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釀酒用葡萄的種植,多採籬架式種植,無法用機器採收;加上種植面積不大不具規模經濟,只能100%採用人工種植。古早時期,葡農們會嚴守日期來採收,例如開花後100天開始採收,或是根據日夜觀察和自身的品嚐經驗,從酸度、甜度、單寧或是花青素(紅葡萄顏色)來判斷採收與否。
而今現代化的方法則是十分科學精準,會採樣果粒,用儀器去分析葡萄汁的糖度、酸度,做到預測成熟日期。
台灣的釀酒用葡萄(黑后、金香)有別於北方的釀酒國度葡萄一年一收、只成熟在秋天的九月。台灣天賦異稟的一年有著兩個葡萄收成的季節. 一次在7月, 採收的葡萄叫夏果. 另一次在11月上中下旬, 採收的葡萄就叫冬果。因此夏果採收完的葡農們,並沒辦法休息太久……在夏果採收完之後的二周內,葡園就會進行整地。一方面摘除一些較老植株、清潔土壤及施以肥料,還要進行剪枝的動作。
剪枝的目的是讓這些枯黃、糾結無用的枝椏除去,避免它過度生長耗盡養分,影響之後的冬果結果;而修剪下來的枝條,則送到其它農田燒化當成土壤的肥料。整片大約1500坪的葡萄園,需要六名人力從早到晚(10小時),才可以將葡園剪枝的工作初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