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上下游》讀者們的一封信:獨立無畏是我們的顏色

編按:近日網路流傳對《上下游》為中資紅媒的不實消息,《上下游》對此嚴正駁斥,同時以近日非洲豬瘟議題為例,說明《上下游》的新聞製作方法,以下為聲明全文。

《上下游》從 2011 年9月成立至今,已經 14 年,期間歷經了中央兩個政黨、三位總統執政,以及數次地方縣市首長更替,我們始終秉持獨立超然的立場,以新聞監督政府,透過調查找出問題與解方,我們認為,新聞是國家的防腐劑,也是媒體作為「第四權」的使命。

14年來,《上下游》認真工作,至今製作 1 萬1600篇新聞,共入圍了 90 個新聞獎項,並榮獲 47 個獎項,記者的努力與專業有目共睹。

上下游獨立不受政黨左右,收入來自小額捐款與市集運作

然而,在每個不同政黨執政的時期,我們都曾被質疑是不同政黨的「側翼」,在2016年之前,我們被質疑為「綠媒」,專挑藍色政府攻擊,2016年之後,我們被質疑為「專挑綠的打」,之後進化成「藍白側翼」。這一年,局部人士則說我們是「紅媒」,被中資滲透,或與特定人馬勾結,繪聲繪影三人成虎。

這些攻擊,對認真努力的記者並不公平,對贊助《上下游》的上千位小額捐款者也不公平,對市集部同事也不公平,因為多數經費來自於她們的賣力工作,擠出經費來支持獨立報導。《上下游》之所以能獨立無畏,正來自這些無私的支持,卻被如此抹紅抹黑,難免會有「到底為何而戰」的感慨。

國家政策,對農業領域影響特別大,是新聞主要路線

我們究竟為何而戰?《上下游》是一個關注農業、食物及永續環境的媒體,我們長年關注的,就是農業、農民與農村的體質是否健康?農業因其獨特的歷史脈絡,加上農業所處環境許多是「公共領域」,例如用水、土地管理、農政命令、地方發展,皆受國家政策高度影響,因此「緊追國家政策的制訂與執行」,是農業新聞中特別重要的環節。

當然,農業食物與環境並非只與中央相關,但我們必需指出,在農業的領域裡,政策制訂導致的影響,會比其它因素佔比更大,所以我們也特別著力於此。我們也認為,將焦點放在公共政策,是媒體最該發揮的公共性角色。

追蹤非洲豬瘟七年,累積130篇新聞,觀察如下

以近日非洲豬瘟新聞為例,從 2018 年8月6日,中國爆發非洲豬瘟,我國農委會(今農業部)召開非洲豬瘟因應首次記者會至今,上下游共刊出 120 篇新聞,除了連續七年持續追蹤,也進行廚餘處理與黑豬產業的深度追蹤,製作《廚餘與防疫之戰》、《金門與非洲豬瘟之戰》、《進擊的黑豬》等專題,這些專題更曾入圍「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華文永續報導獎」也獲得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以下是這七年來,我們觀察政府「曾經預計」的作為。

在中國爆發非洲豬瘟之後,為了保護我國養豬業,政府雙管其下,一方面嚴守邊境、力求將疫病杜絕境外,此外,針對國內可能的疫病傳染管道,必需加強管理。在國內部分,如何處理廚餘養豬,是重點項目。

七年前,針對是否該禁止廚餘養豬,有一番激烈辯論。台灣一年生產 77.6 萬噸廚餘,有 6 成由豬隻幫忙吃掉,除了解決垃圾問題,也讓黑豬業得以存續。然而,廚餘若沒有處理好,將成為疫病感染的破口,包括多數豬農與部分專家認為,應當永久禁止廚餘,以防萬一。

最終政府拍板,廚餘養豬仍可繼續,但是必須加嚴管理,包括應取得環境部認可的「廚餘再利用」檢核豬場,且經高溫蒸煮才能繼續廚餘養豬。到了 2021 年,更規定只有「199 頭」以上的養豬場,才能蒸煮廚餘,199 頭以下的小型豬場不得使用廚餘。

此外,政府亦規劃在各地設置「共同蒸煮中心」,透過讓廚餘共同蒸煮,減少個別豬場可能的操作不當帶來風險。而為了讓廚餘有更多元的運用,新北、桃園、台中也規劃設置三處生質能廠及處理中心,讓廚餘可以轉換為能源。

七年後,上述政策進行如何?

在七年之後,台灣爆發史上第一起非洲豬瘟案例,《上下游》檢視過往七年來上述政策,我們發現:

(1) 針對廚餘養豬管控,環境部雖要求豬農必須每日上傳「蒸煮照片」,然而該上傳系統僅是「資料庫」而無即時預警功能,該系統頁面只能看到今日及昨日未上傳的牧場,亦不會主動偵測異常,亦不會發出警報通知中央及地方政府,立委林淑芬批評這是「相當落後的設計」,環境部承諾未來大幅改進。

(2)針對 199頭以下養豬戶不能採用廚餘養豬,且豬隻飼養頭數達 20 頭需進行登記,實際上鄉村地區許多「奈米養豬戶」並未登記,且多以廚餘飼養,亦不見得會進行高溫蒸煮。

(3) 針對廚餘「共同蒸煮中心」,僅有苗栗一處完成,環管署資料顯示,有 5 縣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彰化縣、屏東縣)轄內事業機構或畜牧場規劃設置中,本預估 2026 年,全國共同蒸煮場量能約可達每日 2600 公噸。然而,共同蒸煮中心在各地被視為嫌惡設施,現實狀況往往是長期處於「規劃中」,除苗栗外其它縣市均未動工。

(4) 針對「生質能中心」,三處生質能中心「宣稱最大廚餘處理量能」與「實際消化量能」,差距極大,其中新北宣稱每日可處理200公噸,實際消化11.5公噸,桃園宣稱每日可處理135公噸,實際消化44.7公噸,台中宣稱每日可處理110公噸,實際消化74.7公噸。

(5) 台南市設置全國最先進的兩座高速廚餘醱酵場,加上一處傳統堆肥場,每月廚餘處理量能為 1200公噸,相當於單日 40 公噸,但台南市每日廚餘產量約100公噸,仍有 60 公噸無法負荷。

在上述政策未能落實之下,我們看見的是,廚餘養豬依然是未能防範的「防疫可能破口」,但若要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台灣每日將有將近 500 公噸的廚餘,無法被適當去化,若焚燒將產生戴奧辛污染。

不同媒體各有追查路線,各自貢獻專業

有部分讀者認為,在台中案例爆發之後,市政府一連串的處理措施令人搖頭,包含通報時間過晚,疫調不完整,後更發現第一例病死豬死亡時間早於市府通報,以及對獸醫師角色的說法前後不一,目前廚餘處理方式可能有所爭議。為何《上下游》並無針對市府作為追查?

我們並非認為這些議題不重要,然而,一方面台中疫調報告並未對外公佈,中央昨日宣佈,為了掌握實際情形,昨日已組成10名專家顧問團,要進行現場完整調查。我們認為在中央進行全面了解並發佈調查報告後,才能掌握真實狀況,此時報導才能最有所本。

此外,不同媒體各自追查路線不同,《上下游》從專業農業媒體角度出發,此刻我們認為必須先設法「找出最高風險的可能破口」,並透過新聞示警,因此我們格外具焦在廚餘養豬如何加嚴管理,減少風險。

同時,我們也關注豬農權益,包括使用廚餘的黑豬農,如何兼顧生計以及防疫?禁宰禁運讓豬農沒有收入,且需面對「豬滿為患」帶來的負面影響,而解禁後忽然大量釋出的豬隻,將可能讓豬價大跌,這些亦是我們的重點關注焦點。

台中市府的處理不當,已有許多媒體關注,我們從農業本體出發來採訪,大家從不同面向切入事件,可以讓讀者得到最豐富的內容。我們亦從不質疑其它人/媒體「為何不關注我們所看見的?」正因為別人沒看見,因此我們更需努力看見。

政府機關行政一體,媒體應善用第四權超然監督

在這次花蓮光復救災的過程中,中央派駐地方的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因花蓮未核定「撤難計畫」,中央決定臨時接管。季將軍曾說過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政府是一體,如果中央在這個時候不作為,縣府也沒有核定(撤難計畫),那就是政府的失職」。

季將軍的說法令人深為感動,無論是中央或地方,都是國家體制的一部分,哪一部分沒能做好,最終造成問題,都是政府的失職。此處的政府是不分中央地方、不分藍綠,因為相較於「人民」,這都是國家體制。

政府,絕對不等於政黨,政黨會輪替,無論什麼政黨當政,媒體在乎的是「政府做的好不好」,《上下游》的監督不看政黨顏色,不看任何人臉色,因為我們只向真相負責,唯有這樣,我們的存在才有意義。

感謝所有讀者一路以來對《上下游》的期待與支持,我們永遠都會秉持獨立無畏的精神進行報導。

深入了解《上下游》點選這裡

支持獨立無畏的新聞報導,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