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養豬產業面臨內憂外患。內憂有豬下痢疫情造成數十萬頭小豬死亡,導致市場缺豬,豬價居高不下,消費者哀哀叫,豬農也抱怨沒賺多少錢;外患則有美國企圖挾著藉由TIFA談判,要為帶有瘦肉精的美豬敲開台灣市場大門。
值此養豬產業淪為「慘業」之際,扮演國內「種豬界奧斯卡學院」的種豬中央檢定北站,日前受到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擴張,以及農委會縮減經費不願繼續支持運作的情況下,今年初悄悄地吹起熄燈號。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中央檢定北站關閉,大多無感。但若說到台灣豬農可以不靠餵養豬隻瘦肉精,養出瘦肉比率很高的豬肉,過去就是靠中央檢定北站篩選出帶有優良瘦肉基因的種豬,擴大繁殖;台灣豬農在口蹄疫爆發前可以創造出一年八百多億的產值,雄霸日本豬肉市場,也是靠中央檢定北站篩選出帶有多產基因的種豬,讓母豬每胎至少一口氣可生下十二、三頭小豬賺大錢。
中央檢定北站究竟是甚麼神奇單位,讓豬農靠多子多孫的種豬賺大錢,讓愛吃豬肉卻又怕肥的饕客,不必擔心殘留瘦肉精卻又吃肉吃得盡興?場景得拉回四十年前的苗栗竹南,一個名為「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現為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的地方。
種豬檢定 撐起台灣養豬一片天

養豬產業是台灣農業的重要支柱之一,1996年發展至最高峰,產值達新台幣 886 億元,佔全國農林漁牧總產值之 21.2%,高居單項農產品產值第一位,即使隔年爆發豬隻口蹄疫,使台灣生鮮豬肉痛失在日本豬肉市場的五成市佔率,但至今台灣豬肉產業的年產值仍接近700億元。能夠撐起這麼龐大的養豬市場,種豬產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支援角色。
在種豬產業當中,「種豬繁殖性能檢定」(簡稱「種豬檢定」)可說是核心業務,因為台灣現有的商用豬隻種原,均來自歐美溫帶國家,對處於亞熱帶的台灣環境耐受度不同。透過各個民間種豬場引進不同特性的種豬,送往養豬科學研究所進行中央檢定,找出每隻種豬的基因與性狀,例如多產、耐熱、抗緊迫、多瘦肉等,建立資料庫,再由種豬業者長期進行配種,篩選出適合台灣環境與市場的種豬,還可外銷東南亞。
一般而言,種豬檢定可分為「場內檢定」及「中央檢定」。場內檢定是由各種豬場場內自行針對種用豬隻進行生長性能、繁殖性能及肉質遺傳進行比賽,再由個別成績、系譜之間的比較,作為種豬場內育種及指定配種的依據。
至於中央檢定站,可說是國內民間各個種豬場發揮的伸展台,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種豬,同一時間集中在同一環境、同一條件下,進行飼養與繁殖性能觀察,由於是官方主持,不但公正性較高,也才能找出繁殖性能真正好的種豬。因此中央檢定站的公信力,在種豬場與豬農的心目中,始終有無可替代的信賴感。
原本國內設有南北二處的中央檢定站負責。最早設置的北站位於苗栗竹南,由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負責經營;南站則設立於台南新化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由中央畜產會負責辦理純種豬生產性能選拔工作,而生長性能選拔資料,則由畜試所協助處理。
不過有四十年歷史的中央檢定北站,卻在竹科竹南基地要擴大範圍,農委會不再補助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吹起熄燈號。農委會要求關閉的理由,主要是認為來自四面八方的種仔豬送往中央檢定站評比,疫病的風險無法控制,再加上現在民間的種豬場也幾乎可以做場內檢定,不一定要再由國家扮演中央檢定的角色。
不過養豬專家表示,中央檢定的公信力較高,民間的場內檢定尚無法如中央檢定獲得豬農的信賴,如果竹科竹南基地要擴張而使得北站必須關閉,應當另覓新址重建北站,服務豬農的需求才對。
產官學合作推動種豬性能檢定工作近四十年來,為台灣種豬與養豬產業帶來輝煌的歷史,其中的發展過程也歷經過許多波折與挑戰,一路如履薄冰,箇中冷暖,中央檢定北站場長黎漢龍最清楚,他可說是與豬共舞了30多年,對檢定工作,如數家珍。
種豬檢定工作甘苦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黎漢龍是於民國68年6月進入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服務,當時擔任檢定技術員。在68到71年間,負責場內檢定工作,直到72年才到檢定站。
他認為檢定工作雖然非常辛苦,也有慶幸與值得欣慰的地方。每當他看到台灣優良的種豬或是國外進口豬後代,透過中央檢定站的飼養與照顧,展現出最好的性能,用好價格拍賣出去,就像嫁女兒的心情十分不捨,但看到豬農洋溢買到滿意種豬的表情,檢定站工作人員也與有榮焉。
中央檢定北站的發展過程,面臨動物疫病與環保壓力,曾經關閉三次。但即便如此,種豬場與養豬農民仍然對檢定站抱著極高的期望。
黎漢龍說,檢定站第一次關閉是在民國86年,當時因豬隻口蹄疫影響,關了將近8個月;第二次則是面臨新竹科學園區擴張,民國91年政府說要徵收檢定站土地,同時因為廢水工程的關係,竹科不讓檢定站搭排廢水,所以關閉;第三次關閉則是民國97年,理由也是科學園區要擴張,準備徵收檢定站,要求檢定站停工。
其中豬隻口蹄疫導致中央檢定站北站關閉的經驗,令黎漢龍印象最深刻。他回憶,當天才剛忙完拍賣,種豬場取得好價錢,養豬戶也買到好種豬,皆大歡喜。結果有新的一批小豬剛進入繫留場,其中兩隻被驗出口蹄疫反應。雖然檢定站拍賣場的豬都沒有感染,但因為當時在口蹄疫情的鋒頭,牽累這600多頭健康的豬隻都要被撲殺。
黎漢龍說,「我當時心很痛,因為必須親自去將健康的豬一頭一頭趕出豬舍處死。我跟牠們磕頭,那次哭得很傷心,為此吃不下飯,吃素一個月。」
但危機也是轉機,也因為那次經驗給黎漢龍很深的感觸,日後中央檢定站北站對於防疫也特別重視,不但採取「隔離早期離乳 (或稱早期離乳隔離飼養,簡稱SEW)」制度,並從美國引進「套裝模組化豬舍」(簡稱DDL),就是要降低任何疫情傳染的可能性。
口蹄疫風暴 化危機為轉機
黎漢龍表示,因為他是做場內檢定出身,民國68到71年間專門到各種豬場去輔導場內檢定,因此他發現如果種豬進到檢定站時的日齡與重量越高,就越容易發生傳染病或慢性病。
「當時檢定站內工作人員可以不看電視節目,但一定要看氣象報告,尤其只要氣溫一下降,豬隻的呼吸道疾病就可能會爆發,因為牠們在自己的種豬場內都已有潛伏期,」他說。
因此口蹄疫之後,檢定站就改成隔離早期斷奶。黎漢龍說,檢定站原本接受進場的豬是4到9公斤,但後來發現在9公斤時,豬隻的疾病清除不是很完整,所以檢定站規定進場豬隻必須降低日齡與體重,日齡必須是介在14-17天,體重必須介在4-7公斤。
豬的日齡減少、體重減少,搭配保育舍消毒、煙燻與暖舍維持攝氏30度的功能,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豬隻,身上的疾病,包括因母豬的垂直感染、場內水平感染,幾乎可以阻絕。經過保育舍的調養,小豬非常健康,用藥會更省,死亡率更低,費用更省。
也因為這樣的危機變轉機,中央檢定站北站的保育舍育成率,從民國86年到現在,一直維持96%的高水準,整體定檢站的完檢率,也都維持在97%至100%間。
黎漢龍表示,中央檢定站就像是翹翹板的中心支點,兩端分別是種豬場與養豬農民,只要有任何一端出現問題,檢定站也會受影響。因此檢定站是否稱職,可以從種豬場是否願意送種豬來檢定,以及拍賣的成交率而定,因為這兩者代表檢定站的公信力。
「有時種豬場送來出生5公斤、15日齡的小豬,經過5個月檢定,110公斤結束,8月齡拍賣,與場內同胎豬比較,種豬場自己都嚇到,因為對比場裡的豬,怎麼檢定站的這麼漂亮,」黎漢龍得意地說。
檢定功能發揮 種豬場與豬農受惠雙贏
因為中央檢定站有效發揮功能,台灣種豬改良的成果非常明顯,讓肉豬從飼養23個月才可達到75公斤,提升至飼養6個月即可達到110公斤的水準。
自實施種豬登錄與檢定以來,依據送往中央種豬生長性能檢定站之完檢種公豬飼料效率紀錄,說明現在養一頭純種豬到上市場,可比以往節省28%的飼料。若以民國90年全國合法屠宰頭數有803萬9千餘頭計算,則因種豬改良所創造的整體豬農收益增加超過20億元。
除了全國豬農整體收益增加,南北兩處中央檢定站也創下許多種豬拍賣價的新高。像福昌種豬場的「冠俊」種公豬(93-12期,杜洛克公豬),從北站拍賣,創下國內目前最高的種公豬拍賣價70萬1500元。暉煌種豬場所送檢的杜洛克當期完檢冠軍公豬拍賣,由順安種豬場購得改名為「創紀錄」,而這頭種公豬的子代「創高峰」,在南站拍賣,價錢也高達66萬1500元,由豪耀種豬場購得,是杜洛克公豬目前第二高價。

「創紀錄」種公豬的後代,被不同的種豬場買走育種進行拍賣,總共在北站拿過七次拍賣冠軍、南站拿過六次冠軍,累計創造出一千多萬元的產值。每次黎漢龍拿出來「創紀錄」的照片端詳,都不禁讚嘆這隻種公豬真是美呀。
雖然中央檢定北站培育出來的種豬與後代,屢屢創下國內種豬拍賣價格的新高,卻還是不敵大環境的影響吹起熄燈號。對此,黎漢龍根據輔導場內檢定工作與經營中央檢定站的經驗認為,場內檢定與中央檢定可以相輔相成,中央檢定站仍有存在的必要。
黎漢龍認為,無論是種豬場或是養豬戶心目中,中央檢定站已有非常高的公信力,如果種豬場能夠同時進行場內檢定與中央檢定,若將來在中央檢定站拍賣的價格好,連帶也會提升場內檢定的公信力與拍賣價。
他舉例,現在北站一年有11個月進豬、南站有8個月進豬。北站可容納的規模是1100頭、南站1000頭,加起來等於兩千多頭,大約六成可以被拍賣。而民間的種豬發展協會一年的拍賣頭數只有600頭上下。但現在台灣現在豬隻在養頭數高達六、七百萬頭,以這樣的比例,一年拍賣的種豬數量,根本不夠。
雖然目前北站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用地徵收的問題關閉,但在目前民間場內檢定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加以中央檢定站除了可以提供繁殖性能檢定,還可以做到各式基因的檢測與篩選,如:肉質基因、多產基因、生長基因、產精基因、疝氣基因等,這是民間種豬場所無法提供的服務。因此對農民來說,中央檢定站的存在仍有必要。
黎漢龍就舉了一個親身經驗,強調中央定檢站提供的基因篩選,對豬農的幫助非常大。
「像我們篩選出多產基因的約克夏種豬,有客戶跟我們檢定站買了三頭回去。半年後,農民回來告訴我:『黎場長,我告訴你好消息,我買的多產基因三頭,第一隻頭胎生了17頭小豬、第二隻生了19頭、第三隻生了20頭,』」黎漢龍得意的說,這不但遠遠超過一般母豬生12、13頭的水準,這位農民半年後又回來檢定站買了三頭多產基因的種豬。
黎漢龍說,政府設置中央檢定站所提供的服務,對農民來說幫助很大,農民也對檢定站有信心,因此將來無論是南北兩處檢定站要合併,或是為北站另覓土地興建,中央檢定站對台灣養豬產業的貢獻,實在值得政府正視與持續維持。
另一個想法!
因之前隨便抽驗超市及傳統市場的豬肉,多數都有瘦肉精的殘留,現在良心養豬的農戶不多,況且安心豬肉的售價也比較高,在工作難找而薪水不漲但物價猛漲的情況下,買安心肉品的人相對上少很多。
以政府的想法,覺得既然國內跟美國一樣會有瘦肉精的問題,所以沒差,反正現在都已開放美豬了,豬肉量的問題已解決了。
政府哪會理會小農怎樣,政府沒能力沒計畫更沒夠人手可管進口的肉類是否真的都安全。總之,政府想開放進口,馬上就開放,完全沒有讓民眾討論的餘地。
至於日後產生嚴重的民生健康顧慮與小農生存的問題,都不是政府要管的重點!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從來不知道有檢定站這件事。
上下游不說,或者從不看上下游新聞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檢定站也太低調了吧!
現在問題是,很多農業、畜牧、魚業的種植與養殖情況,很少能明朗化!
真正要掏錢購物的消費者,絕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買的東西是怎樣來的,小農也從來不來說明,小農也常跟網路脫節,沒網站沒臉書的小農一大堆,有臉書或有網站的小農,又常常不更新。
極少數的小農會把自家耕種與養殖方式完完整整的透明化,但大多數的小農都等滯銷才來喊救命叫大家來買。
但又因為現在詐騙太多,貼有認證標籤的畜產作物與農產品也不能完全相信,沒認證的產品又只能賭賭看。
問題是,沒錢去認證的小農卻是絕大多數,所以長期以來最前端的小農與末端的消費者都是弱勢!賺飽錢的都是盤商!而且,部分盤商還跟選舉樁腳有關連性,才造成蛀蟲永遠存在!
所以,消費者對檢驗站的消失會無感,就是這樣來的。
小農與檢驗所的人,之前太不努力行銷,才造就現今被踢皮球趕出去至收攤。
檢驗站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完全不能怪消費者不挺,是因為大多數的消費者根本不瞭解有這個檢驗所在把關安全豬隻的生長!
謙虛在台灣的社會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美德,所謂的「無伐善,無施勞」,但在這個年頭已漸漸的不再適用了。說件事完全不是我們(消費者)的錯,私認為這個說法相當荒謬,我們一直都間接的接受著檢定所的恩惠,是的,多虧上下游,我的確直到現在才知道這間檢定所的存在,但當這個超低調的「好康」要消失了,消費者們非但不感謝他們先前的所作所為,反而怪罪他們是自作自受,這是相當奇怪的。身為一個消費者,我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抱歉。
第二個,我認為看見類似這種不公義的事情時,一直怪罪政府是很沒有義意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吧?既然不爽政府這種「想幹嘛就幹嘛」的獨裁行徑,那就投書到他們看的見的地方啊,罵也要讓政府聽見,而不是像這樣「只是抒發自己的不滿」,或許會認為這種行動只是浪費時間政府才不理你勒,在我看來這樣才是不理政府在幹嘛勒,就等於是默許了啊!
第三,像我們(消費者)這種不從事農業等別人來養的人,其實說真的是無法體會農家的生活,從早到晚從事體力勞動,回家應該累斃了,我想是沒有時間和體力滑手機和開電腦吧,(更別說手機說不定是愚笨型)而且農業我想是沒有周休二日的吧!我並非在怪消費者們沒有主動關心小農,那也實在相當累人,但我認為怪罪小農沒有宣傳好自己,滯銷是自作自受,有點太自我中心了吧?有時間宣傳自己的農業,把生產過程透明化,說真的要會用電腦又要會行銷,農人要學得可真多啊!農人們光自己的農業就忙不過來了,才需要像上下游這樣的媒體幫忙啊!而消費者所能做的就只有用錢支持了。
我想消費者們想幫助在地小農們的心應當都是一樣的,(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看見安心食物售價硬是高些也一樣心痛,但真的只有消費才能維持生產啊!我並不是硬逼誰一定每樣食物都要買在地有善環境小農種的,只是希望消費者們不是只是嘴巴上說支持而已,而是要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們。害怕自己受害,那就自己救自己,多逛農夫市集啊,多買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啊,或找信任的盤商啊,鈔票就是選票,消費者的力量才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