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釀酒了沒?「釀酒社團」14 萬人臥虎藏龍,入門必看:蜂蜜釀酒、水果浸酒

「這個酒好美喔!」是「一起來釀酒,一起來泡酒」社團(以下簡稱「釀酒社團」)最常出現的留言。秉持讓社員體會自製酒飲的樂趣,這個14萬人的社團,每天都有社員貼出外觀亮麗、異想天開的酒飲,食材從洛神、紅龍果、荔枝到茉莉、綠葡萄都有,大家在社團公開獨門配方,一起「線上品酒」,交流釀酒心得。

在社團活躍的不只是釀酒人,不同的季節還有不同的小農現身,供應成員最在地又新鮮的農產品,演繹出更多酒的靈感。有農民表示,社團扮演「農產直賣所」,成員也熱情響應,無疑是對農民最好的支持。

(釀酒社團與《上下游》提醒:自製酒飲有產量上限,且禁止透過任何管道販售,大家嘗試自製酒飲時也要注意遵守法規。另外,飲酒過量,有害健康;也不要酒駕喔!)

釀酒社團每天皆有各路高手分享製酒成果,邀請成員線上飲酒同樂。(圖片提供/林怡均)

因賣酒瓶創社,八年成為破十萬人大群

「愛生活,就會愛釀酒」是釀酒社團發起人董翰寧為釀酒者下的註腳。他喜歡喝酒,也認為釀酒是把農產品背後的田園風景封存到酒液的過程,能為釀酒者增添生活的美感。

董翰寧對釀酒的體悟很浪漫,創立釀酒社團的原因卻很現實。他曾與創業夥伴在 2014 年開發可透過程式監控釀酒過程的「智慧釀酒瓶」,讓客戶輕鬆釀酒,在 2015 年成立了釀酒社團。儘管後來「智慧釀酒瓶」沒開花結果,董翰寧卻捨不得結束社團,因為這裡聚集了釀酒同好友善分享的熱情。

持續營運社團至今,董翰寧自嘲「佛心管理」,但成績卻很驚人,從當初的百人小社團,到目前破 14 萬成員的龐大社群,令他始料未及。

邁入冬季後,釀酒社團不乏有成員用鮮紅的草莓製酒。(圖片提供/風 bar。IG連結:@bar.wind

釀酒、泡酒通通來,同好共營社團氛圍

釀酒社團有什麼魔力,不斷有人跳入「自釀大坑」?董翰寧表示,釀酒社團只要求成員遵守「安全釀酒、注意衛生、不可販售」等基本原則,就可以自由討論、分享製酒經驗。他後來也讓製作「浸泡酒」的人加入社團,交流的範疇變多元,同好也越來越多。

釀造酒是透過水果、穀物中的糖分與酵母菌醱酵、產生酒液;浸泡酒則是一種「再製酒」,將農產品浸泡在酒中,讓酒液吸收農產品的風味。董翰寧認為,不論是哪一種酒,都會出現「驚人之作」,提升釀酒社團曝光率。例如有成員張貼茉莉花、綠葡萄與冰糖浸泡酒液中、層層堆疊的美照,單一貼文就有破萬的按讚數。

董翰寧也觀察到,許多加入社團的成員是連釀造酒、浸泡酒都分辨不出來的新手,入社後經常會詢問很多基礎知識。而社團中總是有「老酒友」願意宣導製酒的安全常識、回覆新手的疑問、還會拍下照片作為實例,討論風氣良好,讓社團一直有新血願意加入,「看到都覺得很感動!」

社團內討論製酒的往來確實很密切,像近期有社員分享橘子泡酒,非常詳細地列出使用橘子、酒、糖的種類,寫下自己從清洗橘子到浸泡至酒中的步驟,還拍下每個階段的照片供成員參考。底下也有成員提醒「記得瓶子要留縫隙排氣」、「加入橘子皮可能會比較苦」,或者是「期待你的成果」、「等待你開箱試酒」等鼓勵。

社員交流密切,互相「炫酒」迸發靈感

釀酒社團裡的友善氛圍,成員感同身受。金門的陳國琍喜歡自製酒飲,他表示在社團上傳自己的酒飲,經常獲得數百按讚數與留言回饋,讓他充滿成就感,更願意不時到社團交流。他也提到社團裡有不少上進的成員會私訊詢問他製酒的技巧與心得,「(成員間)互動感很好」。

社團中各方好手「炫酒」,刺激陳國琍嘗試更多的製酒組合。像有成員分享洛神花浸泡酒的照片,他就拿自己種植的洛神、紅龍果製成酒,其中紅龍果釀造酒的色澤紅中帶紫,風味濃郁又順口,令他相當驚喜,「這就是(製酒)好玩的地方,一直有新東西可以嘗試」。

桃園的吳永華加入釀酒社團近兩年,他相當喜歡創造獨特的酒品。以梅酒為例,他分別用釀造與浸泡的方式製酒,發覺釀造梅酒的香氣明顯,但酒精濃度不高,喝完剛好「微醺」;而浸泡梅酒就有比較強烈的酒感,越陳放味道越溫和,「風味差異很大,很有意思!」

釀酒社團成員用不同水果配上不同基酒製作浸泡酒,一字排開、多樣外觀相當吸睛。(圖片提供/Irene Lin)

狗肉(果肉)融化,蒜頭有年紀

吳永華也指出,水果的甜度、添加的水量或糖量差異,會讓酒呈現不同的風味。而釀酒社團成員習慣的製酒方式很不一樣,但不會排斥他人提出不同的觀點或看法,他會定期在社團中參考成員的製酒成品、配方,新增自己的製酒藍圖。

成員們也會把製酒當作是「溝通語言」,或衍生出「特別詞彙」。例如有成員浸泡荔枝酒,拍照詢問酒中漂浮的雜質為何,底下就有留言,「狗肉(果肉)融化」,另有成員接著回覆,「真以為酒中有狗肉」。

或者有人拿出酒液變成銅綠色的蒜頭浸泡酒,擔心自己泡壞,就有成員分析是蒜頭中的化學物質轉變成,並補上一句,「代表你買的蒜頭很營養」,結果還有成員就附上自己「發黑」的陳年蒜頭浸泡酒,被成員打趣回應,「這罐(蒜頭酒)應該有年紀囉!」

另外,也有成員當起「研究員」,釀造荔枝酒的時候測試剝殼之後,果實連同種子一起醱酵,只為了弄清楚釀酒前能否不要費心剝除種子。結果釀酒失敗,他特別上傳酒液臭酸腐敗的照片,提醒成員想要釀造荔枝酒,還是要乖乖剝除種子。

釀酒社團中有成員詢問銅綠色的蒜頭浸泡酒是否正常,就有專業成員分析、回應這是「蒜頭營養」的證明。(照片截自釀酒社團)

最佳農產直賣所,賣梅聖地、農民開心

農產品買賣也是釀酒社團「醞釀」出的特色。董翰寧說明,製酒與農產品密不可分,農產品越新鮮、在地,酒的品質與獨特性也越高,他樂見不少台灣小農在社團販售梅子、洛神、荔枝等農產品。

但社團曾有出現假冒國產的中國水果乾,他特別規範社團不得任意銷售果乾,並透過自己審核後,才准許販售龍眼乾等較特別的國產果乾。

董翰寧也發現農產品買賣,有時也讓釀酒社團「出圈」。例如台灣梅子產季較集中,梅農有很大的賣壓,釀酒社團就成為他們熱門的「賣梅場所」,並吸納想製作梅酒、需要大量梅子的人加入社團。他並補充,這也無形中勾勒出台灣特別的飲酒、製酒文化,「沒想到台灣很多人有興趣做梅酒!」

南投心憶自然農場果農林中港,在釀酒社團分享自己在農耕時的故事,同時提供多種農產品給成員。他表示,自己的梅子、洛神、芒果等農產品都是無毒栽培,經過綠色保育認證,而自製酒的消費者特別在意農產品的品質,更願意用高於市價的價格向他大量採買,無疑是對台灣農民很大的支持。

每到梅子產季,釀酒社團就成為「拍賣場」,大量成員搶著跟農民買最新鮮的青梅。(圖片提供/林中港)

新手製酒指南:環境整潔最重要

董翰寧鼓勵無製酒經驗的人加入釀酒社團,體會自製酒飲的樂趣。不過成員自製酒飲時,「保持衛生」是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技術。從洗淨雙手、維持操作環境整潔,到製酒工具、原料都必須清洗、擦拭乾淨,才能避免灰塵、生水污染酒飲。他並強調,台灣不得在線上販賣酒飲,社團成員都會互相檢查有無貼文違規,「任何社員都不得踰矩」。

另外,如果是使用水果自製酒飲,所含的果膠可能分解成甲醇,攝取過量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出現中毒症狀。除了在選用柑橘、蘋果等果膠含量較高的水果製酒時要特別留意,也可在釀造過程定期去除酒中果渣、沈澱物,減少其中的酵素分解果膠。

董翰寧表示,若水果新鮮度夠並確實醱酵,原則上酒中的甲醇含量極低,大家適度飲用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留下生水」是大忌,紀錄數據以利交流

林中港也說明,有些成員會把自己製酒的「失敗作」公開,對新手反而是很好的借鏡,譬如就有成員拍下破掉的酒罐,提醒他人儲放酒瓶時要適當間隔、避免碰撞。他並指出,製酒過程「留下生水」是大忌,只要一點生水就可能造成酒液質變、發霉,所以製酒時不能留下任何水漬,並在乾燥、通風的室內操作最能保障酒飲品質。

每一批農產品的含糖量、含水量都有所差異,吳永華建議新手嘗試製酒後,可以逐步購買糖度計、精密電子秤等儀器,較能仔細紀錄每次使用原料的數據,供自己參考或向社員交流。也要每天觀察酒液的狀態,以利在過程中隨時調整配方。

陳國琍則認為新手有心想精進製酒技術,可以學習製酒的科學原理,並找一些社團同好請教,更有機會挖掘製酒的訣竅。

入門製酒建議:水果浸泡酒、蜂蜜釀造酒

那麼有哪些是可以輕鬆駕馭的「入門酒配方」?陳國琍建議新手先嘗試製作浸泡酒,選用高酒精濃度但風味較淡的伏特加、米酒,浸泡有鮮豔顏色、味道強烈的水果,並添加一些糖來調味,只要酒液逐漸染上水果的色澤就算完成。他補充,新手可依酒液、水果、糖的重量比 3:3:1 的配方試做,再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酒感與甜度。

「很多農產品都能泡酒!」林中港在進入社團後,才驚覺將梅子、李子、百香果、荔枝等各種水果浸泡成酒的高手大有人在,並可以從貼文中找到各種水果較適合的「浸泡公式」。例如梅子酸度較高,他會用酒液、梅子、糖為 3:3:1.2 的重量浸泡。林中港並提醒,浸泡酒使用的酒建議超過 30% 的酒精濃度,酒飲比較不會質變。

若想進攻釀造酒,因為酒液會經過醱酵,製作細節較多,建議要有儀器輔助製酒才不會「發生憾事」,董翰寧舉例,就像是醱酵用的酒瓶、酒缸建議要有排氣裝置,以免釀造酒產生的氣體讓容器爆裂。他推薦新手可以購買蜂蜜,加上三倍的水,再混合酵母菌,醱酵至液體有沈澱物、氣泡產生,就是很單純又好喝的蜂蜜酒。

然而製酒配方千變萬化,董翰寧希望大家不用太過拘泥固定的作法,而是不斷嘗試,做出自己的獨特的酒飲。這也是他延續社團的初衷—讓成員不斷分享製酒的感動、喝專屬自己的酒。因此他強調自己相當樂意持續經營社團,看著成員「醱酵」出更多有趣的成果。

(釀酒社團與《上下游》提醒:自製酒飲有產量上限,且禁止透過任何管道販售,大家嘗試自製酒飲時也要注意遵守法規。另外,飲酒過量,有害健康;也不要酒駕喔!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