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柳營是台灣酪農重鎮,鼎盛時期牧場百家林立。隨著進口液態乳的衝擊、年輕一代不願接手,加上賣牛乳利潤微薄,昔日繁榮逐漸沉寂,如今僅剩 20 餘家仍在經營。
然而在這片看似老舊土地上,桂芳牧場酪二代夫妻檔——曾仁瀚與傅芊純——正以專業、勇氣與愛,書寫屬於他們的改革故事。大刀闊斧的現代化改造,對環境、對社群的永續布局,為台灣酪農產業注入一股新鮮活力。

從電腦工程師到酪農主人──返鄉之路的起點
身為牧場第二代,曾仁瀚從小就深知酪農工作的艱辛:烈日下淌的汗水、牛舍撲鼻的氣味、半夜必須起身照料乳牛的疲憊,沒有休假、甚至沒有生病停頓的權利,一旦停下,牛群的生命與產乳就會受到威脅;父母賣的是勞力,希望獨子能在外闖出一片天。
大學畢業、退伍後,曾仁瀚進入科技業,憑藉著勤奮與專注,成為團隊的領導者;多年歷練鍛造了他「看到問題就必須解決」的工程師思維。當主管半開玩笑地說「你家有牧場,何必替別人打工?自己當老闆不是更好?」時,像埋了一顆種子在他心底。直到父親健康出了狀況,他才下定決心返鄉,接手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用科技解題:8000 萬的勇氣與新生
返鄉經營桂芳牧場,曾仁瀚面對的是設備老舊、產業結構侷限的困境。父母和大多數牧場主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願花錢改善,結果牧場只能「賺工錢」,無法創造更高效益。
他決定用科技解題,貸款 8000 萬元,興建新牛舍、更換設備,推動全面轉型。為了讓牛隻在酷暑中也能舒適產乳,他一口氣安裝了 50 支大型風扇,有效降低熱緊迫、穩定乳品質。他導入國外成熟的電子設備與管理軟體,精準掌握牛群的健康與繁殖數據。
透過監測,他發現半夜是牛隻發情的「黃金時段」,繁殖效率因此大幅提升。更有自動餵奶機器人取代人工,確保健康成長。牛舍也安裝自動清理牛糞尿的「刮糞機」,省水省人力,讓環境更加衛生乾爽。

榨圓盤式榨乳機革命:讓「血汗」蛻變為「節奏」
在所有現代化投資中,耗資最大的就是圓盤式榨乳機。原本的榨乳設備老舊,「零件東拼西湊,像聯合國」,效率低下且維修繁瑣。在傳統牧場,榨乳是「只有自己人」才敢碰的環節——因為一個錯誤步驟,就可能讓抗生素污染整桶鮮奶,或導致乳牛發炎。一日兩次、一次榨乳作業需耗費三小時,六小時的人力被完全綁死。
新設備則將操作流程標準化,一次榨乳只需一小時即可完成作業,效率足足提升三倍。不僅解放了繁重的勞力,也讓榨乳流程擁有制度與節奏,牛群更加安定,透過標準化流程與自動化設備,榨乳成為「門檻較低」的日常工作,即使是新進員工也能迅速掌握。

信念與親情的對撞,改革不是一場溫柔的戰爭
這些科技帶來的改革看似美好,不過卻讓曾仁瀚與母親的爭吵幾乎成了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母親眼見牧場狀況不佳,兒子仍堅持貸款蓋新牛舍、換設備,心頭的焦慮無法平息。在歷經高利率年代的長輩心中,沉重債務會「把人壓垮」,她只能聲聲反對,擔心兒子冒險。
然而,曾仁瀚的性格已被科技業鍛造成「看到問題就必須解決」。當母親質疑他花大錢裝設風扇時,他耐心解釋科技能減少熱緊迫、維持乳質;母親說:「以前的牛忍一下也就過去了」,他卻堅定回應:「以前能忍,不代表要繼續忍。」
外界的議論更讓母親心疼與難堪。鄰居對高額投資議論紛紛,同業批評他提高員工福利是「壞了薪資行情」。長期親力親為的母親,無法接受自己不再參與擠奶工作,一句「你請這麼多人,是要把我趕走」飽含著委屈與失落,讓母子衝突爆發,甚至「吵到媽媽哭」,這場革新幾乎成為一場家庭風暴。

獸醫傅芊純:理性專業,親情橋樑
還好,二代媳婦傅芊純以她的專業與溫柔,為瀕臨破裂的關係搭起橋樑。
傅芊純畢業於嘉義大學獸醫系,曾在小動物醫院工作,轉向大動物領域後,與曾仁瀚相識。那時兩人常為牛的健康、營養配比討論到深夜,共同的專業語言成了他們之間最自然的連結,也奠定了兩人攜手經營牧場與人生的基礎。
嫁入曾家後,傅芊純成了維持家庭平衡的關鍵人物。母親看不懂高額投資的必要性,她溫柔地進行翻譯,用數據和知識一步步消解長輩的擔憂和疑慮。靠著她的緩衝與溝通,日子終於從針鋒相對漸漸趨於平靜。她用獸醫的理性,包容了親情的感性,讓桂芳牧場不只改變了經營方式,也多了一份柔軟而堅定的力量。

專業判斷、勇於嘗試,為後來者點亮前路
傅芊純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牧場專業守護者,推動預防醫學的飼養觀念。她從營養配方著手,讓牧場從「藥物治療」走向「預防為先」,從根本上確保牛群健康,也減少了過去那種不論牛隻狀況、一律給藥的無差別用藥習慣。這種成功的改變,透過交流被其他酪農所接納,也提升了整個產業的飼養水準與動物福利。
同時,曾仁瀚導入的現代化管理軟體與電子設備(如牛隻計步器),顯著提升了經營效率,牧場乳量與品質公開透明,許多第二代酪農主動前來交流學習 SOP 及管理轉型。曾仁瀚坦言,許多酪二代也想改變,卻不敢當先鋒,他們承擔了「第一個嘗試者」的風險,讓其他人少走了彎路,也讓整個酪農社群都因此受益。

為牛、為人、也為土地留一條乾淨的路
柳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酪農區之一,但隨著設備老化,許多牧場的廢水設施早已不堪使用,環保罰單連連,成了當地酪農共同的痛。
為了從根本解決問題,曾仁瀚拿出自己新買的四分地,原本是打算自建污水池,後來提供給「台以環能」,讓他們興建集中式糞尿處理設施。他知道若是各自為政、各蓋一池,終究不如集中處理,能讓 20 個牧場一起受益。當時許多前輩不理解:「你買的地,怎麼就給人用了?」但他堅持,「這不是我一家牧場的問題,是要解決整個酪農區的困境。」
如今,這套系統已運作一年,成果明顯。糞尿被集中處理後,轉化成沼氣發電;廢水淨化後灌溉牧草,牧草又回到牧場成為飼料,形成完整的循環。連固體殘渣都能用作肥料或蚯蚓飼料,化廢為資。酪農們接受「使用者付費」的方式分攤成本,環保局監測顯示,溪水水質改善達三成。因為桂芳牧場的無私,柳營這片老酪農區終於找到一條能讓牛、土地、人都喘口氣的永續之路。
從一杯鮮奶到一座永續之鄉:柳營的共好藍圖
讓大家一起共好的願景,遠不止於牧場圍籬之內。傅芊純期許桂芳牧場成為一個平台,聚攏更多人、成就更多事,例如透過教育與交流,讓更多人了解乳牛產業的真實樣貌,更主動籌辦「台日起司交流活動」,邀請日本職人來台示範。她笑稱辦活動花費不小,卻能讓消費者更懂乳製品、讓市場更成熟,為未來的起司計畫鋪路。
透過活動,她更串聯了在地年輕商家——咖啡館、甜點師、果醬工作室——一同參與,形成地方產業鏈的互相扶持,讓年輕的創業者能被看見。傅芊純也積極與公部門合作,推動柳營的遊程與區域振興計畫,期盼帶動這個逐漸沉寂的乳牛之鄉,讓更多人重新走進柳營,看見這裡的生命力與創業的可能。

產業永續:對年輕世代的邀請函
對柳營的永續藍圖,並非只停留在遊程與觀光。曾仁瀚深知,地方的興盛必須建立在穩固的產業基礎之上。他與傅芊純的最終願景,是讓柳營有朝一日能呈現「牧場與牧草田」交織的景觀,這不僅是迷人的農村風貌,更是為了減少對進口飼料的依賴,成就更完整、更自主的乳牛之鄉。
此外,他們透過自身的轉型成功,不僅證明酪農業是值得投入的行業,也向年輕一代發出最有力的邀請:透過專業與現代化經營,能夠在這個傳統產業中賺到合理的報酬,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