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1029》淤泥6百萬噸,有生之年難種稻,重劃徵收原地復耕三方向,鼓勵農民復耕試驗(Day 37) 

光復災後 35 天百廢待舉,尤其災區有多達 600 公頃農地,被600 萬公噸淤泥覆蓋,估計有近千位農民失去田園,從短期生計到未來發展都是極大挑戰,專家直言「有生之年恐怕都無法種稻」。

花蓮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表示,無論是重劃、徵收或原地復耕,任一選擇都漫長且困難,在等待政府決策之時,農民可參與改良復耕試驗計畫。農糧署也建議農民依自身經驗嘗試種植牧草、大豆等作物,並特別框列預算給付,一起尋找農地的解方。

光復農地復原路漫漫。(照片提供/花改場)

花改場:土壤無重金屬污染,但偏鹼且貧瘠

本次受災農民樣態多元,有人種植 2、3 分的短期蔬菜,有人種植3、5 公頃的水稻;有人農田被淤泥掩埋三公尺,有人田裡僅有 20 公分淤土,復原的作法、難度大不相同。中央農政單位與花改場展開座談,蒐集農民意見。

面對生計困境,花改場邀請台大農化系特聘教授陳尊賢、農試所農化組退休研究員郭鴻裕、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蔡呈奇等專家,協助釐清農民最關心三件事:「這到底是不是土?」「有沒有重金屬?」「還能不能種?」

花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主持人倪禮豐指出,透過垂直挖掘並用手觸摸,且利用探地雷達的探測,確認「沖下來的是土」,且與光復原土壤質地相近。淤土表層為 2 至 8 公分厚的坋土層,下方為均勻沙壤土,大平村等災區的淤積深度從 80 公分至 3、5 公尺不等。

專家團隊檢測 30 個斷面的八大重金屬,結果均未超標;鋅、銅、鎘的濃度更低於環境部標準值十倍至百倍。然而,倪禮豐指出,淤土雖無污染,但有兩項問題:酸鹼值 8.3 至 8.5、偏鹼性;有機質含量低於 0.1%,顯示土壤極為貧瘠。

光復農地遭泥沙淹埋,深度達數公尺。(照片提供/花改場)

淤積程度不同,可復耕條件不一樣

針對「這樣還能種嗎?」倪禮豐表示,目前淤積土壤普遍缺乏養分、導水性差,必須經過改良才能恢復生產力,首要工作是施用大量有機質肥料。如果田區界線仍清楚、地面雜物已清除,技術上就能直接復耕。

倪禮豐也根據淤積深度,提供了不同的整地建議:若淤積僅約 10 公分,可將淤土與底土混合,利用原有土壤中的微生物恢復活性;若介於 10 到 20 公分,則應先以圓盤犁混拌,再用迴轉犁整平,便能進行一般農作。

但若淤積超過 20 公分,則須「重新養地」──先清除雜物,施用大量堆肥,並用迴轉犁將表層坋土與沙土混合,使土壤恢復正常結構,再搭配綠肥作物種植,才能讓土地重新具備耕作條件。

研究員表示,若淤積超過 20 公分,則須重新養地,先清除雜物(攝影/楊語芸)

農業部啟動多項復耕與紓困措施

農糧署東區分署與農金署分別說明補助與紓困方案,針對壽豐、鳳林、萬榮與光復四鄉鎮因土石掩埋或受損無法耕作的農地,農糧署將提供每公頃 10 萬元的重建補助。由於淤土有機質極低、復耕需大量肥料,農業部也取消國產有機質肥料每公頃 10 公噸的補助上限,建議施用量提高至 20 至 30 公噸。

若受災嚴重、短期內難以恢復耕作,可申報專案休耕,不受「不得連休」限制,每期作補助 4.4 萬元,兩期共 8.8 萬元。果樹若遭掩埋或腐蝕無法復原,廢園者可領每公頃 15 萬元補助,若重新種植,另有每公頃最高 5 萬元的種苗補助。已申報轉作的農地若也申請天然災害救助,核發轉作獎勵金時將不再受作物存活率或收穫量限制。

農機損壞需新購者,可獲最高 80% 補助;農業資材室及農機室修繕依面積補助 1.6 萬至 16 萬元不等,農產品加工、冷藏等設施重建亦以 80% 為上限。

農金署則啟動多項紓困措施,9 月 23 日前向農會貸款者,只要取得受災證明,即可享一年免息優惠。一般貸款可申請展延或寬緩一年,專案農貸如購置農機貸款,則可延後本金償還並展延兩年。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林美華鼓勵農民嘗試復耕。(攝影/楊語芸)

農業部拋三方案,農民拒光電取代農地

不過,沒有農田可耕,農機、溫室等補助終究派不上用場;貸款免息或本金寬緩,農民還是需要收入才能生活。面對「農田復耕」的核心問題,農水署副署長林國華指出,農業部雖已提出三項構想,但都尚未定案,希望藉此聽取農民意見。

林國華提到,第一個方案是全面移除土石,但約 600 萬噸的土方要堆到哪裡仍無解,就算找到地點,光是運載作業也需三年以上。方案二是「部分移除並就地重建」,但目前農田地勢已高於房屋與道路,一旦原地復耕,住家跟道路將陷入低窪地勢,「房子要怎麼處理」將成為下一個難題。

方案三則是辦理農地重劃,讓地形方正並重新配置水路與農路,但需過半地主同意,即便共識順利,整體程序也需三至五年才能完成。

除了三個方案外,林國華並提及,「有人提出非常有創意的作法,把這些地拿來作光電」。不過農民江先生隨即反對,「西海岸光電板被颱風吹成垃圾,光復若舖上光電板就完蛋了;台灣糧食自給率已經偏低,光電再做下去,我們的子孫會沒有飯可以吃」。

農地中有建地、且農地高於房屋地基,是目前最棘手的課題之一(攝影/楊語芸)

農民意見分歧,有人盼造林防風沙,有人反對徵收

佛祖街災民林黃進表示,他的農地被三到五公尺深的淤土掩埋,靠近堤防一側更堆滿大石頭,原本幾十年樹齡、需兩人合抱的茄冬與肖楠全被埋沒。他認為該區沙石含量高,夏季易起風沙,恐波及整個光復鄉,建議政府全面徵收,整地後改為造林區,以根本解決風沙問題。

不過現場農民立刻反對,強調土地是祖先留下的,「憑什麼徵收」。黃俊榮則質疑果園可獲 15 萬元賠償,稻田卻未比照辦理;吳姓農民也認為每公頃 10 萬元補助「太少了」,面對五米深的淤土,復耕遙遙無期,呼籲政府提供每月生活津貼,協助災民度過難關。

佛祖街災民林黃進希望政府徵收農地進行造林,但其他農民表示反對。(攝影/楊語芸)

徵收或易地亦是選項 原保地補助資格仍存爭議

或許出於心灰意冷或務實考量,仍有少數災民希望政府直接徵收農地,特別是靠近堤岸的區域。有災民表示,聽說水利署計畫擴大堤防面積,因此希望能爭取較好的徵收價格;也有農民提出以地易地,盼能儘快重新起步。不過林國華回應,相關細節仍須由主管單位進一步確認。

無黨籍議員蔡依靜則指出,許多原保地仍在辦理申領,且申領人往往不是實際耕作者,補助應由誰領取成為爭議。農糧署回應,尚未完成申領的原保地雖無法提供地籍謄本,只要原民會確認為「待核准」狀態,仍可獲得補助。但依法原保地不得轉租他人,即便他人為實耕者,也無法代為領取補助。

議員蔡依靜關心原保地的補助。(攝影/楊語芸)

災民籲:依受災程度分區處理

佛祖街災民高健盛指出,災區淤土深淺不一,農民需求各異,政府應依受災範圍提供不同處理方式。他建議把三項方案的補償與執行細節明列出來,並納入農民提出的以地易地、徵收等構想,一併分析可行性,讓農民能在清楚資訊下做出選擇,才能凝聚共識。

顏姓農友則直言,希望農業部能「換位思考」,若官員的辦公地點就在佛祖街重災區,會有何感受?他認為政府應先提出具體的重建藍圖,再與農民討論,而不是要農民自己在政策之間做抉擇。

佛祖街災民高健盛建議政府明列各種方案的執行細節,讓農民清楚做出選擇。(攝影/楊語芸)

研究員:「有生之年難種稻」,除非農地重劃

針對災民希望農政單位提出具體方案,與會官員私下表示,農業部決策權限有限,以原地重建為例,若農地抬升導致道路與住家陷入低窪,靠近河岸的區域屬經濟部權責,其他地點則屬內政部範圍,「都不是農業部能處理的」。此外,農地中混雜建地的情況也超出職權範圍。

倪禮豐指出,除非進行大面積農地重劃,重新設計農水路並重建底土,否則僅靠有機肥慢慢改良,「有生之年都無法種水稻」。倪禮豐認為,台灣水稻或許過剩,不一定需要投入如此精力恢復稻田,但長遠來看,農地重劃對農村發展有利。「以前政府想做就能做,現在必須取得地主同意,時代不同了。」

花改場作物環境課土壤肥料研究室主持人倪禮豐報告土壤分析結果。(攝影/楊語芸)

農糧署鼓勵農民積極試驗復耕,補助可高於休耕

儘管重建方向短期內難有明確答案,且需跨部會決策,但花改場準備展開復耕試驗,先行尋找解答,倪禮豐表示,對受災較輕微的地區,改良場希望設置示範田,透過施用有機肥與種植田菁改良土壤,以恢復農民信心,他呼籲農民能來參與示範田計畫,共同尋找答案。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林美華表示,為鼓勵農民創造未來可能性,不論是參與改良場試驗,或依自身經驗嘗試種植牧草、大豆等作物,都可領取比休耕更高的補助,例如大豆每公頃 7 萬元,高於休耕的 4.4 萬元;花改場計畫亦可特別框列預算給付農民。

林美華強調,希望農民不要因害怕失去休耕補助而「什麼都不做」,應勇於嘗試復耕、養地或轉型,政府會提供更高補助支持主動種植者的權益。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