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島人其實吃不習慣沖繩料理,但是這道沖繩炒苦瓜,本島人也非常喜歡吃的。」南台灣嘉義的夏夜晚風裡,五十嵐祐紀子以流利的中文笑說:「我發現很多台灣人也喜歡,像我先生其實非常排斥苦瓜,他唯一能接受的苦瓜料理,也是這道菜。」
2005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主修中文的祐紀子,隻身來到台灣,就讀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博士班。原本是希望研讀女性主義,反思日本社會對性別的壓抑與束縛,沒想到在參與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中,遇見年輕的醫學生余尚儒,兩人進而相戀結婚,祐紀子成了全職家庭主婦,定居台灣,生養兩個男孩。
311災後,因輻射不敢使用柴魚片
將蛋汁倒入炒鍋中,炒至半生熟,起鍋備用。接著將鹽水燙過的苦瓜、豬肉片、豆腐,以中火拌炒,最後加入軟嫩的滑蛋,加上少許醬油與味醂,一道簡單的沖繩家常菜,香噴噴上桌。蛋汁與醬油,緩和了苦瓜咄咄逼人的苦味,豆腐吸收了苦瓜的香氣與肉汁,是道開胃又下飯的料理。
「這道菜名字ゴーヤチャンプルー,是沖繩方言,並不是日文的『苦瓜』發音。沖繩當地盛產山苦瓜,所以才有這道野菜料理,不過,我覺得使用白苦瓜也非常好吃,對風味沒有影響喔!其實,最道地的作法,還要灑上一些柴魚片,但我很害怕日本鰹魚輻射的問題,所以沒有加柴魚片。」
提到這道沖繩家常菜的小小缺憾,祐紀子露出抱歉的表情:「台灣柴魚片並沒有檢驗出輻射殘留,但我不願意冒這個險。不管在大家眼中,我的行為多好笑,311核災和台灣的塑化劑事件,徹底地讓我知道,政府、專家絕對不會保護我的小孩。我被國家遺棄了,必須要靠自己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不能返回的故鄉,苦澀的滋味

三年前的日本福島核災,讓祐紀子餘悸猶存。她的家鄉群馬縣,靠近山區,距離福島核電廠有250公里;但核災發生後,受到氣流吹拂降雨,群馬縣的輻射殘留,反而比福島更為嚴重。沖繩炒苦瓜料理上消失的柴魚片,隱含著祐紀子對家鄉核災的恐懼、痛苦與悲傷。
「本來打算帶兩個孩子回日本故鄉看一看,但現在很擔心輻射殘留問題,一直沒回去。」至於要等幾年,才能放心讓孩子回鄉?祐紀子説:「我們能參考的,也只有車諾比的經驗:過了十年左右,當地孩子的甲狀腺病變機率的確有增加。我不想冒險,決定讓孩子留在台灣,選擇讓他們吃到的都是安全的食物。」
全職主婦的祐紀子,為了讓孩子吃得安全、健康,每日用心準備菜餚,她是主婦聯盟、斗六三小市集與嘉大農學市集的常客。余家餐桌上,最常出現是清淡的日式燉煮料理,她還天天自己烘烤麵包、親手製作果醬,熬煮麥茶,「自己煮東西給孩子吃,是有意義的,孩子也會貼心模仿要『煮青菜給媽媽吃』,讓他從小就知道食材跟食物的關係。」
雖然暫時無法返回故鄉,兒子們能從媽媽用心烹調的各種日式料理,以及飯前飯後的「雙手合十」報告:「我要開動了」、「我吃飽了」的用餐儀式中,品嚐日本的滋味。
「聽說立法院要表決核四公投了,我真的很擔心。」收起全家人吃得碗底朝天的苦瓜空盤,祐紀子不忘盯著電腦螢幕:「台灣千萬不要步上日本後塵才好。」苦澀又帶著甘甜的餘味,是祐紀子對故鄉、對孩子與對核電廠的複雜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