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進場」一聲響起,門外的眾人邊尖叫、邊衝向桌前搶下一張張貼紙,興奮地朝結帳區領貨。這不是百貨周年慶,而是阿里山鄒族部落舉辦的首屆咖啡媒合會「Best of Cou(以下簡稱「BoC」)」現場。
由 5 個鄒族咖啡產區農民們籌備的第一屆 BoC,模擬國際知名咖啡生豆媒合會「最佳巴拿馬 BoP」,除了咖啡競標,還融合莊園走訪、產地旅遊,型塑「最佳咖啡產區」印象,吸引國內外買家造訪。
這場 BoC ,展現嘉義阿里山鄒族多年的努力,也拉進外部專家,帶進專業知識,要由單一的咖啡莊園,邁向成熟的咖啡產區。咖讓啡不只是產業,而是串連力量,帶動地方創生的推進器,要向外界展現:「The Best of 鄒族(Cou)」。(本文為系列 4 文之首,閱讀全系列請見文末連結)

鄒族咖啡農自籌,聘專業咖啡師評審
近年台灣不乏在各咖啡產區舉辦評鑑會與採購會,鄒族咖啡農籌備 BoC 貌似不稀奇,不過 BoC 主委、雅慕伊莊園咖啡農 fa’ei poiconʉ 指出,BoC 營運資本由「農民自籌」,除了農民捐出參賽豆前 5 公斤收益,以及數位咖啡業者的贊助,完全沒有任何公部門金援,賽制設計也十分獨特。
本屆 BoC 咖啡豆來自 5 個鄒族咖啡產區,多達 21 家咖啡莊園、決賽共計 24 支咖啡豆,超過一半鄒族部落參與盛會。在咖啡評鑑部分,由 BoC 委請專業咖啡品鑑認證的咖啡師、尋豆師作為評審,進行杯測。

訓練「農民裁判」,學習風味語彙
除了專業評審,BoC 也訓練 7 位「農民裁判」,在評審杯測前,負責第一輪(初審)咖啡杯測。農民裁判經由台中 Mojocoffee 創辦人陳俞嘉等主審團訓練超過 16 小時,經過考核選出,僅負責初審咖啡,評審杯測、決選時都不再參與評分。(註)
七彩琉璃咖啡莊園 paicʉ yasiyungu 跟兒子同為本屆 BoC 農民裁判,她強調,經過 BoC 密集訓練後,感官能力增強,能敏銳分辨與描述咖啡風味,對製作咖啡豆也有幫助。此外,農民裁判分攤評審部分工作,讓評審有充裕時間分享心得,農民也可吸收更多風味詞彙、瞭解市場偏好。


場內評審杯測,場外農民杯測,聆聽評審回饋更有感
本次大賽另一創新制度,為「評審杯測」與「農民杯測」並行,在評鑑場外提供相同的咖啡,讓農民能跟場內評審同步杯測,杯測後設計交流時間,評審分享咖啡杯測心得,咖啡農也可旁聽、加入討論。
陳俞嘉強調,多數評鑑會步調緊湊,縱使評審相互交流,咖啡農也鮮少參與,無法收到評審直接評價。讓咖啡農同步杯測,聽評審心得,更能從中窺探後端市場喜好,知道未來如何調整產銷策略。
因評審同時是買家,咖啡農旁聽評審分享,亦能夠窺探自己的潛在買家,例如同樣是李子、桃子甜味明顯、帶有飽滿酒酸、蘋果酸的咖啡豆,有評審表態「會想買」,也有評審說「個人不喜歡」,fa’ei 表示,觀察買家不同偏好,也增加咖啡推廣給適合對象的機會。

珍富咖啡農園奪冠、鄒築園抱最多獎
經過三輪評審杯測,本次 BoC 參賽的 24 支咖啡杯測分數均超過 80 分,依據國際標準均為「精品咖啡」,另外選出前 10 名咖啡,平均杯測分數皆超過 84 分,前 5 名頒發玉山獎,後 5 名頒發塔山獎,扣合鄒族文化中生命循環的兩座聖山。
本屆 BoC 杯測冠軍為 Tfuya 部落「珍富咖啡農園」水洗紫葉,多位評審提出「最想買的豆子」,具有百合花香、檸檬草香氣、無花果的甜感等,風味層次豐富又明亮、持久性佳。
本屆玉山獎得主由珍富咖啡農園、七彩琉璃咖啡莊園、鄒築園與雅慕伊咖啡莊園奪得,塔山獎則由雅慕伊咖啡莊園、獵人書坊、部舞咖啡莊園和鄒築園榮獲。

競標豆總價近 40 萬元,競標、採購雙軌設計
BoC 第 3 天舉行咖啡媒合會,本次收取 605 公斤的咖啡豆,最終成交高達 490 公斤,等於近 81% 的咖啡被買家抱走,總採購金額超過 116 萬元,來自韓國的咖啡評審也順利抱回青睞咖啡。其中鄒築園日曬咖啡豆得標價最高,10 公斤生豆以 12 萬元成交。
BoC 本次特別用「競標」、「採購」雙軌模式銷售咖啡豆也暗藏玄機,陳俞嘉表示,過往媒合會幾乎採用口頭競標,容易讓買家受到周圍鼓譟、人情壓迫等變因疊加價碼,最後含淚用極高價得標,買豆預算大幅超支,反降低未來參與同場媒合會意願,成為一次性消費者。
因此 BoC 針對玉山獎的五支競標豆改以「投單制」,讓買家安靜思考下標金額,減少心理壓力。但這樣是否無法抬昇競標價格?陳俞嘉表示,評審參與 BoC 後,對鄒族咖啡都產生良好印象,討論下標金額時表示「不會出太低價碼」,因此 BoC 競標金額成績雖不像其它評鑑會亮眼,依舊高出咖啡農原先定價,且更能達成雙方合意交易,建立長久合作關係。

至於剩下咖啡用採購制,過程則刺激無比,BoC 評審、ERGOS coffeee 共同創辦人吳筱翎解釋,BoC 預先提供咖啡名冊,評審能得知杯測過的咖啡所在位置,開放入場後,評審能快速衝向對應的咖啡桌牌前,搶下代表採購量的貼紙,有些咖啡還沒杯測,桌牌底下的貼紙就淨空,現場不斷傳出熱烈歡呼,或「怎麼空了?」等驚愕發言,宛如百貨周年慶。

評審:活動符合買家需求,有機會會再參與
多位評審對 BoC 獨特遊戲規則感到印象深刻,評審暨 Simple Kaffa 南港分店副店長洪玉帆坦言,不少評鑑的杯測流程緊湊,曾經歷「一輪 10 杯、一天 6 輪、持續 6 天」杯測,高強度杯測下,最後專注力較易下降。她認為 BoC 活動策劃「符合買家需求」,不僅咖啡經過團隊初篩,評審工作量減少,也知曉咖啡都有基本品質,有充足心力與時間記錄每支咖啡風味。
洪玉帆表示,這次參與 BoC 評鑑的咖啡有明顯、複雜的花果香,類似現下流行咖啡品種「藝伎」的典型風味,然而在茉莉、佛手柑等香味背後,許多咖啡又有台灣獨特的高山茶香氣,成為跟國外藝妓不一樣的亮點,未來她想認識更多鄒族咖啡農,從中找尋長期合作對象。
來自韓國的評審、Songdo Coffee 創辦人 JoonWoo 和 Susan 表示,韓國多認為咖啡產區位在非洲、中南美洲等「開發中國家」,光是造訪台灣參與 BoC 就與有榮焉。評鑑鄒族產區咖啡後,更認為台灣咖啡多具有飽滿又豐富的甜感與酸值,給出相當高評價,他們最終也採購一支鄒築園的咖啡,還跟莊主 Yangui Akuyana 合照,希望日後仍有機會採購。

擦亮鄒族咖啡名聲,提升台灣咖啡形象
本次 BoC 成果亮麗,讓咖啡農十分振奮,基布烏咖啡莊園莊主 sayungu akuayana 種植咖啡 20 餘年,她認為年輕人傳承咖啡產業且加入號召同輩參與媒合會,非常難得,也讓鄒族咖啡農更有信心。
七彩琉璃咖啡莊園 Psicu yasiungu 表示,BoC 賽事結合「訓練農民」與「打造鄒族咖啡品牌」的目標,難能可貴。Fa’ei 說明,多數咖啡農貢獻資源跟人力,是因為「我們都希望鄒族咖啡能發揚光大。」
fa’ei 強調,台灣在國際咖啡市場仍是新興產區,建立頂尖形象不是短期能達成,如同 BoP 舉辦 30 幾年,才在國際咖啡市場樹立名聲,他期望今年 BoC 成果能帶動更多鄒族咖啡農響應,未來繼續舉辦並擴張規模,將鄒族咖啡市場與名聲做大,「提升台灣咖啡形象,就從我們做起。」

系列閱讀:
鄒族咖啡創生 01》咖啡農自籌BoC,仿國際級生豆媒合會,五部落共創「鄒族咖啡」
鄒族咖啡創生 02》21 家咖啡莊園齊聚「練功」,聯盟合作分工產銷,評審看好實力
鄒族咖啡創生03》將評審帶入鄒族山林,莊園現場評咖啡,探索風土滋味
鄒族咖啡創生 04》沒有血緣卻有鄒族魂,陳俞嘉以專業陪伴族人,打造精品咖啡
註:儘管部分農民評審,本身也也有繳交咖啡參賽,但所有咖啡在初審前就亂碼排序,在最後「解碼」編號前,所有人都不知道每支咖啡的來源,以維持杯測咖啡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