系統中使用木質顆粒,現在也已經發展出完整產業鏈。
林裕仁表示,歐美國家除了超市裡可以買到小包裝的木質顆粒,也有燃煤發電廠為了減碳需求改用木質顆粒,甚至種植特定的速生樹種,約七年就能砍下做木質顆粒,而木質顆粒產生 1MWh 的能量只會釋放 35 公斤的二氧化碳,遠低於電能的 935 公斤與暖氣燃油之 375 公斤,「在經營人工林或是有充足料源前提下,木質顆粒絕對是環保的再生能源」。

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免費處理枝條
台灣林業資源充足,但過去因為政策不鼓勵利用林材,因此國內並未大規模發展木質顆粒。湯競恒認為,國內的農業廢棄枝條、木材非常多,都是可以利用,因此才會想籌組合作社,合作社的集貨基地選在果樹豐沛的台南市玉井區,接下來會找農民加入合作社,讓農民一同參與運作。
湯競恒說明,合作社會採購物流車輛進行載運,農民加入合作社後,在每年水果採收、剪枝完畢後,把枝條初步整理、堆置好,便可聯絡合作社來載運。合作社不會向農民收取任何處理費用,倘若農民自行將整理好的枝條送到合作社的集貨場,合作社則會支付處理費給農民。
目前已有兩位麻豆柚農願意參與,湯競恒表示,合作社今年開始試營運,枝條送到集貨場,還須去除葉片、清除黏著物等,整理好的木材會販售給造粒廠商,他再媒合木質顆粒的買家,實現循環經濟。
目前未能發電,「有煙囪的工廠都是潛力客戶」
國外的木質顆粒為講求品質及效率,製作會採用單一樹種,大地合作社則採多樹種混料。湯競恒直言,國外使用大量林業資材製作數量龐大的木質顆粒後可用於發電,但台灣情況不同,目前只使用農業剩餘資材,數量不足以應付發電需求。以台電為例,一個發電機組一次要消耗掉 40 萬噸燃料,而麻豆柚子每年只有 1750 公噸殘枝,因此勢必要與別的作物枝條混合才能運作。
大地合作社成員也有木材學者為智囊:台大森林系教授林法勤以及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教授龍暐,這讓湯競恒對混料製作並不擔心,而這些木質顆粒的目標市場則鎖定「有鍋爐的業者」。他解釋,「只要是有煙囪的工廠都是潛力客戶」,因為木質顆粒是非常優質的燃料,且能滿足企業淨零碳排的需求,絕對是環保、經濟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