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21》縣府無重建藍圖,中繼安置不明,資訊混亂,災民失望不安(Day 29)

光復鄉災情即將滿月,但花蓮縣府並未提出重建規劃,甚至超過 10 天不曾召開記者會,關閉與災民說明的管道,許多災民無法取得資訊,十分不安。今日馬太鞍溪再度形成新的堰塞湖,顯見安全風險並未解除,災民面對中繼安置計畫不明,大規模失業、支援不足等困境,對縣府消極態度深感失望。

馬可認文建站被洪災摧毀,照福員林秀鳳隨即要求縣府提供桌椅等資源,至今沒有結果。(攝影/楊語芸)

馬太鞍溪今早形成新堰塞湖,光復仍缺中繼安置計畫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今 (21)早 8 點 30 分,直升機空勘時發現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口下方 800 公尺處右岸邊坡滑動,阻塞馬太鞍溪形成水潭。初步估計壩高約 40 公尺,目前蓄水量約 10 萬噸。他並提及,24 小時後可能蓄滿,滿水量需再驗算,但約為 60 萬噸。

黃群策提到,假設蓄滿後 30 分鐘內潰決,洪峰流量約 670 cms,下游水位可能抬升 70 公分,估計恐影響大馬堤防後方低窪處,馬太鞍溪便橋會到達警戒線。不過至記者截稿時,馬太鞍溪便橋已封閉。

紅圈處為新形成的堰塞湖(照片提供/林保署)

光復風險仍在,但缺中繼安置計畫

黃群策表示,本次滑動的邊坡,「並非李鴻源教授提到的『不穩定』的左邊坡」,而是溪底 V 型谷的坡地自行崩塌,掉落在「河川的行水路上」。不過光復今早無風無雨,為什麼會忽然崩坍?黃群策直言,原因不明,但「土石很鬆軟」是潛在因素,很容易就會崩落。他也強調,因為累積量不大,估計 24 小時內會溢流,「沒有太多安全上的問題」。

大馬村村長王梓安表示,第一時間已收到林保署要他們「待命」的通報,午後 3 點左右,王村長已經撤離 11 戶、23 位居民,「主要是吉利潭附近的住戶,他們都依親了」。雖然動輒需要撤離、疏散,但王村長表示「安全第一」,對於更長期的安置,他則不願意多談。

除大馬村外,原民會也緊急通知阿陶莫部落疏散,總計撤離 36 戶、102 位居民,其中 92 人依親。值得注意的是,光復鄉公所臉書頁面顯示,疏散資料來自行政院前進協調所,顯見公所本身未能掌握撤離狀況。

中央協調所與縣府交接,具體提醒待辦事項

因應光復災區的救援工作將由救災轉型為重建,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與中央各部會昨 (20) 日下午與花蓮縣府代理秘書長饒忠及環保、建設、原民等各局處進行交接。

協調所提醒花蓮縣政府後續待辦事項,包含儘速提出疏散避難演練計畫、清運農地廢棄物與處理農地土砂、補齊道路側溝隔柵板、加強垃圾清理分類、關懷訪視安置居民、評估適當土地位置興建中繼屋,以及將光復鄉學校納入防洪疏散演練、協助行銷年度觀光活動等事項。

行政院災防辦副主任鄒勳元舉例,雖然 30 公里的下水道已經完全打通,但仍需持續清淤,不過光復鄉公所反映缺乏資源,希望審查中的《重建特別條例》能儘快撥付相關經費。鄒勳元提到,交接會議中建議鄉公所採用開口合約委託清淤,而非自行購買清溝車輛,以減輕公所在車輛維護及人員培養的成本。

鄒勳元提醒,鄉鎮公所是「最基層」單位,許多需求來自他們對地方的觀察與理解,但撰寫計畫恐非鄉鎮層級的專長,尤其是如此大型的重建,縣府必須輔導公所撰寫,而非「逼著鄉公所生出來」或「一直退計畫重寫」。

中央前進協調所與花蓮縣府舉辦交接工作會,由總協調官季連成與縣府代理秘書長饒忠主持。(照片提供/行政院)

公共建設、經費都成藉口,災後重建停在起點

記者今早進到縣府指揮所,救災工作還在交接中,指揮所的座位已經空了一大半,唯一的局處首長只有環保處。

縣府新聞科表示,指揮官代理秘書長饒忠一早就去了燕子口勘災,重建工作目前多由建設處承擔。不過建設處處長鄧子榆拒絕受訪,只由新聞科轉達,「要先就公共設施執行災害復建工程,才能作為整體重建的基礎」;「 重建計畫需要龐大的經費來源,縣府正在等待立法院提出的重建計畫或相關特別條例出爐後,將依據其細則來執行」。

記者追問,即便有些公共設施和經費還未到位,仍可以開始規劃重建藍圖,但鄧子榆再三跳針,強調「必須優先完成公共建設,否則重建無法繼續。」

新聞科科長李冠霆補充,縣府會在重建階段於光復設立「一站式服務」,並提供觀光行銷、工作條件媒合等,「內容還在研議中,會儘快公布」。

縣府前進指揮所已成「半空」狀態。(攝影/楊語芸)

縣府停開記者會,災民批資訊封閉重建失能

從 10 月 10 日起,縣府就不曾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救災進度,新聞科科長李冠霆表示,「因為可以跟媒體報告的事變得很少,所以後來就不開了」。然而從災後至今將近一個月,記者所到之地,光復災民皆表示「資訊不透明」、「專線電話沒人接」、「補助沒有發」,談到縣府作為都是滿腔怨氣,災民更再三要求縣府召開「鄉民大會」說清楚。

張宸瑋是光復鄉自救會籌畫主事者之一,他譏諷道,縣府把所有事都推給中央,當然「可以報告的事變得很少」。他多次提議,就算縣府不願意召開大型公聽會,至少縣府記者會應該開放鄉親參加,而不是只有直播,「沒想到就悄悄地停辦了」。

光復鄉代表鄭萬正認為,相關法規都訂得清清楚楚,「什麼事是誰的責任,並沒有模糊的空間」,不想做事的人才會互相推諉。在中央與縣府的政治僵局下,「現在最倒霉的就是我們災民」。根據他的觀察,大家普遍感受到地方缺乏具體、明確的重建計畫,「鄉長好像還沒有回神,整個人都亂掉了」。

記者試圖聯繫光復鄉長林清水,不過手機終日未開機,秘書僅表示「會代轉邀訪之意,但無法掌握行蹤」。

光復鄉代表鄭萬正表示,地方政府缺乏具體、明確的重建計畫。(攝影/楊語芸)

議員:縣府行政空轉 撤離計畫未明、重建藍圖仍缺席

無黨籍議員蔡依靜語帶無奈,「不能只成立一站式服務」,或是只公告要下載什麼表格、看什麼網站、打什麼電話,這些都會讓災民覺得很無助。

她說自己帶著各種申請表格陪同災民填寫,深知他們的苦楚,「有些農地是口頭約,有些原保地沒有謄本」。她強調公務人員要走進第一線,一個一個地解決災民的問題,不能「坐在那邊等災民上門來」。

今日又有新的堰塞湖形成,蔡依靜批評,「縣府核定版的撤離計劃長什麼樣?什麼時候才要公布?」她也抱怨,「災後快要滿月,連基礎資料都還沒調查完」。但今早縣府帶著大批人馬到燕子口勘災,把光復指揮所放空城,「兩個災情差那麼多,縣府心中真的有光復災民嗎?」

蔡依靜接著批評,縣府作為地方政府的主導者,「對重建應該有完整的藍圖」,而不是繼續依賴中央、繼續扮演被動的角色。她最後也語重心長提醒縣府,「中央接手的階段,縣府已經獲得喘息,現在該積極作為了。」

無黨籍議員蔡依靜語重心長提醒縣府,「該積極作為了!」(攝影/楊語芸)

縣府連基本資源都不到位,照福員克難支援長輩

不過,不要說積極作為,縣府連最基本的支援都無法落實,讓災民對縣府的重建計畫不抱奢望。

馬可認文建站照福員林秀鳳指出,災後文建站設備全毀,只剩幾根樑柱與屋頂。她向縣府申請桌椅,至今仍未到位,好在教會先借了幾張應急。考慮到長輩們已了經吃膩便當,她今天開始備餐,但廚房已毀,只能使用捐贈的鍋子和瓦斯桶,在地上克難開張。

林秀鳳表示,村子裡多為老人,文建站是他們重要的社交空間。災後污泥尚未清理時,老人家就迫切希望來上課、運動,「跟鄰居聊天、互動,甚至訴苦、哭泣,對他們非常重要」。

尤其年輕人協助清理後多返回都市,留在家中的長輩容易愈想愈憂鬱,因此即便她自己也是災民,也急著讓長輩們能到文建站活動。然而縣府連最基本的桌椅都無法即時提供,林秀鳳無奈表示:「說真的,我無法理解。」

縣府未能及時提供物資,讓照福員林秀鳳只能克難地為長者備餐。(攝影/楊語芸)

新堰塞湖通報落後 縣府新聞稿慢半拍

今天馬太鞍溪形成新的堰塞湖,再次凸顯縣府在災情掌握上的被動與混亂。

根據花蓮縣政府新聞稿,「林保署 12 時 50 分通報,觀測到馬太鞍溪堰塞湖」,不過早在中午前,媒體就已經以快訊方式報導。《上下游》記者也在 12 點 40 分透過 Line 與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聯絡,他表示已通知花蓮縣政府、光復鄉及大馬村村長,請他們撤離大馬堤防後低窪區域的住戶,並提醒公路局,便橋需注意交通管制。

換言之,林保署已先行通報,但花蓮縣府仍比媒體還慢發布消息,顯示拿到資訊後完全沒有展現應有的積極行動,若遇嚴重災情,這種拖延可能直接危及災民生命安全。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