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13》需要安置的災民,遠超過政府規劃,部落:應改造廢校成中繼安置基地(Day 21)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至今 21天,光復鄉居民安置仍懸而未決。目前政府提出的中繼安置構想,僅嚴重受損的「佛祖街 89 戶」,但仍有多數房屋外表完好卻不具生活功能,同樣亟需安置。部落青年提出「離災不離鄉」方案,呼籲安置必需重視部落完整性,學者指出,若災民被迫分散,將可能重創部落未來與社群凝聚力。

光復鄉災區泥沙淤積與毀損建築交織,重建工作迫在眉睫。(攝影/陳徹)

阿陶莫:中繼安置勿只顧「佛祖街」

雖然政府焦點多集中於花蓮光復災情最嚴重的佛祖街,但阿陶莫部落青年會會長孫志文指出,目前阿陶莫部落仍有約 10 多戶、20 多位族人分散在大進國小與虎爺溫泉等收容中心,至今無法回家。

這些族人多來自部落的「下部落」區域,房屋多為一層樓建築,洪水來襲時整棟被淹沒,連屋頂都不剩。雖然災區已陸續清理,但許多房屋仍缺乏門窗等基本設施,無法居住。孫志文表示,部落已清楚反映中繼安置的需求。然而,協調所宣佈的安置計畫仍不包含阿陶莫部落,他感到相當不解。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族人被分散至遠距離的避難所,生活極為不便。族人白天需返回災區清理家園,夜晚再趕回收容中心休息,通勤耗時且勞累。特別是年長者,不願離家太遠,擔心若發生狀況無法即時返家。

阿陶莫部落部分災屋受損嚴重,短期內無法復原。(攝影/Huang Ali)

東富國小廢校區,可改建為中繼與緊急安置基地

為了讓族人能「離災不離鄉」,阿陶莫部落已向中央提出具體建議:將鄰近、地勢安全但已廢校的太巴塱國小東富校區,改建為兼具中繼安置與緊急避難功能的空間,這裡距離部落僅三到五分鐘車程,也可維持部落的集體性與互助網絡。

他估算,若將阿陶莫與加里洞(同屬東富村)兩地戶數合併計算,需中繼安置的規模約 60 至 65 戶。為此,東富國小的舊教室可改造為通鋪型住宿空間,或採上下舖設計,以容納更多族人。政府應協助完善水電、廁所、浴室等基本設施,並設置中央廚房與會議空間,確保族人在過渡期間能維持基本生活功能。

孫志文強調,東富國小改建計畫不僅關乎現階段的安置,更是面對未來災害風險時的防線,「這不只是為了現在的災民,而是讓族人在未來任何時刻都有一個安全的家。」

中繼安置也應考量安全與心理重建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黃舒楣嚴正指出,政府以「房子完好的人不需要中繼安置」作為判斷,忽略了地區未來風險、人身安全與心理重建的需求。

她強調,不能僅依這次是否受災來推斷風險,上游堰塞湖仍存在潛在威脅,加上台灣氣候多變,即便房屋目前完好,颱風季節仍可能帶來洪水,族人無法在持續擔憂中安心生活。中繼安置的核心目的,是提供一段安全時間與空間,讓族人從容討論長期減災方案與必要的代價。

此外,中繼安置也有助於心理創傷撫平及維護部落集體性。黃舒楣指出,許多長輩即使家園已經清理完畢,仍因害怕洪水而不敢回家睡覺。若中繼採零星分散方式,將削弱阿美族強調共議的部落特性,可能加深創傷。因此,中繼安置不只是臨時住所,更是一個可提供尊嚴、集體支持與心理安定的環境。

日本東北大地震海嘯之後,在石卷市暫用棒球場所規劃的中繼安置住宅。(照片提供/黃舒楣)

原青:政府只見「災民」,不見「部落」集體主體

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 Savungaz Balincinan 指出,Fata’an 部落受災戶規模約 1,000 至 2,000 戶,但受損程度不一,確切需要安置的數字始終無法統計。中央與花蓮縣府在造冊登記的權責不明確,甚至要求部落自行造冊,使族人陷入困擾。

更嚴重的是,政府將原民會(中央)或原民處(地方)視為主要對口,但中繼安置涉及空間、土地與經費等跨部門議題,並非單一原民單位能夠處理。例如,族人曾提出以「大農大富」為中繼地點,但政府是否實際評估可行性,族人至今仍不清楚。

Savungaz 批評,政府在安置上犯下重大錯誤——沒有把部落當成整體,而是以「個別災民」為單位處理。這種個別安頓方式,導致部落被拆散、力量瓦解,最終可能面臨解體。

馬太鞍部落年齡階級組織與部落居民共同開會,瞭解與討論目前部落狀況。(照片提供/吳明季)

「人的狀態的重建」比談遷村更迫切

Savungaz 指出,災後重建不應只聚焦於物質重建,首要任務是「人的狀態的重建」。目前災區環境依然極度不安全,即使房屋未全毀,只要壩體仍未穩固或出現鬆動,該區域在未來兩年內都屬於紅色警戒區,族人無法在隨時可能發生下一場災難的環境裡安心思考未來。

她也指出,政府與外界在談重建時往往忽略最基本的關懷:「沒有人先問我們安不安全、害不害怕?也沒有人問族人吃飽睡好了沒?」在混亂與恐懼中的狀態下,族人自然難以被逼迫立即回答「想要什麼」或「要不要遷村」的問題。

面對外界「不安全就遷村」的簡化說法,Savungaz 認為,族人主張的「離災不離鄉」並非固守危險之地,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能在哪裡找到一個能安身立命的安全處所。遷村不只是地點的改變,更牽涉土地、房舍、生活、工作、耕作與文化空間的重新安排,「那代表我們的財產和資產都得全部重新洗牌,」是影響深遠的決定,不可倉促拍板。

小林村經驗談:中繼屋是災後重建的關鍵錨點

大滿舞團團長王明亮是莫拉克風災中小林村的倖存者,親歷中繼屋與永久屋安置。他指出,面對重大災難後的安置,僅針對房屋受損戶提供協助是不夠的,政府必須同時考慮房屋位於危險區域的居民,以及因創傷症候群(PTSD)而不敢回原址居住的災民。

小林村的經驗證明,從災後到永久居所落成之間,「中繼屋」階段是穩定人心、凝聚部落主體意識的必要環節。災後初期,居民多數情緒高漲且不穩定,因為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中繼屋的首要功能就是讓居民暫時安定下來;若沒有這樣的居住空間,災民往往會被分散到外地親友家中,部落人口流散,難以形成共同討論與決策的基礎。

他回憶,中繼屋區內會特別設置一間大型會議室,成為與外界對話和內部協商的定點,不僅是官民溝通的場所,更是災民達成共識、確立主體意識並爭取權益的關鍵場域。由於居民集中,部落得以幾乎每週召開會議,討論政府的安置政策與未來方向,凝聚成共同立場。

「吵來的」永久屋:從臨時組合屋到部落新家園

王明亮表示,長治久安的永久屋是「吵來的」,靠著多次上街頭、前往立法院抗爭,才換得如今的成果。小林村的中繼屋最終設於高雄市杉林區,這地點後來也成為永久屋的興建基地。在此之前,他們曾經住在廟宇,也有人住在營區,他也提到,「現在軍人沒那麼多,軍營確實是中繼地點不錯的選項。」

王明亮指出,災民最擔心的不只是房屋是否修復,而是那個「地方」是否安全。經歷過走山的長輩,常因創傷症候群而不敢再住回原址。他以自身為例,當初特地選擇遠離舊村落的永久屋地點,就是為了不再看到會勾起噩夢的山景。「造成這種不敢居住的創傷,正是政府的責任,」他嚴肅地說。

他呼籲政府應「將心比心」,真正傾聽部落的聲音,而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決定居民命運。同時,永久屋的設計與興建過程中,無論是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如慈濟、世界展望會),都應妥善聽取在地人的意見,讓房屋呈現居民期望的樣貌與部落感。

他也勉勵災民,「要勇敢一點,不要害怕,沒有任何事情會比那場風災更可怕」,唯有勇敢站出來,才能為家園與未來爭取應得的權益。

莫拉克災民前往立法院抗議(照片出處/莫拉克新聞網)

延伸閱讀

投書》馬太鞍下一步:為何原住民族人需要集體中繼安置?且要原漢分開處理

馬太鞍 1013》花蓮縣府規劃「以地易地」重建,學者:需先調查安置討論共識 (Day 21)

馬太鞍 1013》需要安置的災民,遠超過政府規劃,部落:應改造廢校成中繼安置基地(Day 21)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