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蹄鼻蝠(攝影/周政翰)

台灣蝙蝠陣容華麗:金黃、摺翅、Y 型鼻,農藥、風機、棲地破壞三大致命傷 

台灣有 38 種蝙蝠,其中特有種有11種  特有亞種 6 種,特有種比例近 45%。台灣 80 多種陸域哺乳類中,蝙蝠種類數最多,以單位面積來看,可稱得上是全球之冠,光是看數字就讓人興奮。

大家或許認為蝙蝠都住在深山洞穴,殊不知都市裡的公園、鄉村稻田都有牠們的身影。許多人有「恐蝠症」,覺得蝙蝠長相不討喜又帶有各種病毒,事實上牠們幫忙捕食蚊子、蟑螂及許多農業害蟲,由牠們授粉的作物,產值更是驚人。只是這些好幫手面臨生存危機,專家甚至直言「人類是蝙蝠最大的天敵」。華人一向認為蝙蝠代表「福氣」,我們卻在做把福氣趕走的事?趕快來認識台灣蝙蝠,一起集「蝠」吧!

地質與地理特性  造就台灣蝙蝠在地性與多樣性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台灣 38 種蝙蝠分屬狐蝠科、葉鼻蝠科、蹄鼻蝠科、摺翅蝠科、游離尾蝠科及蝙蝠科等六科,其中以蝙蝠科數量最多,共有 29 種。

台灣蝙蝠學會秘書長林清隆闡述,台灣會有這麼多特有種蝙蝠可能是因為冰河時期與大陸地殼分開,蝙蝠的活動力不高,無法飛越海洋與其他蝙蝠交流,族群又在島內演化出特色,幾萬年下來就變成台灣特有種。素有台灣蝙蝠俠暱稱的張恒嘉是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他補充提到,台灣島從海拔 0 至 3000 公尺有多元棲地,可孕育出不同蝙蝠,這是我們蕞爾小島可以有 38 種蝙蝠的主因,「反觀美國那麼大,也僅約 40 種蝙蝠而已」,生物多樣性是台灣值得驕傲的特色。

台灣狐蝠數量銳減 復育之路漫長

台灣有三種狐蝠科蝙蝠,林清隆表示,狐蝠科都是果蝠,牠們飛行時不用超音波,而是用眼睛看、用鼻子聞。進入洞穴飛行則需要靠回聲定位。與多數蝙蝠用聲帶振動發音的方式不同,棕果蝠用快速彈舌來發聲。

林清隆戲稱台灣保育類動物有四大陸域神獸:台灣黑熊、石虎、水瀨和台灣狐蝠,三、四十年前光是綠島就有兩千多隻台灣狐蝠,現在全台灣估算不到 250 隻,已經瀕臨滅絕,可能是四大神獸中數量最少的一種。

「當初林務局把綠島的闊葉林改成木麻黃來當防風林」,但台灣狐蝠不吃木麻黃;再加上當時有人大量捕捉台灣狐蝠來販售,「據稱一年可以抓上百隻至數百隻」,林清隆指出,這兩個因素讓綠島的台灣狐蝠只剩下兩位數。還好目前在花蓮及龜山島的復育還算成功,數量漸趨穩定,不過一個野生物種要永續,至少需要 5,000 隻,「台灣狐蝠復育還有漫漫長路」。

台灣狐蝠(攝影/鄭錫奇)

像米老鼠的蝙蝠能保護森林,但容易被團滅 

台灣無尾葉鼻蝠是另一種保育類蝙蝠,與台灣葉鼻蝠同為台灣特有亞種,特色是鼻翼處退化成葉狀。「台灣葉鼻蝠的耳朵是圓形的,很像米老鼠」。林清隆提到,導致松樹凋萎的松材線蟲多以松斑天牛為宿主,葉鼻蝠喜歡捕食松斑天牛,等於間接保護了我們的森林。

台灣無尾葉鼻蝠已被列入 IUCN 紅皮書。林清隆表示,山洞探險活動對牠們干擾很大,牠們或是會放棄該棲地,或是在冬眠時被吵醒而餓死、凍死,是一種「很容易被『團滅』的蝙蝠」。

張恒嘉補充,台灣無尾葉鼻蝠極易受到驚嚇,「牠們膽子非常小,不經意的人為操作都可能讓牠們承受很大的生理壓迫而致死。」

台灣無尾葉鼻蝠(攝影/張恒嘉)

摺翅的、Y 型鼻的、長耳的,台灣蝙蝠好有趣

蹄鼻蝠科有台灣大蹄鼻蝠及台灣小蹄鼻蝠兩種,前者是獨行俠,「經常掛在廢棄的山屋或洞穴中」,張恒嘉以「肉粽、倒吊的蝙蝠俠」來形容它倒掛的身影。後者總是幾百隻倒掛在一起,也不排斥與其他種蝙蝠混群同居。

同樣常出現在洞穴中的還有摺翅蝠科的東亞摺翅蝠,特徵是第三指的第二指節長度約為第一指節的三倍長,目前已知全球最大的東亞摺翅蝠族群就住在東北角瑞芳的蝙蝠洞內,據稱有廿、三十萬隻,「但正確數量沒有人統計過」,張恒嘉直言台灣對蝙蝠的基礎研究不足。另外,游離尾蝠科的東亞游離尾蝠是台灣音頻最低的蝙蝠,人耳就能夠聽見,常飛翔在開闊的平流層捕捉昆蟲。

蝙蝠科的 29 種蝙蝠中,管鼻蝠屬的姬管鼻蝠、台灣管鼻蝠、金芒管鼻蝠等多住在密林中,靠著高頻超音波穿梭自如,特徵是鼻翼呈 Y 字型往兩側外翻。另外,今年是兔年,一起來認識兔耳蝠!又名台灣長耳蝠的兔耳蝠是台灣特有種,居住在海拔1500 公尺以上的山區,耳朵跟身軀等長是牠們的特色。

台灣長耳蝠(攝影/周政翰)

金黃鼠耳蝠:台灣最漂亮的食蟲性蝙蝠

鼠耳蝠可說是「長了翅膀的老鼠臉」,最有名的就是金黃鼠耳蝠。為了保育金黃鼠耳蝠,張恒嘉還在雲林成立黃金蝙蝠生態館,應該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蝙蝠類館舍。在他眼中,金黃鼠耳蝠是最漂亮的食蟲蝠,通身金黃亮麗。牠們在平地時多棲於欖仁樹、龍眼樹、玉蘭樹上,只要居民砍樹或修剪樹木,就會讓牠們無枝可棲。

金黃鼠耳蝠 2、3 月後陸續從高山移至平地, 4 月媽祖生辰時會成群結隊出現,被農民認為是來幫媽祖祝壽,因此又稱為「媽祖蝠」。金黃鼠耳雌蝠約在 5 月後肚腹隆起,6 月左右寶寶誕生。神奇的是,牠們具有神奇的延遲生殖能力,在天候轉涼時交配,蟄伏渡冬後,隔天氣溫回暖再繼續發育。張恒嘉指出,5、6 月剛好是蚊蟲最多的時候,蝠寶寶這時出生,不怕沒蟲吃。秋天來臨前,金黃鼠耳蝠必須大量進食,把自己養得胖胖的,再飛往海拔 2000 公尺左右的高山冬眠,待開春後再回到平地。

可惜「媠人無媠命」,美麗的金黃鼠耳蝠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2020 年 7 月15日被 IUCN 列為「接近受脅 Near Threatened (NT)」等級,台灣保育單位也將牠們寫進紅皮書名錄中,不過張恒嘉指稱「寫入紅皮書又如何?」遇到開發案,政府還不是無視牠們的存在。

金黃鼠耳蝠(攝影/周政翰)

人是蝙蝠最大的天敵?

金黃鼠耳蝠與諸多蝙蝠一樣命運多舛,外來種八哥、流浪貓、猛禽、蛇,都是牠們的天敵,不過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創辦人徐昭龍語帶遺憾指出:「蝙蝠最大的天敵恐怕是人類。」

各種開發破壞蝙蝠的棲地,農藥與光害對牠們尤為致命。張恒嘉曾在台灣蝙蝠身上發現過七、八種農藥。林清隆補充,以前農民用巴拉松、巴拉刈等毒性極強的農藥,昆蟲當下斃命。但現在多採用一定時間內達到滅蟲率九成的緩效性農藥,害蟲中毒後不會立刻死亡,但動作緩慢更容易被捕食,毒藥就間接累積在蝙蝠身上。

張恒嘉也提到,許多蝙蝠喜歡去沒有光害的農田或草地覓食,但現在到處都是 LED 燈徹夜不熄,不只讓牠們覓食場域變少,也讓牠們曝露在被捕食的風險中。

受到重金屬傷害的蝙蝠飛行軌跡紊亂。(圖片來源/張恒嘉)

慘死風機下  蝙蝠屬第一

近年在沿海地區豎立的風機也嚴重威脅蝙蝠的生存,林清隆指出,許多人認為風機打掉許多候鳥,其實根據全球的統計,蝙蝠才是風機最大的受害者,每年有好幾百萬隻蝙蝠慘死風機下。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何英毅近三年已在台灣西海岸的風電場中撿到四、五百隻蝙蝠屍體,包括霜毛蝠、金黃鼠耳蝠等列在「紅皮書」中的蝙蝠,「估計都是因為風機撞擊而慘死」。不過張恒嘉補充,「蝙蝠撿到的屍體與真正死掉的,數量差距很大」,因為蝙蝠體型小,幾天內屍體就腐爛了,不像鳥類那麼容易撿到全屍。

只是蝙蝠既然有厲害的回聲定位,為什麼不能避開風機?特生中心研究員鄭錫奇指出幾種假說,包括蝙蝠誤將風機主桿視為可以棲息的樹幹;夜行性昆蟲可能被白色葉片誘集、又因為扇葉旋轉時的氣旋而無法離去,蝙蝠捕食時會太靠近風機等等。何英毅也補充,「現有風場在選址階段多未針對蝙蝠活動狀況進行足夠的評估,當風機設置在蝙蝠活動較頻繁的區域時,發生撞擊意外的機率也不可避免會提高」。

何英毅坦言,台灣蝙蝠研究起步慢,這幾年才發現風機跟生態的衝突,現在應該設法降低風電對蝙蝠和鳥類的影響。例如,蝙蝠會在風速較低時才出來活動,但風電剛好相反,風速高時發電的效率較好,國外的研究顯示,拉高風電運轉的起始風速後,確實有效降低蝙蝠的死亡率。「犧牲的是低風速可生產的電力,但那時的發電效率本來也就不高,發電商的損失比較低」。

另外,有些國家在風機上裝置高頻喇叭播音,干擾蝙蝠的回音定位,引導牠們避開風機。不過何英毅直言,「台灣沒有要求、廠商沒有動力,蝙蝠冬天不太活動,夏天活動量大,但台灣的夏天剛好是用電高峰,風電商恐怕不願犧牲收益」。

張恒嘉補充,剛入夜與接近清晨是蝙蝠活動的高峰,若政府願意規定開發案場在蝙蝠出沒的高峰期或發電效能較差時不得啟動風機運轉,即可減少大量的蝙蝠傷亡。

苗栗後龍風機下撿到的東亞家蝠屍體。(攝影/何英毅)

延伸閱讀:

【蝙蝠解密】蝙蝠為什麼要倒掛?真的會吸血嗎?回聲定位有什麼厲害?吃害蟲大胃王?

蝙蝠大量消失! 農藥益達胺導致迷航,糞便含超量農藥重金屬

全球一、二例都在台灣,雲林東亞家蝠又驗出新型麗莎病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