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造成全台農業損失,兩天內已達 14 億 5,877 萬元,除了文旦最慘災損逾 2 億元,香蕉損失金額達 1.68 億元,為第二高的災損作物。儘管香蕉開設收入保險,但記者調查發現,去年三颱重創香蕉產區,大型產區卻未獲理賠,讓農民血本無歸,今年颱風再度重創,是否能獲得理賠仍是未知數。

嘉義中埔重災區,香蕉全倒
丹娜絲災後第二天,《上下游》記者深入香蕉重災區嘉義縣中埔、竹崎,高速公路交流道仍有倒樹阻路,內山公路紅綠燈因停電失靈,商家電力中斷無法營業,沿途幾乎所有蕉園皆嚴重倒伏,蕉株折損、蕉葉散落,套袋香蕉傾倒在地。午後降下大雨,更加重災後的沉重氣氛。
連續兩年零收入,蕉農貸款壓身
陳坤汸是中埔種植面積最大的蕉農,去年凱米颱風讓他損失慘重,他耗費心力重建農園,好不容易恢復生產,今年只差一個月即可採收,沒想到丹娜絲讓努力毀於一旦。陳坤汸表示,颱風來臨前已全面加強防護,每日帶領 11 名工人將香蕉與支柱固定,加班至深夜仍戴頭燈作業,僅兩天便支出 6 萬元工資,「最後一個小時就全部報銷了」。
陳坤汸表示,蕉園每公頃年成本高達 80 萬元。連續兩年颱風重創,收成掛零,還背上 500 萬元貸款。他無奈地說,颱風前剛收了 1000 多箱香蕉,原本放入冷藏庫保鮮,但至記者截稿時,冷藏庫已停電超過兩天,他四處調度冷藏空間,不是已被借滿,就是同樣停電,「看來明天那些香蕉都要報廢了。」

蕉農盼延後繳納貸款,保險制度需更公平
「無助、無奈,我已經三天沒闔過眼了。」陳坤汸表示,務農本就要承擔天災風險,他沒有抱怨,也願意努力面對,只是眼下彷彿無頭蒼蠅——貸款再也沒有抵押品可用,想放棄又不甘心。他呼籲政府應讓受災農民得以延後繳納貸款,「至少給我們一年時間喘口氣。」
他也提到,他非常支持香蕉保險的政策,但是去年來了三個颱風,收入保險居然沒有理賠。「我在農會被不同單位踢來踢去,沒有人能說清楚為什麼不能賠。」身為中埔最大蕉農,農糧署據以辦理理賠的農情調查,竟完全未調查他的蕉園,讓他難以接受。

香蕉「大風收」,新手農夫寸步難行
25 歲的王建文是新手爸爸,也是新手農夫,或許可以再冠上「最倒楣蕉農」的封號。他務農才兩年,初試啼聲時遭逢凱米颱風,捲土重來又被丹娜絲重擊,投資了 200 萬元至今「零收入」,前路茫茫、寸步難行。
王建文提到,颱風前已傾盡全力加強固定、加設防護,雖然早有心理準備香蕉會有損失,總覺得多少會留下幾成,沒想到全部「大風收」,香蕉全數傾倒、無一倖免。「從颱風後到現在,一直都覺得腿軟、不真實,看到香蕉就想哭」,但也表示明天還是得開始清園、努力面對。
他補充,今年香蕉同樣會處於高價,雖然他自己沒有香蕉可以賣,但仍請消費者支持其他蕉農。他也呼籲,立委不要再出來喊「香蕉比黃金貴」,應真正理解農民在極端氣候下所承受的風險與壓力,設法改善制度,而非空泛發言。

蕉農嘆:保險領不到才是最難的事
退伍軍人陸維礎投入農業已有四年多,目前也在嘉義大學修讀農場管理學士學程。為了分散風險,他選擇同時種植酪梨與有機香蕉,奉行「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原則,沒想到兩種作物都在這次風災中嚴重受損。
儘管這一期全軍覆沒,陸維礎仍不氣餒。他說,農民面對災情就是要堅持,「溫室農民比我們更辛苦,貸款更多,重建成本也更高。」他會儘快整理園區、施肥,讓蕉株的側芽快點長出來,「六、七個月後就可以再收成——如果今年沒有第二個颱風的話。」他苦笑著補上一句。
竹崎蕉農黃宗賢種植香蕉已逾五年,面積超過兩公頃。去年凱米颱風來襲時,他的蕉園尚能保住六成收成,今年新種的香蕉卻全數倒伏。「這次從嘉義登陸,風實在太強了。」面對損失,他語帶哀傷地說:「都是我的心血,怎麼用金錢衡量?」農會雖多次推廣香蕉保險,但他始終裹足不前,「聽說保險很難領到理賠。」

高屏香蕉嚴重受創,但大產區多未獲理賠
黃宗賢的質疑並非無的放矢,去(2024)年凱米、山陀兒、康芮颱風輪番重創南台灣的香蕉,但高雄美濃、旗山;屏東萬巒、內埔;嘉義中埔等香蕉大型產區,卻被農金局宣告未達理賠標準,亦即受損慘重的蕉農,儘管投保香蕉保險,卻未能獲得理賠。(理賠分析表見文末)
去年獲得理賠的鄉鎮,則包括台東縣、高雄市山區,嘉義山區、花蓮縣等,但這些鄉鎮的香蕉栽培種植面積,僅佔全國總種植面積 16.99%,這意味著,獲得理賠的鄉鎮都並非香蕉主力產區。
再進一步對照 2023 年度香蕉前十大產區,僅嘉義縣竹崎鄉和梅山鄉獲得理賠,但高雄美濃、旗山、屏東萬巒、內埔等大型香蕉產區都未達理賠標準。
對此結果,屏東縣農業處處長鄭永裕相當困惑,他直言,高雄、屏東去年香蕉遭到颱風重創,「高屏地區下半年幾乎收不到香蕉」,儘管後續香蕉量少價揚,但沒有香蕉可賣的農民收入非常低,「怎麼可能沒有理賠?」當他聽聞,農金署公告萬丹、高樹等地只減產 5% 至 6% 時,更直言:「非常不合理!」
香蕉減產數據讓人難以信服
屏東南州果樹產銷班第 30 班班長余致榮,自種香蕉 50 公頃、契作 150 公頃,自香蕉收入保險推出後年年投保,他投保的是全年型保單,保額為 60 萬元。去年颱風蹂躪他的香蕉園,過往每公頃香蕉平均產量約 25 公噸,但去年大減一半,雖然香蕉產地價略揚,他結算出貨紀錄,推估每公頃收入落在 52 萬,理應要獲得 8 萬元理賠,可以減輕損失,但卻等到「不理賠」的結果。
高雄市美濃區是全台前十大香蕉產區,同樣未獲理賠,且農金署公告顯示,美濃區的香蕉僅減產2.23%,讓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頗不以為然。他以勘災、拍賣送件數量來分析,美濃減產至少 20%至 30%,且其他香蕉大產區調查結果顯示,整體減產才 5%,「如果只減產 5%,為什麼香蕉會大缺?」
鍾清輝認為,災損發生時卻沒有理賠,形同失去「減少經營風險」的意義,尤其是民間保險公司推出的香蕉植株保險有理賠,但農金署的收入保險卻無理賠,「實在不合理」。水稻收入保險有採樣、坪割數據可參照,香蕉的產量調查方式讓人疑惑,「美濃農會已經不打算推保險了!」

投保蕉農心寒 轉種木瓜鳳梨分散風險
美濃農會理事長謝志強也表示,當初農委會保證香蕉保險最高理賠可達 200 萬元,他第一個投保,其他農戶也跟進,結果實際只領到 44 萬,之後再有災損也無法理賠,「那怎麼繼續保?」
屏東萬丹青農聯誼會會長林慧瑜管理 20 公頃香蕉園,投保三次香蕉保險,原本抱著收入穩定的期待,卻屢次遇到崩盤與颱風拿不到理賠,最後不再投保。她指出,農金署公告減產 5% 與她親眼見到超過八成倒伏的狀況大相逕庭,「崩盤領不到,颱風也領不到,什麼時候才能理賠?」
農業部回應:保險將持續檢討
針對農民與農會的質疑,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表示,香蕉收入保險的起賠標準,是用「平均產量 × 產地均價」來計算。產量數據由各鄉鎮公所及地方政府調查、報給農糧署,價格則綜合高屏與非高屏產區的青蕉價格,這是保單上路以來就採用的方式。
周妙芳坦言,農民災後會覺得損失慘重,但個人感受不一定與整體數據相符;而且產量減少讓價格上漲,可能拉高全年平均收入,進而影響是否達到理賠標準。對於這次未達賠付標準、引發農民不滿,農金署會持續檢討與調整。
農糧署則表示,香蕉產量數據是各鄉鎮的平均值,由地方政府依作物面積、品種、區域分布等,安排具代表性的抽樣戶進行調查,「調查方式客觀、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