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牧草是乳牛重要的食物,台灣長期靠進口牧草補充,不過國際局勢變化,疫情、戰爭、氣候,都導致進口草料又貴又不穩定,國產牧草重新受到重視。只是牧草種植有其門檻、也需要大面積土地,《上下游》就此議題專訪產業、分析利弊,本文介紹國產牧草種植的困境,另文介紹國產牧草的優勢。
人不吃菜會便秘,牛不吃草會痛風。牧草是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的必備食物,如同我們餐桌上的配菜。因應國際局勢多變,國內不少牧場近年改用國產牧草,不只省錢,而且供貨穩,牛隻也更健康。專家指出,牧草多為旱作,需水量少,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廣,種再多都不嫌多。
話雖如此,種牧草卻不容易,要大面積種植才有效益,小農很難單打獨鬥;農會整合經營也必須投資高昂的設備,卻只有微薄利潤。然而,農業部卻並未打算擴大牧草面積,僅表示會維持現行獎勵政策。對此,牧草協會認為,農業部應提高青割玉米或是其他牧草的獎勵金,或是讓停灌休耕的田區也種草,可同時滿足農地活化、提高牧草自給率的兩大目標。

進口牧草價格居高不下,酪農經營風險提高
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所長陳嘉昇分析,進口牧草都是乾草,國產牧草則有乾草及濕草。以乾物重量計算,進口及國產分別是 55% 及 45%,進口牧草主要為百慕達草、苜蓿及甜燕麥等乾草,國產草則以青割玉米、盤固拉草、狼尾草的鮮草、乾草、青貯來供應。
自 Covid-19 以來,牧草變貴又供應不穩,讓酪農經營風險越來越高。雲林縣崙背鄉乳牛產銷班第五班班長李萬裕坦言,儘管現在進口牧草供應也變得比較正常,價格稍稍下跌,但仍然回不到過往的價位,酪農的利潤降低,「大家現在買的進口草都變少了」。


便宜的國產草需求大增,盤固拉草、青割玉米能替代進口
不少酪農就此改買國產牧草,陳嘉昇接到許多牧草商的求救電話,希望能增加國產草供應量。黃豆、小麥及玉米等原物料都是進口具有價格優勢,但牧草則恰好相反。黃燕良分析,現在最便宜的進口草每公斤超過 15 元,而國產草每公斤僅 7 至 8 元,可以幫酪農顧荷包,他的牧場去年也因為苜蓿太貴,讓牛改吃國產青割玉米。
陳嘉昇分析,三大進口草中,百慕達草可透過國產盤固拉草替代,甜燕麥則可用青割玉米替代,盤固拉草及青割玉米的種植門檻並不高,盤固拉草和百慕達草同樣都是熱帶草,十分粗放,任何土地都能種,只需一萬公頃便不必再進口百慕達草。青割玉米則是旱作,需水量少,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廣,種出來只要品質好,市場必定有需求。

國產牧草加量挑戰:土地取得難、獎勵政策排擠
雖說種植容易,但牧草的經營卻面臨重重挑戰,關鍵在於土地難取得,經營利潤低。屏東里港麗珠牧場場長吳傳武表示,以前的牧場飼養規模小,農戶會種草,但現在各牧場的牛變多,所需牧草量也提高,但牧草種植面積必須大才有效益,牧場附近能租的田破碎四散,酪農種草反而很麻煩,「不如用買的」。
不僅找地辛苦,即便找到地也可能因政策而產生變化,黃燕良則坦言,目前國產牧草生產區域分佈在屏南地區、彰化福興、苗栗及桃園,原本台南市沙崙區的台糖地種植 100 公頃牧草,但政策決定要開發成工業區,硬生生犧牲掉國產牧草的栽培面積。此外,不僅是農業與工業的用地政策衝突,連農業的作物政策也會排擠牧草。
2009 年,農委會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老農把閒置土地出租給年輕農民,鼓勵種植大豆、硬質玉米、青花菜、苦茶,並給予獎勵金。然而,國內牧草田參與小地主大佃農的比例卻不高,黃燕良說明,不同作物的獎勵金額不一樣,牧草、青割玉米的獎勵金明顯比硬質玉米、大豆來得低,且小地主大佃農的參加條件為「基期年農地註」,種種條件比較下來,符合資格的農地會先選擇種植硬質玉米、大豆,不會想種植牧草。
黃燕良表示,少數小地主大佃農的農地仍會種植牧草、青割玉米,原因在於生產者有經營牧草市場,確定有訂單才會種,多數牧草、青割玉米則是來自一般農地,當農民有水旱輪作需求時,種植一期水稻、一期牧草或青割玉米,抑或是冬季裡作種植牧草、青割玉米,多少補貼農戶收入。
一旦中央政策加碼,牧草常常是第一個被放棄的作物。為提高國產飼料的自給率,農業部今年對一般農地提供高額獎勵金,種植硬質玉米每公頃可領六萬元,但小地主大佃農的農地則提高到每公頃七萬元,不僅獎勵加碼,收購價格也提高。「我原本合作的牧草田有一半被地主翻耕種硬質玉米」。黃燕良感嘆,跟別的作物比,牧草永遠是「細漢」的。

牧草生產門檻高,農會、農民利潤薄
牧草無論大小規模都有各自的瓶頸。福興鄉農會已種植盤固拉草十餘年,目前有 150 公頃。總幹事林坤宏表示,種牧草不能放著不管,一樣要比照水稻、蔬菜等作物進行整地、播種、淹灌、施肥及除草,田區共有八個人管理,每年至少收割兩次,每次割草後,草要留在田裡曬一週,期間要翻草兩至三次,草曬乾後才能以集草、捲草,因為乾草才耐儲放,割草到捲草過程都是看天吃飯,一旦下雨,乾草品質就會受影響
近年來國產草供不應求,盤固拉草每年可為福興農會帶來 400 萬元的收入,「說真的,利潤很少」,林坤宏坦言,種植牧草的所有步驟都要用大型農機具,農會十餘年來在設備上的投資將近 5000 萬元。另外,一捲乾草約 400 公斤,而且體積龐大,必需有足夠的空間儲放,「小農戶幾乎不可能辦到」,但農會也無法再擴大面積,因為牧草田是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如果農民沒有釋出新的農地,就難以增加供給量。
屏東縣滿州鄉青農陳盈江是第三代草農,一個人管理 10 公頃的盤固拉草,他表示,盤固拉草是非常好種的草,不怕風、不怕病蟲害又耐曬,農會向農民契作盤固拉草,每公斤收購價格為 3.1 元,農會負責收割、集草、儲存、販售,「牧草利潤很薄」,他的年收入近 70 萬元,僅夠養家糊口,根本無法投資更大、更好的設備,「只靠農民很難增加面積」。

農業部不打算擴增牧草面積,酪農認為太消極
既然種草「需地若渴」,政府劃定了許多打算離農的不利耕作區,是否能種植牧草、參加政府獎勵政策呢?
陳嘉昇認為,只要是閒置的土地,即便是不利耕作區也能種牧草,而且無論產量多寡,「只要品質好,市場永遠有需求」。黃燕良也表示,所有休耕的農地都可用來種植牧草,哪怕是因節水政策暫時休耕的水稻田,只需半年時間就能種出、收割牧草。農糧署則補充,只要是符合基期年資格的農地都能參加小地主大佃農。
不過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李宜謙卻表示「目前並未打算擴大牧草的面積」,他提到去年已經委請滿州農會及觀音農會做乾草集貨包裝場,但要取得大面積農地必須靠地方政府協助,「農業部沒辦法找到那麼多地」。未來只要有農會或是酪農戶取得足夠面積的農地,農業部很樂意協助種植牧草、提供設備進行乾燥集貨,也會持續獎勵鼓勵農民種草及青割玉米,並提供設備補助。
紐西蘭液態乳將在 2025 年全面零關稅進口,如果能透過國產牧草降低酪農經營成本,又能活化閒置的農地,絕對是一舉多得。然而,農業部的牧草政策卻如此消極,且根本無助於緩解現況,一位不願具名的酪農形容:「農業部對酪農的態度,就像是把牛趕到沙漠,卻要牛自己想辦法找草來吃。」
黃燕良則認為,目前全球小麥價格很高,國外許多牧草田都改種小麥,「這勢必會影響進口牧草的供應」,擴大國產牧草面積仍有其必要,盤固拉草或許會因為天候下雨影響收成及儲藏,但不受天候影響的青割玉米,可以透過提高獎勵金,減少被其他高獎勵金作物排擠的風險,「現在種再多都一定賣得掉」。

註:基期年以 1994 年至 2003 年為基準,在基期年十年中任何一年當期作種稻或契約蔗作、1994 年至 1996 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參加「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之農地,都可參加小地主大佃農。
上下游的報導越來越棒:認真、深入不偏頗的報導深得我心! 值得大家一起來支持贊助,讓上下游能報導更多有關農業、食物與環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