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不再孤軍奮戰,鮮乳坊進駐嘉明牧場,把家庭牧場變成專業團隊場

嘉明牧場,是一個由六頭乳牛起家的家庭牧場,父子兩代勤懇經營做出成績,卻後繼無人。幾經考慮,他們選擇將牧場經營權交給品牌商─鮮乳坊,派任專業經理人管理,將電子監測、動物及員工福利、碳盤查等先進作法,更從鮮奶延伸至供應高端肉牛,打造台灣少見的牧場新典範。

鮮乳坊接下嘉明牧場經營(攝影/林怡均)

專業經理人接手牧場管理,兼顧生產與生活

嘉明牧場位於雲林崙背的酪農專區,牧場主人陳昭嘉為二代酪農,父親由 6 頭乳牛起步,他跟著父親工作。嘉明牧場雖成立半個世紀,但作法相當先進,早年即聘請獸醫改善繁殖、營養,也投資榨乳機、飼糧混拌車等自動化設備,牧場原是大型乳廠契養戶,而後轉為鮮乳坊第一個合作牧場。

然而,隨著陳昭嘉年歲漸長,接班問題浮上檯面。傳統牧場仰賴家庭經營,全年無休地照顧牛,家庭與牧場綑綁,導致生活品質大打折扣,讓第三代不願接班。面臨變局,嘉明牧場打破酪農常規,讓鮮乳坊承租牧場引入專業團隊,延續牧場經營,酪農也能安享退休。

韓宗諭是專業團隊的靈魂人物,他畢業於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是「牛的營養師」。他分析,大型企業牧場的員工能正常上下班,但牛被視為純粹的生財工具;家庭式牧場則以牛為中心,牧場主了解每頭牛,但家庭卻失去生活,沒有休假、24小時待命,而他理想的牧場,是兼顧生產與生活的平衡狀態。

畜牧背景的韓宗諭是鮮乳坊在牧場裡第一線戰力。(攝影/林怡均)

電子系統管理牧場,改善牛舍環境

在韓宗諭看來,嘉明牧場規模不大,但經營難度相當高。不僅畜舍老舊,牧場更被後來出現的馬路一分為二,牛隻移動得過馬路,而緊鄰的酪農鄰居,則讓擴建、改建畜舍難上加難,一旦施工,任何一點噪音都會影響鄰居的乳牛。

韓宗諭接手後的第一件事,是減少飼養頭數,從 500 頭降至 400 頭,透過降低飼養密度,確保每頭乳牛有更大的空間。牛舍無法改建,但能加裝風扇及噴霧,讓牛舍降溫,加設牛舍裡的地墊、站立修蹄站,讓乳牛過得更好,今年將取得動物福利標章。

他也從軟體著手,為每頭乳牛裝上監控系統,有別於老一輩酪農以經驗、人腦記憶牛隻狀況,電子系統讓每頭牛的採食、飲水、活動數據清晰可見,更有利於管理。

而維持生乳產量及品質的關鍵,則是牛的營養,韓宗諭指出,外在硬體營造舒適環境,讓牛願意吃飼糧,但生乳的產量與品質難以同時兼顧,品質的指標項目為乳脂肪,生乳產量提高時,乳脂肪率卻會下滑,必須調配營養,並切草料提高適口性,才能盡可能維持生乳的穩定。

專業團隊入場,帶入新思維(攝影/林怡均)

讓青年願意在牧場上班

除了牛過得好,韓宗諭也重視團隊的工作氛圍。他在崙背市區租房作為員工宿舍,團隊自行排班,如一般上班族,每月有 8 至 10 天休假,不必被牛舍綁住。

電子系統也讓團隊每個人能清楚了解牛隻狀況,而在牧場裡,團隊間並無權威式的上下關係,彼此能夠平等地交流、討論、協調工作,此氛圍也讓 20 歲出頭的青年願意留在牧場工作。

委託英國公司進行碳盤查,排放量低於國內外數字

酪農產業過往被批評為高碳排產業,全台有作碳盤查的乳牛牧場屈指可數,去(2024)年,鮮乳坊委託英國公司 Alltech 對嘉明牧場進行碳盤查。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表示,在講求低碳的消費趨勢下,確認碳足跡是必要之務,可從不同項目碳排狀況進行改善。

碳盤查需要完整數據,除了採食、進水量外,也需要分娩、淘汰率等數據。對一般牧場來說,除非被乳品廠要求,否則難有意願執行產銷履歷、碳盤查,彙整數據不僅需要額外人力,也等於會揭露生產成本,更可能會影響乳價的談判。

經過專家盤查,初步結果顯示,2022年,嘉明牧場產出每公斤生乳的碳排量為 1.44 公斤,排放量低於台灣現有平均數據 18 %,也低於國際34%。

兼顧動物福利與碳足跡

一樣的牛舍、設備,每天啟動後,所消耗能源是固定的,為了動物福利降低飼養密度,等於飼養每隻乳牛平均能源成本提高,其產出的牛奶碳足跡不會提高嗎?

韓宗諭分析,短期來看,降低碳足跡與提高動物福利可能會有衝突之處,動物福利的關鍵在於降低飼養密度、提高乳牛的舒適度,但牛舍的硬體設備支出是固定的,牛隻數量減少、產乳量下滑,碳足跡可能就會提高,但若將時間拉長,或許會有不同結果。

如何兼顧動物福利又降低碳足跡?韓宗諭認為,當每頭乳牛能夠妥善照顧,拉長飼養時間、生產胎次增加,就能有效降低碳足跡,例如:牧場內目前已有飼養 7 年以上的乳牛,泌乳量依然豐沛。此外,飼料的消化率提升,例如:消化率提高 10%,意味著飼糧的利用效率更好,可以減少飼糧的支出。他也希望能提高國產牧草的使用量,降低對進口的依賴。

嘉明牧場配種荷和牛,維持低密度飼養

除了高品質牛奶,高品質牛肉或許會是新的發展方向。今年起,嘉明牧場開始配種產出「荷和牛」,所謂「荷和牛」即是以公和牛與母荷斯登乳牛配種產下後代,荷和牛能確保乳牛繼續泌乳,也能兼顧肉牛需求,在全球相當普遍,日本和牛市場超過一半都是荷和牛。

嘉明牧場配種「荷和牛」,出發點是為了降低飼養密度。龔建嘉說明,嘉明牧場的育成率相當高,但牧場空間有限,也不希望強迫淘汰牛隻,於是便調整策略,將部分乳牛改與和牛配種。相對於荷斯登公牛,公和牛精液的選擇較少,受孕成功率也較低,可確保場內乳牛不會無限增長。

嘉明牧場配種產出「荷和牛」(照片提供/鮮乳坊)

擴展肉牛品牌,讓乳業多方循環

荷和牛誕生後,會在牧場裡飼養 3 至 4 週,再轉售至芸彰牧場肥育。韓宗諭表示,長年以來,台灣的肉牛產業僅是乳牛產業的附屬,淘汰乳公牛、泌乳量低的乳牛會都轉為肉牛,但隨著進口液態乳衝擊,乳牛市場規模變小,肉牛市場也在縮減,部分屠宰場的屠宰量整整減少了 20%。

台灣肉牛產業鏈目前並不完整,還未發展出分級分切市場,專業肉牛牧場也少之又少,多數肉牛僅以增重為飼養目標,健康狀況不盡理想。韓宗諭認為,國外的乳業是多方循環,乳肉兼用牛非常普遍,優質肉牛的飼養難度不遜於乳牛,若乳牛牧場如細緻照護的月子中心,專業的肉牛牧場則如健身房,每頭肉牛都是線條優美的健身選手,「未來我也希望能在牧場裡養肉牛。」

嘉明牧場由鮮奶往肉牛產業發展(攝影/林怡均)

標章難直接增加收益,鮮乳坊將完整揭露品質、風味

在鮮乳坊進駐之下,嘉銘牧場走向高規格的經營之路,並透過取得標章,完整揭露資訊,這些新作法是否能夠拉抬銷售數字?龔建嘉坦言,標章可提升信賴感,但對實際銷售量的幫助不大,消費者不見得會意識到標章是需要成本的,「連通路都不見得認同標章」。

雖然比市售鮮乳價格高,但龔建嘉認為,鮮乳坊一直以品質求勝,以乳脂肪率為例,國內基礎乳價級距最高只到 4%,但鮮乳坊沒有上限,以獎金鼓勵酪農產出更好的生乳,現在合作六家牧場的生乳乳脂肪率、生菌數等項目都高於日本北海道平均,等於是超越常見品牌的精品鮮乳,「與北海道牛奶比,鮮乳坊賣得並不貴」。

龔建嘉認為,長年以來,國人習慣「濃醇香」鮮乳,但鮮乳也和咖啡一樣有風味之別,台灣鮮奶應從「大廠」走向「莊園級」,接下來鮮乳也將揭露合作牧場鮮乳的乳脂肪率及風味,例如高乳脂適合製作拿鐵等,不同牧場走出各自強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