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推「廚餘蒸煮即時監控」,每戶補助5成設備費,豬農呼籲,勿使用民生廚餘(2025)

廚餘養豬是循環經濟一環,但若未落實高溫蒸煮則成防疫破口。環境部今(11)日召開說明會,補助廚餘養豬戶安裝「蒸煮設備監控系統」,每戶補助 50% 裝設金額、最高補助 6.5 萬元。

雖然環境部加嚴管理,但多數飼料養豬戶仍反對現有的廚餘養豬模式。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表示,未來民生廚餘不宜直接進入牧場,但事業性廢棄物,如植物性殘渣、豬以外的動物性下腳料仍可再利用,製成濕式飼料投餵、兼顧防疫。

環境部今(11)日於台中、屏東召開說明會,說明「蒸煮設備監控系統」補助措施。(攝影/林怡均)

蒸煮設備監控系統,環境部補助 50%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說明,廚餘養豬戶需架設監控系統,介面資訊應包含:地理圖資、溫度數據、即時及歷史影像畫面顯示,養豬場依照設施規格執行安裝,進行資訊傳輸測試、公告養豬場訊號編號入口,即可申請補助。

環境部補助每戶 50% 裝設金額、最高補助 6.5 萬元,每架設一蒸煮槽便加碼 8000 元,經地方環保局到場查核後才撥補經費。目前並未設定槽數上限,但現實來看,國內廚餘養豬場的單戶蒸煮槽最多 5 槽。

環境部規劃,設備裝設至今(2025)年 12 月 31 日止,裝設完成後,豬農要自行負擔電費及電信費。顏旭明表示,補助僅針對本次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前便登記在案的廚餘養豬戶,疫情後新增的廚餘養豬戶不在補助範疇。

顏旭明補充,豬農可自行尋覓系統整合商,環管署也已請電子電器公會及電腦公會推薦業者,無論是豬農自行接洽,還是環管署推薦的業者,裝設後經測試通過,便會公告在非洲豬瘟專區網頁上。

環管署署長顏旭明說明「蒸煮設備監控系統」補助措施內容。(攝影/林怡均)

養豬協會:禁運禁宰代價過高,台灣禁不起第二次

今日環境部的說明會上,有將近 300 名豬農到場,過半豬農舉牌表態,「反對廚餘養豬」。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表示,倘若非洲豬瘟案例出現在彰化、雲林、屏東縣等養豬大縣,「那禁運禁宰就不只 15 天了」。

潘連周表示,光是短短 15 天的禁運禁宰,造成豬隻延後上市、生產排程大亂,產業的防疫代價極高,需要半年才能復原,「台灣禁不起第二次非洲豬瘟了!」

潘連周自陳,7 年前他也是廚餘養豬戶,而後順應政策改為飼料養豬戶。儘管廚餘養豬戶僅佔 8 %,但也需顧及其權益,目前全國南北都有廚餘養豬戶,北以桃園市 98 場最多,南則以屏東 98 場為大宗,南部的廚餘養豬戶已有共識,「家戶廚餘不再進入牧場」,以兼顧防疫。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認為,禁運禁宰讓產業付出極大代價,台灣承受不起第二次非洲豬瘟。(攝影/林怡均)

屏東黑豬協會陳情,高風險民生廚餘排除,事業性下腳料可保留

屏東縣農業處資料顯示,98 家廚餘養豬場中,黑豬、LYD 白豬的頭數約各佔一半。相對於 LYD 白豬,耐粗食、飼養時間長達 13 至 16 個月的本土黑豬,過往多以廚餘肥育才有經濟效益。

屏東縣無黨籍議員蔣家煌是屏東縣黑豬飼養畜牧協會(以下簡稱「屏東黑豬協會」)的一員,他代表協會陳情,指出黑豬、白豬本一家,不應彼此對立,為兼顧飼養及防疫,屏東黑豬協會有五大訴求,首先,希望環境部的廚餘蒸煮溫度及影像監視系統政策將 12 月 31 日訂為申請截止日,而非裝設截止日,且申請書需提供統一規格範本,減少牧場行政負擔。

目前廚餘蒸煮禁令未解,屏東黑豬協會表示,為兼顧防疫,現階段若無更有效管理機制,家戶、餐廳等民生廚餘因來源複雜,疫情風險相對高,不宜再直接進入牧場,未來如要使用民生廚餘養豬,則建請於各地設置共同蒸煮中心、統一管理。

有別於民生廚餘來源複雜,來自食品廠、電宰廠的事業性廢棄物,成分相對單純,亦可溯源。屏東黑豬協會認為,植物性廢渣(R0120)風險較低,而動物性廢渣(R0119)及禽畜屠宰下腳料(R0111),撇除豬類來源者,其餘雞腸、雞內臟、魚等下腳料,仍可作為飼糧養豬。

屏東縣無黨籍議員蔣家煌為屏東黑豬請命。(攝影/林怡均)

廣設蒸煮中心,統一監管,降低風險、更有效益

潘連周則再三強調,養豬產業不應再走回頭路,種種事業性廢棄物可透過蒸煮中心,製成兼顧防疫、衛生營養的濕式飼料。

潘連周表示,之所以要保留廚餘蒸煮,是為了保存本土黑豬,因為本土黑豬產業南北連動,一旦北部本土黑肉豬因飼糧問題轉養白豬,南部本土黑母豬、仔豬也將無處可去,本土黑豬會就此消失。

全台第一座廚餘蒸煮中心位於苗栗縣全順牧場,該牧場飼養白豬,經營人劉嘉順表示,從本次案例場病毒路徑來看,整個牧場都有病毒,因此廚餘完全不要進入牧場才能防疫,蒸煮中心是兼顧防疫和經濟的做法。

劉嘉順當初參訪日本液態飼料工廠後,回台規劃建置自家蒸煮中心。他目睹,日本業者將事業性廢棄物進行高溫蒸煮,配送至各牧場,「也是白豬在吃」,豬場產出豬肉,外包裝甚至會強調「使用液態飼料」,但他興建蒸煮中心至今,大部分濕式飼料仍是自用,因為廚餘養豬戶認為自煮即可。劉嘉順認為,應有落日條款要求廚餘不可再進牧場,才能推動蒸煮中心。

團膳業者:營養午餐剩食風險低,可用於養豬

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認為,對比家戶產出的是廚餘且來源複雜,營養午餐產生的是「剩食」,大型團膳公司的衛生環境規格高,作業過程產出的剩食多為 NG 水果、破碎肉片,或是煮熟的鍋底料,來源單純且食材可溯源。

除了團膳公司內部,學童吃完午餐後,餐桶回收也會收到廚餘。陳明信指出,學童午餐剩食中,超過一半都是白飯,肉類鮮少有剩,即便有剩,肉類料理也經過高溫烹煮,且團膳用的豬肉都是國產豬,對比來源不明的家戶廚餘,團膳的剩食風險低很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