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23》中央救災功成身退,重建艱困3至5年,部落呼籲縣府扛責,決策納災民代表(Day 31)

馬太鞍堰塞湖潰堤造成光復巨大災難,歷經一個月的監測、堤防加固、河道疏濬及演習撤離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將危險等級降為「綠燈」,意即回到「一般狀況」。儘管災害暫時遠離,但災後重建挑戰艱鉅:農田淤沙高達 600 萬噸、家戶破壞難安居、商家生財工具受損、文化資產遭毀。部落青年與鄉民也擔心,若縣府未能扛起應有之責,災民權益與復原進度恐受影響。

馬太鞍溪便橋提前完工,重新串起台 9 線的運輸功能。(攝影/楊語芸)

季連成:國軍是國安超人,志工及各界是救災伙伴

中央前進協調所在光復的救災工作已告一段落,22 日舉辦最後一次記者會。總協調官季連成預估,重建工作範圍廣、內容複雜,整體時程可能長達三至五年。

季連成感性回顧,剛到災區時看到滿目瘡夷,「震撼很大,不知道怎麼開始?」對災民受到的嚴重傷害感到非常不忍。他認為救災一定要抱著「苦民所苦」的心境,若只把救災視為一份工作而非責任,就永遠不會做好。他重新部署、劃分責任區,透過每日進度管控,有條不紊地推動各項任務。

季連成特別感謝國軍,稱他們是「救援的核心力量,是國土安全的超人」。他並強調,任何救災工作都仰賴眾人之力與智慧,無論是中央部會、花蓮縣府、海巡署,還是 45 萬人次投入的志工與第一線媒體記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夥伴。

總協調官季連成感謝大家眾志成城,完成救災任務。(攝影/楊語芸)

從泥濘到重生,季連成盤點救災成果

季連成盤點救災成果。這些數字不只是統計,更象徵著一場場努力堆疊出的奇蹟。

在家園清淤方面,總計清理了 1,600 戶房屋。國軍動員 5.7 萬人次,出動機具車輛與直升機,不僅參與工程,也協助志工載運、清理水溝與運送物資。市區主要幹道如今全數打通,其中最艱難的林田幹線,全長 2,600 公尺,曾被厚重如牆的泥流覆蓋,如今已恢復正常通行。

環境清理部分,共投入 1.16 萬人次,調度機具 5,325 輛次。截至 10 月 19 日,清出(不含農田)淤土約 40 萬噸。環保部亦調派 238 座流動廁所,並嚴格維持環境清潔。為避免空氣污染,靠近市區的第一、二土砂堆置場已全數移至大富農場附近的第三堆置場,並覆上防水布防塵。

國軍在光復救災任務中投入人力、機具、車輛,是救災重要的力量。(攝影/楊語芸)

此外,全台清溝車支援下,已打通 47.8 公里側溝,清出近 30 噸淤泥,五條主要排水幹線亦全數暢通。為確保長期維護,協調所特別留下兩部清溝車供鄉公所使用。堤防工程日夜趕工,水利署於 10 月 5 日完成臨時堤防,並通過前日堰塞湖溢流的實測考驗。目前馬太鞍溪疏濬量達 78 萬立方公尺,預計年底前可望推進至 300 萬立方。

橋樑重建也同步展開。涵管便橋已於 10 月 5 日左右開通,第二階段將改建為更安全的鋼管便橋;南北向的永久橋樑則預計於 2027 年完工。

季連成稱讚國軍是救援的核心力量。(攝影/楊語芸)

農田復育漫長艱辛,安置與中繼屋規劃同步推進

農田復育是一場艱鉅且漫長的戰役。鳳林與光復地區共約 600 公頃農地受災,估算淤土量高達 600 萬噸。季連成直言,要完全清除是「天方夜譚」,因為全台並無足夠堆置場可容納如此龐大的土方量。

目前已完成的首要工作是搶救灌溉。協調所鑿設五口水井,讓未受損農地能順利灌溉並收成。4,230 公尺的灌溉明渠已全數打通,800 公尺的暗渠也已暢通 610 公尺。同時,在明溝兩側鋪設防水布並堆疊沙包,防止降雨再度沖毀溝渠。

收容與安置方面,災後復原共收容 1,423 人次,目前大全活動中心仍安置 52 位居民,另有 231 人使用短期旅宿服務。至於中繼屋選址,國土署已規劃兩處地點:一處為台糖宿舍三樓,另一處位於大進國小附近的台糖土地。政府傾向利用自有土地興建中繼屋,並以災民意願作為主要考量。

大面積農田被掩沒,是重建工作中最困難的部分。(攝影/楊語芸)

縣府代表狀況外,議員批救災失職、毫無掌握

在22日的最終記者會上,花蓮縣政府代表換了新面孔:社會處處長陳加富。記者提問縣府「撤離計畫」和「重建計畫」藍圖為何?陳家富無明確回覆,只強調撤離計畫的「原先版本」已報請行政院核定,記者提問何謂「原先版本」,並未得到回應。

針對鄉親最關心的重建,陳家富僅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涉及到中央部會在交接會議中所提出的九組工作」,其餘沒有回應。記者提問,既然代表縣府與會,為何未能清楚說明?他坦言「他們派我來,我就來了」,顯示縣府對災後工作的態度冷漠與失職。

花蓮縣議員胡仁順表示,「這是縣府的『正常發揮』,面對議員質詢也是一樣敷衍」。胡仁順批評,縣府此舉反映出他們「完全沒辦法掌控」救災細節,也無心處理救災工作,有狀況不是往上推給中央,就是往下丟給鄉公所去負責。

胡仁順更提到,縣府的另一個政治伎倆是「拖」,不斷拖延就能讓災民「後繼無力」,最終會妥協接受任何條件,這時就可以便宜行事,委託給單一團體出面收拾殘局,「403 震後的大愛屋,就是這樣的狀況」。

花蓮縣議員胡仁順呼籲,光復鄉親要不間斷地把聲音表達出來。(攝影/楊語芸)

重建條例不健全 議員呼籲納入災民代表

對於正在二讀階段的災後重建條例,胡仁順明確指出,其中存在諸多「不公平」、「不夠健全」的問題。他強調,重建工作不應由縣府單方面主導,而應比照莫拉克颱風重建條例,設立由多方代表組成的「重建委員會」,且委員會組成中應納入五分之一的災民參與討論,確保決策過程中有民眾聲音。

胡仁順同時表示,花蓮縣府的領導者一向害怕直接面對民眾,對抗爭行動避之唯恐不及。他呼籲光復鄉的災民、意見領袖與部落頭人必須「不間斷地把聲音表達出來」,因為如果鄉民不站出來發聲,「他們(指政府)就不會感受到壓力」,也就不會真正重視重建條例及其相關內容的完善。

光復鄉長憂農田淤沙與排水,盼政府加碼補償

面對協調中心轉型,光復鄉長林清水坦言「還是有很多擔心」,主要包括農田上的 600 萬噸淤沙尚未清理。他提到八成的光復鄉民以農業為生,若土地失去生產能力,整個鄉的生計將受到嚴重影響。此外,現有泥沙堆積高度甚至超過房屋與道路,使整體排水系統面臨重大挑戰。

林清水指出,許多「鏟子超人」已與災民約定,回來扮演「消費超人」與「觀光超人」角色,但光復鄉目前百廢待舉,商家的生財工具多已全毀,店面無法恢復營運。即便舉辦大型活動或提供消費補助,也無法真正帶動消費。他呼籲政府應優先加大補償力度,協助商家重建生財工具與恢復營業。

對於光復鄉的長期重建規劃,林清水僅表示「希望鄉民能夠安居樂業」。

光復鄉長林清水盼重建工作加快腳步,鄉民能夠安居樂業。(攝影/楊語芸)

Fata’an 部落青年:重建條例呼需落實部落參與權

救災期間,總協調官季連成特別重視 Fata’an 部落青年的參與,允許他們直接出席重建工作會議,並認真聽取意見。部落青年憂心,季將軍「功成身退」後,縣府可能再次置基層事務於不顧、重蹈以往失職老路。

部落青年 Lisin 表示,中央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許多基層工作仍無人補位。她指出,災難發生至今一個月,縣府仍處於「狀況外」,各處室間缺乏整合與溝通,整個縣府的作為「完全是怠忽職守」。

Lisin 也批評,縣府在重建過程中對災民造成「折磨、虐待」,目的是削弱災民意志力,使大家「撐到沒力」後被迫接受縣府主導的永久屋政策。她也指出,國民黨提出的重建條例保留了特定區域劃設,且未納入部落要求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精神,部落將持續監督,確保重建條例落實部落權益。

自救會青年 Lisin 表示,部落將持續監督,確保重建條例落實部落權益。(攝影/楊語芸)

青年呼籲以工代賑、保護文化資產

針對重建工作,Lisin 強調以工代賑的重要性。災後許多人失去工作,重建應優先聘用當地居民,包括旅外族人,讓他們在獲得收入的同時,也能照顧家中長輩,達到「把人留住」的目的。

她最後提醒,重建不可忽略文化資產的損失。「武昌街素有工藝街之稱」,但武昌街是僅次於佛祖街的重災區,藤編、竹編、釀酒及族服製作在此次災害中全部被沖毀。Lisin 希望重建計畫能納入文物與文化的考量,不僅讓工藝師恢復工作、重製工藝品,也提供年輕人學習機會,復振部落文化。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