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去年11月底公佈米粉標示草案,含米量50%以上才能稱為米粉或調合米粉,新法今年7月1日上路,不過大部份業者還沒換好包裝,有些只在背後營養標示寫「調合米粉」,部分則改稱米粉的傳統說法「炊粉」,衛福部表示,從草案來看,寫「炊粉」並不違法,但《食安法》也載明「不能誤導消費者」,米粉業者要明確說出炊粉和米粉不同之處,衛福部會以整體包裝來判斷是否有誤導之嫌,違者可罰20~400萬。
大多業者仍未改包裝
去年1月,上下游新聞市集揭發市面上九成以上米粉,大量用玉米澱粉混充,含米量不到一半,在立法委員監督下,衛福部去年11月底公佈〈市售包裝米粉絲產品標示規定〉,含米量百分之百,品名才能寫純米米粉,50%以上稱為調合米粉絲,而且「調合」字體必須一樣大,若連一半都不到,就不能出現「米粉」二字。另外還需標示含米量,字體不得小於4釐米。
新草案去年7月30日預告,本來預定實施日期是2015年,不過去年食安問題嚴重,在立委要求下,生效日期提前到今年7月1日。
不過衛福部食品組科長楊怡真表示,7月1日是指製造日期,若業者是在7月1日前製造、未改標示則不會受罰,「一般食品都有保存期限,應不至於放太久,食品標示只是資訊揭露,不是安全問題,應該還好。」
距離新草案僅剩一個多月,但上下游實際走訪賣場,包含知名的龍口米粉、虎牌米粉,大部份業者仍未改標示,龍口、農耕牌、義峰等業者,在背面營養標示的品名上寫「調合米粉」,有些業者僅更動主原料標示順序,將玉米澱粉放在米前面,也有業者完全沒改。


不增加含米量,業者改稱米粉俗名「炊粉」
值得注意的是,虎牌已將品名從米粉改為「炊粉」,炊粉是米粉的傳統說法,新竹、彰化地區至今仍以台語「炊粉」稱呼米粉,新草案去年預告時,就曾傳出業者不想增加含米量,改以「炊粉」躲過法規。
新竹市米粉公會理事長蔡勝興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現階段不方便說明,6月中會和新竹市府召開記者會,解釋之後的因應措施,一定會按照衛福部規定標示,給消費者知的權利。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組長許惠玉則表示,不支持業者用炊粉取代。但楊怡真表示,以法令字面上意思來看,寫炊粉並沒違反規定,不過《食安法》中載明,食品標示不能誤導消費者,「所以只要不讓民眾以為,炊粉是米粉就沒問題。」她說,新竹市米粉公會之後會有活動,教育消費者炊粉米含量在50%以下,但還是很好吃,衛福部將會從整體表現考量。
純米米粉難度高,業者希望衛福部放寬標準
除了改炊粉因應,大部份業者雖嘴巴抱怨,但仍表示會遵守衛福部規定標上「調合」。農耕牌米粉表示,先前包裝背面就已經標上調合,正在趕工新包裝,有庫存就另貼標籤覆蓋;虎牌米粉也說,衛福部怎麼規定就怎麼做,已經陸續改包裝。
不過虎牌一款標榜使用100%純米,以及米助品牌95%米含量的米粉,也都標示使用品質改良劑羧甲基纖維素鈉,有意者私底下表示,純米做出來的米粉容易斷裂、糊化,根本不可能用100%的米,必須靠添加物輔助,或摻雜麵粉、小麥澱粉等天然原料,因此希望衛福部能放寬認定,例如95%以上米就能標米粉。
此外,許惠玉表示,曾有米粉業者說,國內市場影響不大,最重要的是國外市場,若連米粉二字都不能出現,業者損失非常慘重。不過許惠玉認為,站在消費者的觀點,至少要有5成以上米才能叫米粉,業者若想外銷就要乖乖加一半的米,雖然成本提高,但仍要符合規定。

安安, 沒關係啦, 沒有照法規走的人, 就讓他去改名吧, 還是有人分得出來的, 畢竟, 常常有人說: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就是有這種人會玩文字遊戲, 米粉一詞, 已經刻在人的心裡了, 接下來, 就是打廣告戰以及宣傳戰的問題了, 相對的, 做真正米粉的業者, 也有一定的壓力, 潛規則, 這種非常討人厭的東西, 搞得大多數的人都錯, 好像變的沒錯一樣, 要靠宣導, 要用教育, 被洗腦了10幾年, 也要用一段時間才洗的回來的, 就靠我們的智慧道德了, 還有 網路發達 訊息傳播廣布 用分享的 用提醒的 總是能喚起一些人的 像我母親 以前吃混過的米粉 肚子就不舒服 改吃純米的之後 肚子就不會不舒服了 差異很大吧 還是要靠教育 新竹有家純米米粉廠聰明 不斷邀請人去看去參訪 順勢做教育 這樣有遠見 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3851/
所以又要在PO一次,合格的廠商
錢要給在願意做正確的事情的廠商賺