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人不能等,專業職人組「做工行善團」,為災民志願修繕,重建超過 300 個家園

丹娜絲颱風讓許多家園嚴重受損,有些災民經濟較為困頓,重建壓力更大。幸好一群來自台南的師傅們,志願來到災區修繕。他們平日是水電、木工、油漆的專業職人,成立「做工行善團」10 多年,為超過 300 個家庭重建生活,在風雨後,給人們一個重新安身的依靠。

作工行善團團長方澄科帶領志工,修繕弱勢家庭家園。(攝影/楊語芸)

第 300 與 301 個家:七股的修繕故事

7 月的一個週間,七股區城內里金家熱鬧得像一場臨時工地,有人爬上鋁梯拉電線,有人拿著鐵鎚敲打隔間,也有人在屋頂上忙著修整瓦片。這是台南市「做工行善團」的志工,在團長方澄科的帶領下,分工有序、默契十足。

丹娜絲颱風讓金家屋舍嚴重受損,對這個家庭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打擊,但志工們一句「我們來幫忙」就成了最實在的安慰。這天完成修繕後,金家成了行善團第 300 間修復的房子。

第 301 間也在七股區。後港里的許家屋子原本就搖搖欲墜,颱風過後更顯破敗。單親父親帶著幾個孩子,屋內雜物堆疊,連一個完整的廚房都沒有。行善團先強化小屋的結構,再把屋子清理乾淨、粉刷一新,安裝全新的廚具和熱水器。

考慮到孩子們已經長大,志工還貼心地幫忙設計房間,讓他們能有自己的空間。上下舖一搬進來,才發現房門打不開,於是志工們乾脆重新改動方向。麻煩雖多,但卻是為了讓這個家庭生活得更好。

作工行善團志工準備為災民安裝全新廚具。(攝影/楊語芸)

勞工局:作工行善團持續守護受災家庭

台南市政府勞工局勞安福利科科長吳素珍表示,丹娜絲颱風過後,行善團第一時間就投入救援,即使有志工自己的家也受災,仍急著趕往災區,先幫別人度過難關。

當社會局或民政局提供「邊緣戶」名單(雖未符合低收入戶資格,但生活仍困難)後,勞工局會交由各組組長前往會勘,規劃工期與所需人力,再由志工認領。截至目前,共有 42 戶受災家庭符合條件,已完成修繕及進行中的屋宇共 38 戶,行善團負責的重建工作正接近尾聲。

從木工工會出發,凝聚成龐大志工團

行善團團長方澄科說:「手心向下、積善為先。」這句話是他帶領行善團的宗旨。2013 年,正值台南市木工職業工會 30 週年慶,他當時擔任理事長,心想:大家都有專業證照與技術,如果能把這些能力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就能回饋社會。於是,他號召工會成員成立志工團隊,替弱勢家庭修繕房屋。

這樣的善舉很快引來迴響。油漆、泥水和電氣職業工會紛紛跟進,成立自己的服務隊;鋁門窗、鐵工等夥伴也陸續加入,大家彼此支援、分工合作,逐漸壯大,終於形成今日的「做工行善團」。

目前行善團已有 500 多名志工。木工組有四個小隊,每隊約 25 人,「任務」公布後由小隊輪流認領。若第一小隊登記人數不足,就開放給下一小隊補足。志工們沒有非做不可的壓力,志願服務的工程也不會被耽誤。這樣的制度十年如一日,讓行善團養成了絕佳的默契與效率。

作工行善團水電組志工協力整裝,在災區進行電路修繕。(攝影/楊語芸)
作工行善團木工組幹部們暫放事業,全力協助災民重建家園。(攝影/楊語芸)

「行動五金行」:隨叫隨到的百寶車

水電工程組組長郭明元笑著說:「孩子都長大有工作了,我們的收入也夠了。老婆知道我喜歡參與行善團,還會跟著我一起來服務。」他強調,不論幫誰修繕,「都是客人」,不會因為對象是低收入戶或邊緣戶就隨便做。只要有排定義築工作,他寧可暫時放下原本的案子,也要先趕來。

最特別的是,他開著一輛由小貨車改裝的「行動五金行」到現場,宛如一台跑遍巷弄的哆啦A夢百寶車。

拉開側門,映入眼簾的是層層疊疊的抽屜與盒子,裡頭整齊收納著各式零件、工具與材料。因為志工們都是利用空檔趕來幫忙,時間有限,若臨時缺了什麼零件就會耽誤工程。為了避免這種狀況,他乾脆把小貨車改裝成隨身倉庫,走到哪裡都能即時支援。這份細心與堅持,正是行善團效率與默契的最佳寫照。

作工行善團五金行動車內裝工具與材料,隨時支援災後修繕現場。(攝影/楊語芸)

油漆工會:用色彩帶來希望

油漆工會理事長吳福鍾則表示,本來工會就有服務社會的構想,但不知道該怎麼落實。剛好得知有行善團會統籌,油漆工會就跟著「搭便車」。雖然話說得謙遜,但他坦言,每次看見案主那種不知道如何表達謝意的眼神——總讓他很動容。

吳福鍾也解釋,油漆幾乎是修繕的最後一道工序,油漆組幾乎會出現在每一個案場。「前面的人辛苦把結構、線路都弄好,最後我們刷上顏色,家才算完整。」看著原本斑駁、滲水的牆壁重新煥然一新,這份成就感讓他和工會成員願意一次次放下工作,再投入義築現場。

吳福鍾說,十幾年下來經歷過非常多案子,每一個故事都有特別之處,也在他們的人生裡留下痕跡。「有人說施比受更有福,但這句話對我們不是口號,而是每天都能實際感受到的事。」

從職災慰問到全民守護:行善團的背後推手

志工們願意出工出力,但修繕房屋終究需要材料費,經費總不能讓他們自己掏腰包。這就不得不提到「做工行善團」背後的重要推手──台南市政府勞工局局長王鑫基。

王鑫基回憶,2013 年有一位勞工在搭建鐵皮屋時意外跌落,大腿骨折。勞工局前往發放職災慰問金時,卻發現他住的房子破敗不堪。這個震撼的畫面,促使勞工局發起「弱勢職災勞工房屋修繕計畫」,並委託當時木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方澄科協助。

隔年 6 月,又有一起令人鼻酸的案例。一名職災勞工不幸過世,遺下胡姓阿嬤獨自撫養三個孫子。那棟小屋遇雨必漏、牆面龜裂、用水只能靠水桶汲取井水,甚至連如廁都得跑去附近的廟宇——幾乎不像是現代人的生活。由於修繕費用龐大,勞工局與工會只好到處奔走募款,才能進行修繕,讓胡家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住所。

台南市勞工局長王鑫基突破行政限制,親自協助行善團推動災後修繕工作。(攝影/楊語芸)

艱苦人無法等,能修就先修

王鑫基坦言,公部門的預算編列、核銷都有繁瑣規定,若不設法突破,這樣的義行很快就會卡關。於是他決定以募款為主,由工會出面統籌分配善款,確保免費的修繕工作能持續下去。

郭明元回憶,王鑫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艱苦人無法等,能修就先修,錢我來想辦法,不然我就去賣血!」這話雖然半開玩笑,卻深深打動志工。因為這份急切與真心,許多人願意毫不計較,一同付出。

更難得的是,無論修繕的案場多遠多偏,王鑫基幾乎都會親自到場,甚至捲起袖子幫忙。郭明元笑說:「老實說,我就是因為他實在太認真,才會一直跟著做下去。」這份心情,其實也說出了許多志工的共同想法。

由下而上的力量,紮根在土地上的行善

行善團需要經費的消息傳到時任市長賴清德耳中,他也出手相助,協助募得 350 萬元,讓志工們備受鼓舞。從那時起,修繕服務不再只侷限於職災勞工,而是擴展到所有「艱苦人」;只要有人需要,他們就會到場;而各方的善款也源源不絕。

多年來,行善團也曾受邀到雲、嘉、高、屏去義築,不少地區性的工會都在地方首長的邀請下前來觀摩,但始終沒能像台南這樣長久而穩定地運作。王鑫基認為,關鍵在於台南是「由下而上」──是工會師傅們自己想要做事,政府只是用行政資源幫忙促成;若是反過來,由上而下推動,往往就難以持續。

或許正因如此,做工行善團的力量樸實卻長遠,像一釘一木般牢牢地紮根在土地上,默默守護著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