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有機村,嘗試「魚茭共生」有機栽培生產,成功種出品質很好的有機茭白筍,同時養出在純淨自然有機環境長大的魚。所謂「魚茭共生」是指,在種植茭白筍的田裡、放養魚類的共生栽培模式。通常有兩種目的:一是藉此提高水田生產的獲利;二則利用魚類來防治茭白筍田的病蟲害,譬如放養烏鰡來防治福壽螺。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動宜蘭地區有機農業的多樣發展,前年起,在行健有機村內,設置「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利用烏鰡防治有機茭白筍田裡的福壽螺,解決有機茭白筍田裡不能使用藥劑防治福壽螺的困擾,結果不但將福壽螺清得一乾二淨,還有美味的烏鰡可以加菜,一舉兩得。

花蓮農改場從烏鰡開始,先後嘗試了草魚、台灣鯛等養殖魚類,與茭白筍的有機共生栽培,今年還嘗試放養紅尼羅魚,一方面希望提高魚產品的附加價值,更期望透過放養顏色鮮豔的紅尼羅魚,增加有機村吸引消費族群來訪誘因,加速有機村休閒區發展。

行健村農友陳國鐘表示,他原先自行種植有機茭白筍,因為經驗不足,不但採收不了多少茭白筍,茭白筍品質也不好,索性全部分送親友,不但沒有獲利,對有機茭白筍生產也失去信心。
但陳國鐘表示,他去年和花蓮農改場合作、導入「魚茭共生」模式,雖然必須挖「魚溝」,好讓茭白筍種植初期、水淺時魚隻有地方可休憩,陳國鐘表示,「魚茭共生」模式雖然比較麻煩,但是用此方式種植出來的有機茭白筍,到台北市展售時,每台斤可以賣到120元的高價,今年他才剛種不久,已經有有機通路找他洽談提供貨源,他現在對於種植有機茭白筍,非常有信心。
花蓮農改場表示,「魚茭共生」的有機栽培模式,不但可以透過採收茭白筍與捕撈魚穫,達到「雙收」,提高農民收益,還可藉由魚隻在有機田裏悠遊,形成一種特殊且富趣味性的田野景觀,吸引消費者到現場參觀體驗,創造休閒農業的新花樣,更能讓消費者親眼看見魚隻在田中怡然悠遊,見證有機茭白筍田的自然與純淨,對該地的有機產品安全更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