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播種於數千年前的未來 架起原民部落傳統與當代美食文化的彩虹橋

聯合國啟動2013國際藜麥年,
全球巡迴大力推廣藜麥

「藜麥可以在消除飢餓、營養不良和貧困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2013年2月2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國際藜麥年」正式啟動儀式上這樣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並策劃了全球「藜麥—播種於數千年前的未來」巡迴展,介紹世界各地有關藜麥技術發展的出版品,並且舉辦了研討會、攝影比賽、 與名廚合作的宣傳活動、兒童教育與遊戲等,大力推廣藜麥的種植。藜麥(QUINOA)到底是什麼樣的「神奇穀物」,獲得了全球關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

耐旱耐貧瘠、自然野放的超級作物

藜麥發源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種植和食用歷史。古印加文明的傳說中,藜麥是神的糧食,一天太陽神的兒子帶著一行人在安地斯山上圍獵駝羊,追逐的過程中墜落了山崖,當地一位老農不顧生命安危,把他救了上來,太陽神的兒子得救後,告訴父親這件事,為了報答老農夫,太陽神指派名叫”Kullku"的神鳥把「神奇種子」送給老農,也就是藜麥,從此以後藜麥成為安地斯山人最重要的糧食。

藜麥是南美洲安地斯原住民數千年來耕作的主食,和信仰密不可分,在古印加時期幾乎和黃金一樣重要。後來由於受到殖民統治者刻意打壓,替換成歐洲物種像是小麥、大麥和蠶豆而逐漸沒落,直到近年得以正名,而且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重視,認為是對抗人類未來饑荒與糧食危機的最佳作物。因為藜麥可以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生長,能夠承受-8°C至38°C的溫度,從海平面到海拔四千公尺之間的地區都可生長,具有耐乾旱和耐貧瘠的特點。

藜麥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艷麗多彩的麥穗上,更蘊含在安地斯人民長期積累的知識中。藜麥是糧食作物中稀有的未進行人工改良的古老物種,按生物自然演化繁衍數千年至今,可以說是最天然的食物;而安地斯原住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成功保存了藜麥的自然狀態和許多珍貴藜麥品種,這樣的傳統智慧和耕作技術,也備受聯合國的推崇。

藜麥是南美洲安地斯原住民數千年來耕作的主食,在古印加時期和黃金一樣重要。
藜麥是南美洲安地斯原住民數千年來耕作的主食,在古印加時期和黃金一樣重要。

營養全面、符合所有人需求的超級食物

198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尋找適合長期太空任務的糧食時,對藜麥做了全面的科學研究,發現其具有全面的營養價值,在植物和動物王國裡幾乎無與匹敵,它含有人體所有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此外,藜麥不含麩質,是對小麥過敏者的絕佳替代食物;且擁有與奶、蛋、魚、肉匹敵的完全蛋白質,是素食主義(vegan)最佳的營養來源。藜麥真可說是滿足所有人飲食營養需求的「超級食物」!

藜麥目前主要產地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爾,每年大約98%供應歐美國家。目前藜麥在歐美國家的多種吃法,包括籽實、芽菜、加工食品(麵條、麵包、餅乾、飲料)和生技食品等,籽實可做沙拉、湯品和各種肉類一起烹調,是今日最熱門的有機健康穀類。

藜麥籽實可做沙拉、湯品和各種肉類一起烹調,是今日最熱門的有機健康穀類。
藜麥籽實可做沙拉、湯品和各種肉類一起烹調,是今日最熱門的有機健康穀類。

藜麥產業帶動的經濟效應

另一值得觀察的現象是,目前全球藜麥幾乎都是由小農組織在生產,這也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別強調的特點。「這一作物寄託了農民增加收入的希望。」他指出,許多南美洲國家在實現「飢餓人口減半」的目標上取得重大進展,因為近年來藜麥的收穫穩定、價格持續成長,有助於解決南美洲玻利維亞原住民族的貧窮問題。

玻利維亞是全球藜麥產量最高的國家,而且產出的藜麥品種營養成分是最豐富的。玻利維亞政府計畫在全國一百萬公頃的土地上,種植產量高達一百萬公噸的藜麥,估計將為這個國家的農民帶來十億元的經濟資源。而藜麥收割後,必須投入大量人力做脫殼、乾燥等產銷加工,已為玻利維亞十二個地區、大約兩千個家庭,提供了七萬個種植、運輸和產銷加工等的就業機會。

「藜麥還沒到現在市場價格之前,人們都去阿根廷與智利謀生。」玻利維亞國家藜麥生產者協會的商務總監Miguel Choque Llanos說,如今不斷上漲的藜麥價格吸引了城市人口願意在播種與收成季節返鄉務農。

在聯合國大力推廣「國際藜麥年」之際,世界各國也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業推廣人員,加入藜麥市場的推廣工作,並致力於推動種子保存計畫,確保古老藜麥種子得以穩定提供給生產者。除了南美洲之外,在美國、加拿大、歐洲、肯亞、中國、印度甚至喜馬拉雅山區,也逐漸出現穩定的產量。

目前全球藜麥幾乎都是由小農組織在生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別強調「這一作物寄託了農民增加收入的希望。」
目前全球藜麥幾乎都是由小農組織在生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別強調「這一作物寄託了農民增加收入的希望。」

另一種觀點反思

「我很喜歡藜麥,但我再也買不起了。」不過在波利維亞貧民區也出現了這樣的聲音,因為不論藜麥價格如何上漲,有些玻利維亞人仍舊堅持食用藜麥,但是在超市上架販售的高價藜麥商品已經是貧民家庭買不起的。替代方案是,他們自行耕作、收成、手工加工藜麥,非常耗費人力與時間,使得許多年輕一代已棄藜麥而去。

因此出現了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對藜麥進行品種改良,讓藜麥進入現代化、機械化的耕作系統中,提高產量。但這是否與聯合國認定其「稀有的未進行人工改良的古老物種」價值,又背道而馳了呢?

台灣藜麥的情況

正當藜麥在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不斷翻漲,藜麥在台灣的原生特有種「紅藜」卻幾乎要失傳。紅藜是原住民族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多當作釀製小米酒的酒麴原料,也做為傳統婚禮和慶典的裝飾使用;但因為紅藜榖粒小、加工篩選過程繁瑣,逐漸被原住民地區忽略。

近來許多學者投入研究,發現紅藜的營養價值甚至超越印加藜麥。可代替稻米、麵粉、豆類,故紅藜有「穀類紅寶石」的美名。2008年農委會林務局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合作,正式將紅藜命名為「台灣藜」。

從嫩綠到鮮紅、暗紫、金黃、夕陽紅,成株高度大約150公分到200公分,環境的適應力強,在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生長,除了雨水多的颱風季節之外,生長時間約4到6個月。

紅藜從嫩綠到鮮紅、暗紫、金黃、夕陽紅,成株高度約150~200公分。
紅藜從嫩綠到鮮紅、暗紫、金黃、夕陽紅,成株高度約150~200公分。

對於紅藜種植有興趣的農民,最關心的是能否用機械播種與收割,在目前完全依賴大量人工作業的情況下,願意投入大面積種植的農場並不多。紅藜種植、收成和加工過程需耗費許多人力和時間成本,目前以高屏地區排灣族和魯凱族部落為主,正在實質耕作的多是原住民部落老人家,年輕人為了生活必須離開故鄉去外地工作。部落居民種植紅藜,加工技術考驗品質之外,還得尋找穩定收購的通路,不知道市場在哪裡,更得面臨如何在進口穀物的主流市場中以「傳統作物」競爭,如何提升紅藜的附加價值?因此,當前在台灣推動紅藜種植相當困難。

屏東縣瑪家鄉在莫拉克災後重建過程,透過原民會的補助和屏東縣政府的支持,鎖定紅藜作為『一鄉一產業』發展的主軸,透過產品研發和行銷,朝著『紅藜家園』的目標前進。除了委託鄰近大學展開紅藜的各項研究之外,也積極發展結合旅遊的「瑪家紅藜文化產業已」。不僅活化原本廢棄的排灣國小,亦結合鄰近的蘭花園區、穎達農場、笠頂山、涼山瀑布與禮納里部落等景點,規劃出以沿山公路(紅藜公路)為延伸的瑪家紅藜旅遊動線。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住有來自霧台鄉谷川、吉露、佳暮、大武、阿禮部落及三地門鄉達來、德文部落七個部落,兩百五十多戶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居民,莫拉克風災後從山上遷到此地共同生活。離開世代傳承的山野,部落的朋友在平地的永久屋生活並不容易,必須重新尋找信心與價值。小米、紅藜等傳統作物對部落而言,不只是賴以維生的農作物,更具有流傳千年的文化意義。但這幾年由於園區水源與排水等規劃問題不斷,紅藜無法有好收成,族人們還要適應種植從水果玉米到火龍果等平地作物。今年,在屏東縣政府和「我為人人實踐推廣協會」的牽線下,找到了專業藜麥種植的綠金王生技公司收購今年所有收成的紅藜,終於為這個離鄉背井的部落園區帶來了經濟轉型的契機。

可樂穀與青葉村契作農民討論生產品質。
可樂穀與青葉村契作農民討論生產品質。

近年來全心投入台灣本地藜麥種植的綠金王創辦人謝振昌說:「台灣特有種紅藜,其實與藜麥同屬藜科作物,兩者的營養價值相當,它外銷的潛力很大。」他自己除了經營位於屏東的「可樂穀農場」種植藜麥和紅藜之外,也收購屏東魯凱族、排灣族等部落以自然無毒方式耕作的紅藜,並積極輔導原住民部落轉作有機。問他為何願意投入?他說:「紅藜在原住民落很常見,最懂得種植方法的就是他們。如果可以協助轉成有機,價格會更好,我這邊收購後後續加工由我全部處理,包括商品化、行銷包裝到通路去,這樣部落才會更有信心繼續種植紅藜。」

位於屏東「海豐有機農業專區」的可樂穀農場以小型企業之姿投入,如今已成為台灣目前藜麥、紅藜單一種植面積最大的農場,並取得了和諧有機農業基金會(原中天有機農業MBOA)有機驗證,是臺灣第一個取得有機認可的藜麥農場。謝振昌說,人力成本有限,正職人力目前只有四位,其他都是以臨時幫工方式雇請鄰近的部落族人,和百合部落園區展開契作之後,遂請最熟悉紅藜採收、日曬作業的吉露、佳幕、阿禮的族人們到可樂穀農場來幫工,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

族人們到可樂穀農場來幫工,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
族人們到可樂穀農場來幫工,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

不過,對於以小型企業投入藜麥產業的可樂穀來說,在他堅持有機種植之下,加工研發成本、通路上架費用、現行法令不利於有機生產者等種種因素下,都是不易解決的問題,使得紅藜成為台灣市場上較高單價的穀物,要推廣給米食為主的台灣民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機紅藜的種植成本高
有機紅藜的種植成本高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