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北市之後,桃園縣將推動校園營養午餐使用有機蔬菜,明年二月開學後,每週供應兩天有機蔬菜。桃園有機農友表示支持,但也認為政策若能穩定延續、以社區化供貨為主,再搭配食農教育,才能創造學校、農友與有機農業的三贏局面。
桃園有機蔬菜產量 足夠供給全縣學生的營養午餐

桃園縣長吳志揚近日宣布,將從自辦營養午餐的學校開始推行,每週供應兩天有機蔬菜,估計有167所學校、十萬六千多名學生,一年四千萬買菜錢由縣府負擔。
至於其他81所學校、十一萬兩千名學生,由於使用盒餐,處理有機蔬菜的方式還有待農業局認證,未來完成認證後也將每週供應兩天有機蔬菜,屆時桃園縣一年將支付八千萬的有機蔬菜費用。
桃園縣教育局局長吳林輝估計,以十萬六千多名學生、每週兩天來算,每週約需二十二公噸的有機蔬菜,扣除寒暑假,一年下來約有四百多公噸的有機蔬菜需求量。
在有機蔬菜的供給面,桃園縣有機蔬菜種植面積一七○公頃,一年有八個生產週期,每個週期產量約兩千四百公噸,一年可生產近兩萬公噸有機蔬菜。桃園縣農業發展局農務科科長江富貴說:「我們桃園縣的有機蔬菜產量綽綽有餘,即使供應整個桃園縣學校一週五天都吃有機蔬菜也沒問題。」
穩定的社區化供貨 對有機農友有幫助

「在地孩子吃在地的有機食材,非常棒!」位於桃園平鎮的沛芳有機綜合農場負責人吳成富認為,若學校的有機蔬菜由鄰近的農場供應,里程短、運輸成本低,「可能我們農友早上採收的有機蔬菜,學校中午就吃得到了」。
桃園縣有機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藍永昱也認為,真正落實一所學校對應一兩位農友的社區化供貨,才能照顧到小農,並且讓農友與學校產生互動。
藍永昱認為,有機蔬菜進入校園是好事,學生吃好食材,又增加有機蔬菜的市場,農友們都很肯定這項政策,不過也擔心,這項政策會不會換了主政者就更改?「農友增加產量是機會也是風險,增加一分地至少要投入六十萬成本,如果政策突然中斷,對農友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搭配食農教育 讓有機蔬菜供餐更有效益
「如果小朋友只是吃有機蔬菜,不知道有機菜是怎麼來的,不了解有機菜跟慣行菜的差別,那也有點可惜。」藍永昱提到食農教育的重要性,「讓農夫走出農場進入校園分享,讓學生離開校園走進農場體驗,如果能做這方面的嘗試,桃園將會是深化食農教育的領頭縣市。」
「有使用有機蔬菜的學校,可以規劃食農教育主題的課外教學。不過目前仍以有機蔬菜供餐為主,後續的食農教育還有待規劃。」桃園縣教育局長吳林輝說,認識有機蔬菜、有機農業是學校目前可以教的,之後再帶學生到附近的有機農場參訪,了解種植過程,也可以與課堂所學相呼應。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吃的米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農民種的
這段歌詞,出自民歌手李雙澤創作的〈我知道〉。有朝一日,我們的校園能否也發展出更多的米、蔬菜、魚等食材的在地教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