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機造成蝙蝠大量死亡,比歐美高出十倍,專家:應導入「智慧降載」保護蝙蝠

蝙蝠會捕食害蟲、授粉與傳播種子,是維繫生態與糧食安全要角,但因蝙蝠的飛行高度與「風機掃區」重疊,導致全球蝙蝠死亡量驚人,其中台灣更加嚴重,比歐美案例高出十倍以上。

德國萊布尼茲野生動物研究所演化生態學部主任 Dr. Christian C. Voigt 來台演講時表示,歐美風機多採用「智慧化降載」降低傷亡;台灣蝙蝠生態學家何英毅則指出,台灣缺乏制度要求與技術應用,需大幅修正。

風機對蝙蝠、鳥類都會造成傷亡,保護牠們需要更積極的作為。(上下游資料照)

風機造成蝙蝠大量死亡,積極保護可降八成死亡率

Dr. Christian C. Voigt 長期研究風力發電與光害對蝙蝠遷徙與棲地的影響,他說明,全球風機造成驚人蝙蝠死亡量,光在德國,每年多達 20 萬隻蝙蝠死亡;美、加總計破百萬隻;台灣所在的亞洲環太平洋地區,則缺乏數據,需要當地學者關注。

Voigt 說明,歐盟明文規範蝙蝠是需要積極保護的動物,蝙蝠的飛行高度,常跟風機運轉時的「風機掃區」重疊,且蝙蝠季節性遷徙亦增加被風機傷害機會。但只要業者在風機上裝設超音波感測器,落實「減緩措施」,如蝙蝠活躍時段暫停風機運轉、或啟動風速門檻拉高,蝙蝠致死率可降低八成,而發電量損失率則只會 1% 至 2%。

Dr. Christian C. Voigt 認為,風機業者若積極落實蝙蝠減傷,電量損失不多,卻能對保育盡心。(攝影/孫維揚)

防止在森林農場旁、海岸線上建風場

除了運轉,Voigt 發現風機選址也會影響蝙蝠死亡率,像農場、畜牧場附近,昆蟲經常較多,會吸引蝙蝠聚集、覓食,若風機選址在森林旁邊,每一支風機開發將導致平均 0.9 公頃森林永久喪失。森林的蝙蝠將失去棲地,逃去森林邊緣或開闊地區的蝙蝠,死亡率也會提高。他認為,應減少在森林附近建置風機,若無法避免,則一定要落實棲地補償。

Voigt 也研究離岸風機與蝙蝠生存關係。他舉例,北海、波羅的海海域有 7 種蝙蝠於春、秋季遷徙,在風速 7 m/s 、氣溫適中、北海東邊活躍性高。他建議離岸風電建設時,也需要監測蝙蝠活動、落實減緩措施,尤其蝙蝠若水平遷徙,較在海岸線附近行動,「要防止海岸線上建置風場」。

蝙蝠特別容易遭風機擊中

蝙蝠生態學家何英毅指出,全球研究皆顯示蝙蝠受風機撞擊的數量遠高於鳥類,相較於鳥類多以定點棲息或短暫飛行為主,多數食蟲性蝙蝠習慣長時間在空中邊飛邊覓食,進一步增加與風機葉片接觸的機會。

雖然蝙蝠具備回聲定位能力,但其有效偵測距離通常僅數公尺,長距飛行時仍需仰賴視覺輔助,因此容易將高聳的風機誤認為地標甚至大樹,因而靠近。再加上風機的燈光、月光下的光影閃爍,也可能對部分蝙蝠產生吸引效果,進一步增加撞擊風險。

尤其在低緯度的台灣,蝙蝠物種多樣性高,夏夜時間長,整體活動程度可能高於溫帶的歐美地區,風機對蝙蝠構成的威脅可能更為嚴重。

蝙蝠生態學家何英毅觀察,台灣蝙蝠因風機而死的數量,在國際間「名列前茅」。(攝影/孫維揚)

台灣風機誤殺蝙蝠數,「全球罕見高」

何英毅於 2018 至 2023 年間,在新北石門至雲林四湖一帶進行系統性的蝙蝠屍體搜尋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每架陸域風機每年平均可能擊落上百隻蝙蝠,保守估計也遠高於歐美目前每架風機每年約 10 至 20 隻的水準。

他指出,台灣多數風機設於西部沿海、鄰近防風林,與歐洲相關指引建議的「風機葉片尖端 200 公尺內應避免有樹林」有不小落差,這可能造成蝙蝠更容易出現在風機附近,進一步提高撞擊風險。

他也表示說明,研究中發現被擊落的蝙蝠,主要是偏好在開闊環境或林緣活動的種類,例如東亞家蝠、堀川氏棕蝠與絨山蝠。

台灣風機誤殺蝙蝠比例高出全球。(攝影/何英毅)

風機扇葉運轉末端時速高達300公里,等於撞上高鐵

台灣蝙蝠學會專案研究員周政翰表示,台灣曾是全球陸域風電密度第二高的國家,他在調查風機對蝙蝠影響的過程中,多次在基柱下發現蝙蝠的屍體,包括東亞家蝠、金黃鼠耳蝠(特有亞種)、高頭蝠、絨山蝠,以及堀川氏棕蝠(特有亞種),甚至曾經在彰濱工業區目擊東亞家蝠被風機削到後像落葉那樣墜地。

「以風機扇葉劃出的圓周和運轉速度去計算,末端點時速跟高鐵接近,差不多 300 多公里。」顯示習慣在風機葉片高度範圍內活動及覓食的蝙蝠,確實面臨風險。

周政翰提到,他和同儕們發表在《Mammal Study》上的論文是東亞地區首次關於風力發電設施造成蝙蝠死亡的報告,風機附近往往是光害較少的地方,恰是蝙蝠偏好的環境。

他隨機調查數據很可能低估了實際的死亡數量,因為蝙蝠屍體掉落後,會迅速被鳥、貓、狗或螞蟻等動物移除,即便後續有更系統性的調查,只要晚了一天,屍體就可能消失無蹤,使得真實衝擊難以估算。

某些蝙蝠體型小,只有一個鏡頭蓋的尺寸,極易遭風機誤殺。(攝影/周政翰)

國外以精準降載保護蝙蝠,台灣措施仍空洞

何英毅指出,「降載」是目前最有效的保護方法,核心作法是提高風機的啟動風速門檻。例如蝙蝠多在風速每秒 6 至 7 公尺以下活動,若規定風機要等到風速超過每秒 5 或 6.5 公尺才開始運轉,就能大幅減少蝙蝠撞擊。北美研究顯示,啟動風速每提高 1 公尺/秒,蝙蝠死亡數便可下降約三成,而低風速本來就不是發電效率高的時段,因此對業者收益影響有限。

此外,歐美更進一步發展「智慧化降載」。透過在風機上安裝超音波偵測器與控制系統連線,只要現場偵測到蝙蝠活動量達到一定門檻,風機便自動進入提高啟動風速的降載模式;當沒有蝙蝠活動時則恢復正常運轉。這種作法能兼顧保護效果與發電量,進而提升風電業者採用的意願。

反觀台灣,環評制度雖然要求業者提出保護措施,但多數開發案並未落實「降載」,反而提出缺乏科學依據的替代方案,例如使用效果尚不明確的「超音波驅趕器」或模糊條件的降載機制。何英毅直言,與國外逐漸精準化的作法相比,台灣不僅缺乏技術應用,也缺乏制度要求,導致研究成果的結論或保護措施 未被實際採納或應用在風機設置、運轉的現場。

何英毅認為,歐洲地區由於所有蝙蝠物種皆受到法律明文保護,風電開發商須負起避免危害蝙蝠生存的責任,台灣在追求能源轉型的同時,如何妥善納入野生動物保育考量,是不可忽視的課題。

某些蝙蝠體型小,易遭風機誤殺。(攝影/周政翰)

風機高度威脅蝙蝠,需發展完善監督機制

周政翰強調,將風機「降載」1%,對發電收益影響不大,卻能大幅影響對蝙蝠的傷害。他也建議應該導入「智慧降轉」機制,像是透過聲音或影像偵測,在蝙蝠活動高峰期,或是冬季異常溫暖、蝙蝠可能出沒的日子,就主動降低風機轉速。

不過他也遺憾地表示,許多風電開發商在環評時得承諾,但卻缺乏具體的執行細則與成效評估,期盼透過更完善的科學數據與更嚴謹的監督機制,台灣能在能源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找到一條永續共存的道路。

Voigt:積極監督業者,提升大眾重視蝙蝠

台灣環境與德國不同,也沒有明文規定政府要積極保護蝙蝠,但 Voigt 認為,台灣大眾仍應要求風電建置、運轉時,避免傷害蝙蝠。若業者以「商業可行性低」等理由塘塞,Voigt 指出,台灣可先確認業者資訊,若來自歐洲,建置風電必受歐盟法規約束,台灣有權要求業者補齊減緩措施。

但如果是台灣業者,就必須靠大眾、相關 NGO 積極遊說、監督。他坦言,歐洲早期未重視蝙蝠保育時,他亦是透過個人持續跟業者、政府溝通,減少風機對蝙蝠的傷害,其中不乏有業者因此照辦,「有時他們瞭解,就會願意配合」。

不過個人倡議,確實難以撼動風電業者,Voigt 表示,台灣可以從多元角度說服,例如強調金融組織現在會把企業永續作為借貸考量,風電業者多注重蝙蝠保育,較能成功獲得資金。也需與共同關注生態議題的國內外 NGO 合作,擴大倡議聲量,亦能加強訴求蝙蝠保育力道。

Voigt 並建議,台灣可多分享蝙蝠對人類生活的益處。根據統計,蝙蝠每年透過覓食就替美國農業省下 230 億美元的農業損失。當台灣人皆有「蝙蝠重要性不亞於風機」,產生保護蝙蝠的意識,更會積極監督風機,防止傷害蝙蝠。

延伸閱讀:

台灣蝙蝠陣容華麗:金黃、摺翅、Y 型鼻,農藥、風機、棲地破壞三大致命傷

【蝙蝠解密】蝙蝠為什麼要倒掛?真的會吸血嗎?回聲定位有什麼厲害?吃害蟲大胃王?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失控的陸域風機,遍地烽火,法規任廠商獵地,經濟部、環境部不同調,凸顯綠能政策混亂

【重磅調查】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