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洋蔥贏在起跑點,手工育苗改成科技播種,免搶工省成本

每一顆美味的洋蔥,都得從一株健壯的「洋蔥苗」開始。但過往培育苗的方式全靠手工,小苗不易撐過 50 天風雨病害經常陣亡。現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以下簡稱「種苗場」)與恆春鎮農會合作,將種子裹成一顆顆「元宵」,由機器自動播種,再整盤移去田間自動栽培,讓種洋蔥不再「彎腰靠雙手」,解決缺工問題又省成本。

洋蔥種子造粒後在穴盤成長(圖片提供/種苗場)

洋蔥育苗費工又缺人,恆春產業面臨危機

恆春農會總幹事林順和表示,過去洋蔥多用「土播種」,農民將洋蔥種籽灑在種苗田中,種籽無法均勻分布,一團團長成洋蔥苗片後,農民必須先一一分株,再一株株用手植入洋蔥田中,費時費工。

此外,種籽約需 50 天才能長到洋蔥苗,這段時間都是露地栽植,極易受到風災、雨災的影響。再加上長期種植在相同的種苗田中,病菌問題也不易控制,一旦洋蔥苗供應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後續栽種與收成。

同時,農業缺工的問題也反映在洋蔥產業。每到洋蔥種植期,全恆春都在搶工人,只是過去多靠阿嬤、阿嬸等「老人工」來分株、種植,但這些「千歲團」的人數每年都在減少;偶而有移工可以幫忙,但搶工時大家不斷把日薪飆高,也增加了洋蔥農的成本,導致近年種植面積逐年減少。

以往洋蔥育苗工作繁複,且多依賴人工。(圖片提供/種苗場)

種子造粒如「滾元宵湯圓」,自動播種方便

種苗場助理研究員曾泓儒指出,為了解決洋蔥農的困境,種苗場自三年前開始與恆春農會合作,透過自動化洋蔥「種籽造粒」、建立穴盤育苗系統,改善傳統洋蔥育苗的效率。同時,穴盤可由機械化播種與移苗,克服農業缺工及人口老化問題。

何謂種籽造粒?曾泓儒形容,「就像滾元宵湯圓」。因為洋蔥種籽十分細小,形狀又不規則,播種時無法精確作到「一洞一種籽」,種苗場將種籽裹上「底衣」材料,就像紅豆餡裹上麵粉一樣,不只種籽體積變大,而且還可以在裹上的底衣材料裡面添加營養元素、拮抗或有益微生物等,或是防止病蟲害的藥劑,從源頭控制洋蔥品質,並減少未來的農藥使用量。

不同品種洋蔥可滾成不同顏色的湯圓

曾泓儒也提到,造粒可以確保種籽均勻度、避免複數種籽成團並確保成品大小,而且種籽的硬度、發芽率及發芽勢也更穩定。另外,造粒還可以使用自動播種機配合專用穴盤,進行栽培,以利後續機械化移植作業。

經過三年研究,一年試行,如今造粒技術已經成熟,同時建立從穴盤到田間定植的標準流程,底衣配方也已技轉給恆春農會。曾泓儒也補充,不同品種的洋蔥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膜衣來區辨,而且同樣的技術也可以運用在其他作物種籽,以造福更多農民。

洋蔥造粒設備(圖片提供/種苗場)

從種籽到定植一條龍,省工又省錢

恆春農會推廣部主任曾寶霆表示,過往農民購買洋蔥種籽自行播種,如今農民購買種籽後可請農會代為造粒、置於穴盤中,約三、四天即可發芽,代工費用一磅約 7250 元。雖然多了一些費用,但可減省人工分苗的費用。

曾寶霆表示,農民可將穴盤放在田間、讓種籽發育,但遇到天候有狀況時,可以將穴盤移回室內的架子上,減少天候因素帶來的損失,「整體來看,農民還是比較省錢」。待洋蔥苗長成後,農會也提供機械代耕服務,協助農民以機械將穴盤苗定植,省去過去一株株人工栽種的勞力與時間。

曾寶霆補充,過去農民長期重複使用同一片種苗田,容易導致病菌累積,使種籽一播下去就染病。但改用穴盤培育,搭配無病菌的培養土,不僅提升苗株健康,也有助後續生產穩定。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林和順強調,造粒技術結合自動化種植系統,為洋蔥農解決了人力短缺的痛點,讓生產更加穩定。未來農會也將持續與農業試驗單位合作,研發洋蔥採收機,讓恆春的洋蔥產業不再「彎腰靠雙手」,而是「站著靠科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