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團小花簇擁的繡球花,是婚禮花束、盆栽造景的亮眼主角,因繡球需要低溫才能開花,因此花農得先將盆栽經過低溫處理,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花期因極端氣候變熱更難掌握。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桃改場」)以台灣原生種繡球「華八仙」作為親本,選育出繡球新品種「舞蝶」,外觀如小巧粉蝶飛舞,且不用低溫就能在春天順利開花,對花農與愛花人都是一大福音(閱讀繡球花秘密點選這裡)

開花需要低溫「睡一覺」,氣溫變熱成挑戰
桃改場副研究員許雅婷說明,繡球花為溫帶花卉,花芽需要低溫打破休眠,先「睡一覺」才能順利開花。花農通常會將繡球花在冬季置入冷櫃,才能順利在春天開出美麗的花。另外有些花農也會在夏季先將繡球花送上山區,促進植株長出花芽。
隨著全年氣溫攀升,繡球花需要低溫處理的時間不斷拉長,運輸、冷藏等成本不斷上揚,其中冷櫃內環境濕冷,繡球花多需要噴灑殺菌劑以防止灰黴病等病害,增加損失變數。
此外,繡球花的銷售黃金期在春天,愈靠近夏季愈不易售出,一旦繡球花期因氣候延後,也讓花農產銷壓力變大。

原生種「八仙」是繡球花親戚,不用低溫就可開花
事實上,台灣就擁有在平地度冬,就能順利開花的繡球花。許雅婷解釋,台灣屬於華八仙、狹葉華八仙兩種繡球屬花卉的原生地,跟市售常見的繡球花是親戚。桃改場從 2014 年起試驗用華八仙作為親本,育種繡球花。
「八仙」名稱由來是因它們花球通常是八朵一束,比起常見繡球花外觀類似圓球,更像是「天使的花環」。而且因適應台灣環境,華八仙、狹葉華八仙在平地度冬,不需特別低溫處理,就可在約 3 至 4 月開花。

既然如此,為何台灣鮮少見到兩種八仙花在市場上?許雅婷說明,正是它們的花球小花數較少,不僅觀賞壽命相比繡球花短一些,也比較稀疏,早期比較不被大眾接受。另外華八仙與狹葉華八仙植株較大,「可能長到成人高」」,且分枝數較少,代表花量又更少,除了大型景觀,過去較難應用在小規模造景或盆栽中。
不過許雅婷觀察,近年市場對繡球花外貌接受度更廣泛,不乏有客人喜歡八仙的環狀花球。據她閱讀國外研究,華八仙與商業常見繡球花雜交屬於異種雜交,種子需要特別照護才較易發芽,但這依然表示兩種繡球家族花卉有機會產下更適應台灣氣候、花球更貼近市場喜好的後代。

9 年育出「舞蝶」,不用低溫就能開花
雖然是親戚,但要讓八仙與繡球雜交出適合的後代,過程並不容易。雖然桃改場試驗後得到的產繡球花種子都有很好活力,但每次播種都是上千顆,後續觀察調查需要的時間驚人。另外,這些後代大部分長的比較像華八仙,植株高大花球稀疏,所剩有潛力的「選手」並不多。
經超過 9 年努力,桃改場終於推出承襲華八仙血緣的桃園 1 號繡球花「舞蝶」,在北部甚至中部平地度冬,不用在冬季進冷櫃,依然能在 3 至 4 月開花,而且不會在低溫時落葉,植株維持鮮綠。
舞蝶平常的花色是淡白淡粉相融,宛如嬌小粉蝶群聚,也可在吸收硫酸鋁以後轉為淡藍色,增加觀賞趣味。另外經許雅婷試驗,舞蝶每顆花球平均有 15 朵小花、至多 22 朵,而且多為重瓣花,比起親本的華八仙觀賞性更佳。
綜合評估下,許雅婷認為舞蝶可供應於地景與盆花市場,而舞蝶不會休眠的特性,也能讓消費者買回家後,不怕冬天落葉時「不知道是休眠還是生病」,並有更高機會看見植株連年開花,購買後的 CP 值更高。
至快後年問世,培育更多不需冷品種
桃園詰雅農園負責人吳承燁生產多種盆花,他表示目前市場尚未有台灣自己的繡球品種,非常期待舞蝶上市。此外,舞蝶開花期比大宗繡球花更早,提早上市也拉長銷售時間或調節產季。
據他觀察,日本也有用華八仙育出的繡球,但沒有像舞蝶一樣具有重瓣花瓣的特性,在花球觀賞性上面,舞蝶有望略勝一籌。
不過吳承燁也說,舞蝶正處於品種權申請階段,大部分花農都還沒試種與測試市場接受度。據他對舞蝶的想像,可能用在庭園地景較適合,生產為盆栽效益仍需要實際試用後才會知曉。
許雅婷說明,桃改場在去(2024)年提出舞蝶品種權登錄,如果程序順利,有望在今年正式通過,接著就能邀請更多花農合作試驗,順利量產的話,「後 (2027)年就可以正式上市」。未來將持續以「適合台灣環境生產」為育種主軸,推出更多品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