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襲台,屏東佳冬外海的海上太陽能試驗案場也成為受災戶,今(7)日佳冬居民巡視海岸,發現堆積大量的黑色 HDPE 浮具,竟是海上光電案場「殘骸」。
為了發展綠能,政府補助業者進行海上光電案場試驗,亦即將光電板鋪在海面,將大海變成發電場。經特定財經媒體報導,股價從30塊暴漲到123元,如今無法通過丹娜絲颱風驗收,海上光電的可行性,恐怕要經過重新評估。

政府補助業者研發海上太陽能
根據《上下游》稍早調查,佳冬外海這座海上光電案場,屬於「旭東環保科技公司」,接受能源署補助,研發海上浮動式光電案場,目前正進行為期一年的海上測試,測驗光電平台的技術可行與海域環境耐用性。
海上太陽能開發計畫的起源,源自於陸地光電發展爭議不斷,尋找光電案場替代可開發區域。依據該公司官網介紹,這是一套專為開放海洋環境量身打造的「海上太陽能系統載台」,以實現「風光互補」,希望能應用於離岸風場內設置,讓風場也能在無風時以太陽能發電,增加營運效益。
.jpg)
.jpg)
業者估計在海上20年耐用期,目前僅一年被颱風吹毀
該公司負責人董基旭日前接受《上下游》採訪表示,該公司依據海上養殖用箱網及浮筒技術,用以發展海上光電浮台,浮台分為兩部份,內圈是太陽能浮台約為90米乘以370米,裝置容量可達5 MW。外圍是消浪圍欄,設置於外圈以保護海上光電浮台免於直接承受強浪衝擊,尺寸約403米乘以403米。
目前測試的浮台僅裝置1.5 MW光電板,且因仍在試驗階段並未正式發電,因此雖被海浪打壞,卻無漏電風險。董基旭曾表示,以 HDPE 浮筒承載光電設施估計在海上可有20年耐用時間,不過這次卻直接遭颱風帶來的狂風強浪打壞,顯然不符先前預估,記者試圖聯繫該公司未果。

地方居民:台灣多颱風,海上光電變成海岸垃圾場
根據記者掌握,這一座海上光電載台,年初在東港大鵬灣組裝時,已被地方熱議。鄉親在網路批評:「屋頂要太陽能、魚塭要太陽能、農地也有太陽能,現在就連海上也要太陽能嗎?」
由於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被屏東縣府以地層下陷為由大肆開發地面光電,地方對光電肆無忌憚的發展,顯然已有累積不滿。
向《上下游》提供現場畫面的佳冬居民林先生表示,他人在外地工作,前陣子回鄉才赫然發現,海上竟然多出一塊「小琉球」,經過詢問親友才告知是太陽能。他認為政府一直提倡綠能,鼓勵魚塭做漁電共生,現在陸地上已推不動,才又跑到海上去。
正當他才在暗忖海上太陽能能否經過颱風考驗,沒想到丹娜絲馬上就來驗收,現在光電浮台的殘骸散落在整個佳冬鄉海岸線,家鄉美麗海岸變垃圾場,看了令他很不捨。他認為這些光電設施不適合海上設置,因為台灣是開放式的海域,尤其又多颱風,他認為綠能產業發展應該檢討。
記者向海巡署塭豐漁港安檢所求證,海巡人員表示,散落海岸線的殘骸,已經由屏東縣府的災害應變中心下令,目前已經有機具進場清理。根據居民轉述,現場已有身著「旭東」制服員,正在引導機具進行清理。
海上光電風險大,國際仍在試驗階段
工研院在公開報告中提到,目前許多歐洲及亞洲國家都在外海測試離岸浮式光電,也有一部分是由離岸風電業者投資試驗,唯獨大多數仍屬於試驗性質。目前浮動式光電正在從內陸埤塘水域逐漸拓展至離岸海域,但是離岸型的浮動光電系統技術上仍需應對海浪環境與腐蝕問題。
我國目前最大的浮式太陽光電案場,是位於彰濱工業區內崙尾東臨一至臨四海上型太陽能電站,裝置使用潮間帶的水域面積約600公頃規模。但這一地區仍屬於內海潮間帶範圍,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離岸海上型光電。
而海上設置光電,更將衝擊到航運安全,資深航運界人士,同時身兼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航海系助理教授方凱弘稍早在接受《上下游》採訪時表示,雖然廠商標榜光電浮台具抗浪性,但台灣多颱風,海上光電站有可能成為海洋廢棄物。建議有關單位若要推行相關計畫,應研擬電廠撤退的緊急應變計畫。

能源政策應符合國土環境
廠商認為,只要設計更具抗浪抗侵蝕的海上光電案場,就可以解決光電用地難尋的解決方案,這項發明被政府獎勵補助支持,也被視為具獲利潛能,在股市預先轟動讓股價連翻好幾倍,卻沒想到試驗案場被強颱擊潰分解,殘骸漂流上岸成海廢。
廠商引以為傲的新科方案,卻敵不過天災考驗,不只澆熄廠商與政府的樂觀期待,也再次提醒,能源政策應回應台灣的國土條件跟環境特性,更不該因為急功近利的政策,而導致環境與海洋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