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我的水果專題進行到我最愛的「西瓜」。要寫西瓜,鐵定要採訪「西瓜大王」陳文郁,我在行前做了許多功課,看完Discovery台灣人物誌,又讀了傳記《田裡的魔法師》,心中對這位長輩已經油然升起無限的欽慕之情。
終於到了採訪當天,我懷著粉絲朝見偶像的雀躍心情,來到農友位於屏東萬丹的農場。當陳爺爺本尊以草帽加粗框眼鏡的招牌造型出現在面前,親切地招呼著我們吃西瓜,剎那間我竟感動到一時語塞,差點連第一個問題都說不出來……所謂「風範」,正是如此吧!
陳爺爺的秘書告訴我,其實他才剛出院,就立刻趕來參與這一季的西瓜育種選拔。他總是說,每次不舒服,來園裡看看就好了。
爺爺非常認真地檢閱著遍地的西瓜大軍,或觀察外型,或以小刀挖取試吃,或劃瓜皮感覺其硬度,然後用鉛筆仔細地在筆記本上作記錄。當時我心想,他這一生,不知畫滿了多少像這樣沾著西瓜漬的筆記本。
「我從囝仔時代就很愛吃西瓜,」爺爺說,那時是大和黃肉品種,籽多又不甜。「我希望能夠育出好的品種,讓農民種了產量高,會賺錢,讓消費者吃了覺得很好吃,又健康。」
「那時我心想,要做就要做世界第一!」年輕的他如此立志。
如果沒有陳文郁,我們可能到現在還是在吃多籽又不甜的西瓜。你能想像沒有大紅西瓜的夏天嗎?
坐在陳爺爺身邊,容易錯以為自己真的是他的孫子,依偎著他聽故事。爺爺起初很開心地講述西瓜對健康的好處,言談中流露出對西瓜的深厚感情。接著話題一轉,談起他對於台灣農業的憂心與希冀:
「人不能離開農業。你看都市的人無論賺多少錢,退休後都要去買一塊地。」
「從事農業的人,應該要覺得驕傲。」
「現在農村都是老人,賺無錢,只有年輕人才可以救農村。」
「作農業要有資本,年輕農民要組織起來,自己包裝行銷,賣有故事的西瓜。」
「農村要有自己的文化,農民不只要會拿鋤頭,也要會拿筆。」
最後,爺爺又微笑地說到他對藝術的喜愛。「人生蓋短,但藝術是永遠的。」
「人生要浪費在快樂的事情上。吃西瓜,和畫畫,就是我最快樂的事情。」

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西瓜爺爺平時喜歡畫圖,筆觸簡潔雋永如豐子愷,畫旁會配上意味深長或幽默詼諧的小語。他二十年來以筆名「阿英」在農友通訊上發表的小品,結集為《阿英的畫話》一書。爺爺對於人生的思索體悟,盡在其中。


當了十年記者,我第一回跟受訪者要簽名,還厚顏請爺爺在我的本子上畫西瓜。爺爺很慷慨地畫了好大的西瓜給我。回家後我立即裱褙,一直貼在書桌前。
「一粒種子,一份責任」是陳文郁秉持一生的信念。如今農友的種子遍佈全球,早已開花結果代代繁衍。這位科學家、企業家與慈善家,畢生責任已了,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願您在天國繼續守護我們的土地,而我們將在每回享受大西瓜與小番茄時,想念您那帥氣的造型和慈祥的笑顏。
陳爺爺在民國五十二年時和我相識. 我曾在他家住過一個暑假. 讀了您的文章報導, 才知道他仍然和我相識的時候一樣可愛古稚.
謝謝你的迴響!人與人之間,即使只是一面之緣,也是奇妙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