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是台灣最具代表的文化之一,台灣的水果遠近馳名,買1包現切水果,邊逛邊吃,不只台灣人愛,觀光客更是不會錯過。但消基會今年8到9月間,抽查全國北、中、南共22個夜市現切水果攤商,發現32%現切水果未明確標示價格,其中3家攤商完全沒標示,未顧及消費者權益。
消基會表示,台灣水果品質好,許多遊客來台灣,都會購買釋迦、蓮霧、鳳梨等台灣在地水果嚐鮮。但近年知名夜市的現切水果攤,陸續傳出標價不實、偷斤減兩,甚至水果處理不衛生或非法添加糖精等負面新聞,不僅危害民眾健康,也讓觀光客抱怨連連,嚴重影響我國際形象。
32%水果攤沒有明確標價
消基會今年8月到9月初,調查全國北、中、南共12處夜市的22家水果攤商,請志工現場觀察攤上水果價格、重量的標示情形及包裝保存方式。
調查發現32% 的夜市現切水果攤商(22攤中佔了7攤),未明確標示價格,其中「基隆廟口夜市─愛四路、仁三路交界口」、「沙鹿靜宜觀光夜市─綠精靈甘草芭樂」、「文心南路夜市─姐妹甘草芭樂」、「豐原廟東夜市─芒果青現切水果」等4家的現切水果,部分有標價、部分沒有標價。
另外,「基隆廟口夜市─愛四路近仁ㄧ路口」、「樂華觀光夜市─水果攤(隔壁為顏深海旗魚串)」、「文心南路夜市─甘草芭樂(烤鮮蚵旁)」等3攤的現切水果,則完全未標示價格。
雖然大多數消費糾紛都發生在台北市的幾個觀光夜市,也僅有台北市政府積極宣導現切水果攤的標價政策,但消基會建議其他縣市夜市也應明確標示水果價格,提高銷售透明度。
此次調查的22家現切水果攤商,只有台北市的士林夜市2家攤商,有清楚的標示水果重量及價格,其餘20家攤商都不知道計價基準為何。而其中前述的7家水果攤,既然都沒有標價,更遑論標示重量。

現切水果沒有遮蔽或包裝,衛生條件待改善
大部分的現切水果,業者多是以其主觀意識判斷重量,或是使用塑膠袋、盒或約500cc大小的免洗杯,將水果裝滿,以1盒(袋) 35元,3盒100元方式販售,不一定都有實際秤重,難免會有斤兩不一的問題。
綜觀此次調查的夜市現切水果攤,以士林夜市最貴。以小小1袋或1盒芭樂來比較,經秤重後,重量大約都在200公克到300公克左右,大部份的業者都賣約35~50元,而士林夜市則要價60元到150元。
至於衛生問題,調查發現,「基隆廟口夜市─愛四路近仁ㄧ路口」的現切水果,完全沒有任何的遮蔽物,任由水果曝露,隨客人挑選,衛生堪慮;「士林夜市—新鮮現切水果(中央鋼棚220)」、「士林夜市—水果攤(中央鋼棚205)」、「基隆廟口夜市─愛四路、仁三路交界口」、「湳雅觀光夜市—現削水果(入口處,正對南雅東路)」、「湳雅觀光夜市—水果攤(入口處,全家便利商店旁)」、「樂華觀光夜市—鮮切水果(金官皮件樂華店前)」及「樂華觀光夜市—水果攤(隔壁為顏深海旗魚串)」等7 家,現切水果雖有用塑膠袋盒或杯子盛裝,但未封口或蓋蓋子,衛生安全也不是那麼周延。
不少業者會先將水果切好裝袋,販賣時也沒有完善的冷藏設備,這些切好的水果就曝露在擁擠的人群中,很容易有滋生細菌的可能。若再加上業者處理水果時,衛生條件不夠嚴謹,或可能將水果腐爛的部分切除再分裝販售,消費者食品安全難有保障。呼籲消費者為了自己健康著想,在購買水果盒前,應多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